甘肅省農科院助力旱作農業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

2024-09-25 18:40:16    編輯: robot
導讀 立秋時節,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團結鎮,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整齊排列的梯田,梯田裏灌漿期的玉米、塊莖膨大期的馬鈴薯茁壯生長,谷子、蕎麥也垂下飽滿的穗兒。 這豐收在望的景象,離不开甘肅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旱...

立秋時節,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團結鎮,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整齊排列的梯田,梯田裏灌漿期的玉米、塊莖膨大期的馬鈴薯茁壯生長,谷子、蕎麥也垂下飽滿的穗兒。

這豐收在望的景象,離不开甘肅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旱地農業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該所研究提出的西北寒旱區立式深旋耕作、旱作中低產田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技術、旱地馬鈴薯綠色豐產與提質增效、旱地小麥抗逆增產與綠色增效等一大批旱作農業綠色豐產與提質增效關鍵創新技術模式在這裏廣泛推廣運用。

旱作農業的綠色提質增效,離不开先進的農業技術支撐。

在安定區團結鎮高泉村旱地馬鈴薯綠色豐產與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及成果轉化基地,遠遠望去,連片的馬鈴薯枝繁葉茂,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今年我種了500畝馬鈴薯,選用的是優良脫毒種薯,並應用了省農科院的全膜覆蓋壟上微溝、綠肥間作還田、全生物降解地膜綠色覆蓋等先進農業技術,實現了馬鈴薯綠色豐產和農田生態保育。”定西市綠地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振乾說。

馬鈴薯是隴中旱區主要糧食作物和區域優勢特色作物的代表。長期以來,受區域獨特的地形、氣候以及傳統淺旋耕作和單一的施肥方式、低效的栽培模式等影響,馬鈴薯在該區域的降水及光溫生產潛力未能充分釋放。對此,省農科院旱農所的旱地馬鈴薯綠色豐產與提質增效技術的運用,對於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助推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通過旱地馬鈴薯綠色豐產與提質增效綜合技術的示範應用,旱地馬鈴薯畝產可達2.5至3.3噸,增產率13.6%至33.2%,畝均增收800元以上,增產效果顯著。”省農科院旱農所副所長馬明生說,該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在剛剛收割完的安定區團結鎮聯莊村小麥種植基地,幾台由拖拉機牽引的立式深旋耕作機在田地間來回穿梭。

“我今年種植小麥150余畝,通過綜合應用省農科院旱農所研究的立式深旋耕作、全膜覆蓋微壟溝播、化肥深施勻施、有機肥替代、全生物降解地膜綠色覆蓋等技術措施,小麥畝產達到290公斤以上,較傳統種植方式增產20.3%,顯著減少了農田殘膜污染問題。”種植大戶趙明說。

據了解,立式深旋耕作可協同改善土壤水熱狀況,達到保墒增溫效果,有效解決黃土高原半幹旱區農田土壤耕層變淺、水肥供應能力變差、作物生長受阻的生產實際,是黃土高原旱作農業進一步提質增效的關鍵。“不僅僅是小麥,該技術也可在旱地馬鈴薯、黨參、玉米等作物上應用,平均增產27.5%,相關成果於2024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馬明生介紹。

科技創新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要驅動力,加強農業領域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近年來,省農科院旱農所深入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战略,圍繞作物抗旱耕作栽培、糧豆草藥高效輪作、養分高效管理模式及其機制等方面布設長期定位試驗,進行旱作農業綠色提質增效理論探索與技術創新,开展創新技術和模式的大面積示範應用,爲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推動了旱作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確保了隴中旱地豐產豐收。




標題:甘肅省農科院助力旱作農業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2524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