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的大風刮得有點猛。
先是李彥宏將造車的主動權交到其他人手上,百度旗下集度汽車“更名”爲極越,再有小米獲得生產資質,最新的消息是再次出現互聯網大廠與車企聯姻現象。
8月28日,一則合作消息再次點燃車圈,滴滴出行與小鵬汽車共同宣布,雙方將達成战略合作。
此次战略核心是,小鵬汽車將推出一款A級智能電動汽車作爲全新品牌的首款產品進入市場,項目代號“MONA”。這款車型定價在15萬元左右,預計於2024年开始量產,同時面向B端和C端出售。
同時,小鵬汽車表示,爲推動雙方建立長期共贏的战略合作關系,小鵬汽車將發行佔交易完成後總股本3.25%的A類普通股,收購滴滴旗下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滴滴將成爲小鵬汽車的战略股東。
小鵬汽車將以58.3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4億元)的最高對價收購滴滴智能汽車开發業務資產,標的業務涵蓋新款智能電動汽車的研發、設計和工程开發。
合作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資本市場對小鵬汽車的重新估值,截至28日晚收盤,小鵬汽車漲幅10.91 %,報收72.2港元/股。
之前,互聯網大廠不管三七二十一齊刷刷邁進車圈,擼起袖子准備大幹一場,正式趟過水之後,終於知道水深水淺,有人放棄有人繼續。
綜合來看,互聯網大廠造車各自的進度條都幾乎接近尾聲,和車企聯姻能維持的幸福也並不長久。
滴滴作爲網約車的頭部,是離汽車最近的行業,其造車之路還是一波三折。
2018年滴滴在成立“洪流聯盟”時,創始人程維就表示,未來滴滴堅決不造車,也不會謀求成爲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
實際上,滴滴對汽車領域的布局早就开始了。
2018年,滴滴與理想汽車共同成立桔電出行,計劃推出一款純電MPV,無奈最後被王興攪局,美團成爲理想的最大機構股東,合作擱淺。
2020年,滴滴與比亞迪聯合推出首款網約車D1(配置|詢價),此次合作滴滴全程參與了D1的整車研發和設計,在D1發布會上,程維放出豪言:到2025年推出D3,並在滴滴平台普及超100萬台;到2030年,去掉駕駛艙,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
當初話說得有多滿,打臉就有多快。2021年D1交付量還有1.02萬輛,到了第二年只賣出了994輛,之後連個聲響都沒了。
D1的“流產”並沒有打消程維對汽車領域的興趣。2021年,市場傳出滴滴啓動造車項目消息,代號“達芬奇”,由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D1的首席產品官楊峻負責。
還有消息稱,滴滴將收購電動汽車制造商國機智駿1/3的股份,以獲得生產資質和工廠,並且直接介入到汽車研發、生產、制造、銷售、運營的全部流程。
不過,隨着此次滴滴與小鵬汽車合作的敲定,滴滴獨立自主造車算是正式告一段落。
滴滴與 小鵬汽車的合作核心是推出“MONA”品牌,新品牌將會和小鵬汽車目前的品牌形成差異化定位。
通過战略合作協議,小鵬汽車成爲首家獲得滴滴生態體系全面支持的整車企業。
在“MONA”項目中,滴滴出行將面向小鵬汽車首次开放全生態賦能,提供包括智能座艙、智駕及共享出行市場等業務支持,幫助小鵬汽車在“15萬級”價格區間打造爆款車型。
對於小鵬汽車來說,“MONA”既可以填補自己在15萬級別的A級市場的空白,也可以借助滴滴的網約車生態,擴展銷量。
畢竟,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中,小鵬汽車的銷量一直被理想和蔚來壓着。 從7月新能源車銷量看,理想月銷量3.4萬,蔚來2萬,小鵬僅1萬,雖然小鵬環比上漲28%,但與理想、蔚來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MONA”也是小鵬汽車對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探索的开始。小鵬表示,對“MONA”這個產品的銷售競爭力是非常樂觀的,至少年銷量10萬以上,預期要遠高於這 個數字。
對於滴滴來說,造車投入巨大成本,卻沒有取得好的結果,如果現在直接放棄意味着之前的投入將付之東流,選擇與小鵬合作,或許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據小鵬汽車公告顯示,此次合作雙方還會根據後期的兩次銷售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相應的股權調整。
如果達到第一次業績目標裏程碑,即合資格新車交付量的最高數量爲18萬輛,小鵬將定向增發最多約1400萬股給滴滴;如果達到第二次業績目標裏程碑,即合資格新車交付量的最高數量爲18萬輛,滴滴最多可獲得小鵬汽車5%股份。
目前來看,兩者的合作更多的是“各取所需”,至於是不是互利共贏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2021年後湧現的“最後 一波造車新勢力”中,只剩下小米、百度這兩家頭部企業還在堅持,到了2023年,百度也離場了。
