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 2023 年 8 月 7 日成立,同年底上架首批國際碳權,由、、、、、等 27 家企業,完購 8 萬 8,520 噸碳權,至今陸續已有企業用來抵換航線、低碳信用卡、鋼材,而下一批以自然碳匯為主的國際碳權即將上架,更為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碳交所正積極培育「高含金量」綠領人才。
碳交所協助企業解決「碳焦慮」
碳交所成立至今始終帶著一層神祕面紗,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幫產業解決問題,因為台灣身處於國際供應鏈之中,出口半導體、電腦等高階設備,隨著國際供應鏈提出最嚴格的減碳要求,企業開始表達有碳焦慮的狀況,因此碳交所就是基於扶助產業的立場而成立。
田建中指出,碳交所去年底上架國際碳權平台,預計今年下半年就會上架國內碳權平台,讓企業可以付錢購買碳權,同樣可以出售碳權賺錢,正式啟動平台雙向功能,只要企業減碳經過專家審議,即可獲得國內自願減量額度,轉化成收入的來源,朝雙向減碳的目標邁進。
參考其他國家的交易制度,以臨近的新加坡、日本碳交所來說,扮演的都是協助產業解決問題的角色,但是各國採用的方法不同,由於台灣是透過引進國際碳權,並導入國內碳權機制,鼓勵廠商減量做碳權抵換,因此提供的產品有其市場區隔,所以彼此處於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整體來說仍有差異性。
碳權用來抵換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
以國際品牌蘋果為例,它宣布供應鏈將在 2030 年達到 100% 碳中和,並列出詳細審查標準,不符合的廠商將被淘汰。田建中指出,正因為接收到企業表達的碳焦慮,碳交所成立第一件事就是上架國際碳權平台,雖然無法適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但符合國際供應鏈要求的減碳標準。
碳交所下一步要布局多元國際碳權商品,田建中直指,目標就是國際碳權商品持續多元化,畢竟各國碳權交易所仍是競爭關係,因此期望能開發更多優質碳權,提升國際競爭力,做為企業減碳解決方案,提供自身抵換使用,為其產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碳權交易平台並非直接用來買賣交易,田建中以首批銷售一空的國際碳權為例,購買碳權的廠商主要是買來為其行為、產品抵換使用,像是萬海就用來抵換台日航線的碳排,還有銀行業者抵換碳權推出低碳信用卡,而中鋼則是用來做碳中和鋼材,至於電子業購買的碳權目前註銷的仍少。
第二批移除類國際碳權即將上架
目前碳交所正努力爭取在 5 月底前上架第二批國際碳權,田建中指出,碳權主要分為「減緩類」和「移除類」兩種,其中碳交所去年底上架的首批碳權就是「減緩類」,如太陽能、風力發電等,而即將上架的則以「移除類」為主,如自然碳匯,使用技術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進行碳移除。
自然碳匯分為綠碳、藍碳、黃碳三大類,田建中指出,其中綠碳就是所謂森林碳匯,最能儲存二氧化碳的森林,而藍碳則是海洋碳匯,因為碳會以各種形式儲存在海洋生態系中,包括紅樹林、濕地、海草牀、沼澤、深海底泥等,至於黃碳是土壤碳匯,主要就是用土壤儲存二氧化碳。
醫生、律師與工程師都來「加值」綠領專業
為培養企業需要的綠領人才,田建中指出,碳交所三階段開班訓練專業人才,首先第一階段是 ISO 14064-1 碳盤查查證員(組織型),協助企業培育溫室氣體專業查證員,精準企業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第二階段是 ISO 14064-2 碳盤查查證員(專案型),幫助學員了解抵換專案,第三階段是 ISO 14067 碳足跡查證員與 ISO 14068-1 碳中和主任查證員,具備通行全球的國際標準知識。
目前全台截至 4 月已有 400 人完成專業課程,田建中指出,碳交所目標今年培育千人以上的綠領人才,並觀察到報名國際標準資格證明系列課程的學員,雖然有一半是企業永續辦公室指派,但有另一半是自願犧牲假期,並掏腰包自費來上課的學員,其中不乏有醫生、律師,或是工程師,看中的就是未來永續人才的「含金量」。
國際推廣合作方面,田建中指出,碳交所目前有與邦交國史瓦帝尼簽署合作備忘錄,輔導史瓦帝尼開發自然碳匯,以建立雙邊碳權市場的連結與互動交流,未來在台灣碳交所上架國際碳權,並舉辦國際論壇,像是今年 3 月有邀請德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代表舉辦淨零城市論壇,更在 5 月底邀請碳權信用評等機構,開設一個討論碳權品質的論壇,協助台廠供應鏈接軌國際。
(首圖為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來源自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
標題:首批國際碳權已抵換航線、鋼材!碳交所今年拚培育千名綠領人才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7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