8月14日晚,百度造車項目集度汽車正式“更名”爲極越品牌,原集度汽車首款車型“集度ROBO-01”更名爲“極越01”進入工信部最新一批汽車新產品公示公告。
集度,是百度與吉利共同合作打造的汽車品牌,此前百度佔股55%,吉利佔股45%。從集度到極越,吉利與百度的合作關系被顛覆,變成了吉利掌握主導權。
目前,吉利通過旗下子公司持股65%,百度通過旗下子公司持股35%,法人及執行董事爲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兼CFO張權,總經理爲集度CEO夏一平。
據了解,在工作分工上,吉利負責汽車的生產制造,集度則作爲百度AI技術的提供方,主要負責產品定義和科技研發。
某種程度上這意味着,李彥宏已經放棄造車,回歸2018年的初心:百度不會自己造車,不會自己 去开生產线,只做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
要知道,從2013年布局無人駕駛至今,百度的汽車夢已經做了10年。李彥宏對集度抱有極大的期待,公开承認“集度,承載了百度的造車夢”,集度首屆汽車機器人生態大會上更是擲下豪言:就自動駕駛技術而言,集度將領先特斯拉一代。
在百度官宣造車後的一年半裏,集度也不負期望,造車進度以季爲單位突發猛進:2021年3月,集度公司剛成立;11月,彼時集度智能駕駛負責人王偉寶(已離職)稱,集度SIMUCar(模擬樣車)已進入到動態測試階段。
爲什么李彥宏還是主動放棄了百度造車計劃?
能否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是新勢力們造車路上遇到的第一大難關。 比如,李一男創辦的自遊家因爲沒能及時拿到生產資質,提前退場,向所有預付用戶返還定金。
或者,諸如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威馬、零跑等新勢力都是通過收並購有生產資質企業來獲得生產資質。
此番百度和吉利的操作,不排除是爲了獲取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進行騰挪。回想集度ROBO-01探月版在2022年亮相各大車展,卻始終沒有向工信部進行申報,但集度卻逐漸退出輿論場,且頻繁進行工商信息變更。
從2017年7月1日开始,由於新造車公司騙補亂象頻發,全國汽車產能嚴重過剩,生產資質基本處於停發狀態。2022年初,工信部出台《關於开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又對代工模式提出明確要求,無論是委托企業還是受托企業都必須具備生產資質才能代工生產。
所以,沒有生產資質的集度,一來,短時間內無法獲得生產資質,二來,無法直接委托吉利代爲生產 ,集度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吉利的資質。
相較於李彥宏卸下造車重擔,長舒一口氣,雷軍選擇繼續負重前行,死磕生產資質。
小米雖然“下手晚了”,但是雷軍親自出馬,終於在本月獲得發改委批復,取得生產電動汽車的資質,近日,小米汽車工廠开啓工人招聘,也從側面印證了小米造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一般來說,新能源汽車企業量產需要獲得“雙資質”:發改委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車准入規定》,二者都通過後,汽車才可以上市銷售。
打個通俗點的比方,前者是“准生證”,後者是“身份證”,准生證不好批復,身份證好批復。
小米已經邁過了最難的第一道關卡,但還需要等待拿到完整的造車資質。
在此之前,小米在造車進度上必須全速前進,畢竟在造車上,留給小米的時間不多了。
對比老大哥華爲,通過和塞力斯合作,問界首款 車型去年入市後第一年銷量已經達到7.5萬台,堅持自己建廠造車的小米,難度只增不減。
雷軍賭上了自己最後一次創業的尊嚴,注定了小米集團百分百投入,只能成功不准失 敗。
條條大路通羅馬,互聯網大廠們爭先“上車”,試圖以自己雄厚的資本搶奪汽車市場。
不同於百度、小米以身試險,騰訊在造車上堪稱“人間清醒”,通過向車企提供技術服務切入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
騰訊對堅持不造車一以貫之,沒有中途反悔,而是從另一個方向切入汽車賽道: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去年6月智慧出行發布會上,騰訊CSIG CEO湯道生介紹了“車雲一體”战略、配套的騰訊一體化汽車安全解決方案、騰訊智能汽車雲等新產品。
投資,是互聯網大廠布局汽車的另一種常見方式。
騰訊的投資版圖包括恆大汽車、威馬汽車和拜騰汽車,阿裏密集投資了小鵬、恆大和智己汽車,字節跳動和美團則押注理想,就連小破站也投資了極氪智能。
根據公开數據統計,2021年新能源車賽道一共完成了239起投融資事件,融資金額合計達到3639億元,均創下歷史巔峰。
但是,時過經年,拂去泡沫 來看,互聯網大廠造車的情形似乎都不太好。 我們先來回答一個問題,互聯網大廠爲什么都想造車?
打造產業生態和獲取數據,可以視爲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互聯網大廠在長期的商業活動和投資活動中,已經構建起了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統,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投身汽車行業可以更好地整合產業資源,擴大產業版圖,實現垂直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同步發展。
再者,汽車其實是獲得數據的載體。誰擁有更多的用戶數據,誰就能更好地優化用戶體驗。
與傳統企業不同,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來源於用戶規模和商業模式,數據是企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得數據者的天下,擁有足夠多的用戶數據才能最大化改善用戶體驗,提升服務品質。智能汽車主要有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套系統,智能汽車上配備的先進傳感器有利於更多地採集用戶數據。
同時,形成閉環也是大廠選擇造車的一個原因。
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是提高效率和再次利用時間,誰握有時間誰獲得流量,一輛汽車可以讓用戶消耗大量時間,拿下汽車版圖,就能形成支付、娛樂、社交整條數據鏈的閉環。
然而,事實證明,互聯網大廠引以爲傲的諸多優勢在汽車領域很難行得通,大廠們想要憑借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並不容易。
第一,規模優勢行不通。
前期,很多聲音看好互聯網大廠造車,認爲憑借規模優勢可以超越造車創業公司,但百度和滴滴相繼退場證明了大廠的規模優勢並不大。
第二,資金優勢行不通。
造車就是一個燒錢的過程,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不愁砸不出一個合格的產品出來。
但是當自己的主業和造車副業發生碰撞時,大廠首要保住的肯定是主業,那么在造車上就不會輸血過多。
就拿滴滴舉例,其國內業務早已實現盈利,今年一季度,滴滴國內業務盈利10.4億元。可惜國內業務贏的錢幾乎被造車和海外業務燒光了。
根據滴滴財報,2022年的研發費用增加了8000萬元,高達95億元,佔據研發大頭的正是造車,這導致了滴滴的虧損金額達到5.7億元。
滴滴放棄造車也就 不難理解。
除了自身規模優勢難以體現,大廠們在技術護城河上也打不過造車新勢力們。
盡管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多年,佔據一定的技術優勢,如果哪天極越項目發展不順,吉利可以隨時切換技術供應商,用吉利系自己的供應商也未可知。
就在剛剛過去的小鵬汽車2023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何小鵬提出了一個最新觀察:兩年前我曾經認爲,因爲成本原因,沒有車企能在15萬級別推出有競爭力的全自動駕駛汽車。但隨着我們死磕技術創新和全流程降低成本,當前我的觀點改變了,我已經明確看到了清晰可實現的路徑和時間表。
造車新勢力跑贏了時間,提前布局在造車的各個環節都形成了技術壁壘,互聯網大廠再想後發制人未免爲時已晚。
物換星移幾度秋,互聯網大廠試圖通過造車獲得“上車”的車票,在時間的洗練下已經逐漸被篩選完結,堅持自己建廠造車的小米勇氣可嘉,令人佩服。
只是,在轟動的雷布斯演講裏,小米造車只字未提,輕舟未過萬重山,暫且耐心等待小米邁過量產關,靜看互聯網大廠在汽車布局上最後一位親自下場的守門人,能做出何種成績。
標題:互聯網大廠造車掉頭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5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