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平台發展到线下 面對面开展“誇誇會” 年輕人爲何如此熱衷社交“誇誇”

2024-01-12 18:51:27    編輯: robot
導讀   青春派潮流   “你好漂亮!”“你好有才華!”“你真聰明!” 幾個年輕人聚在咖啡館這樣的公共空間裏,相互誇贊對方的外貌、才智、創造力……近來,全國多個城市陸續流行起“誇誇會”活動。   這種“誇...

  青春派潮流

  “你好漂亮!”“你好有才華!”“你真聰明!” 幾個年輕人聚在咖啡館這樣的公共空間裏,相互誇贊對方的外貌、才智、創造力……近來,全國多個城市陸續流行起“誇誇會”活動。

  這種“誇誇”社交文化帶着熟悉的味道。四年前,發酵於高校的“誇誇群”,一度在網絡平台爆火,還衍生出“職場誇誇群”“城市誇誇群”等各種线上誇誇版本,網購平台上甚至出現付費購买的誇誇服務。

  如今,“誇誇”文化從網絡平台發展到現實生活,再掀熱潮。

  這屆年輕人爲何如此熱衷“誇誇”社交?

  线下活動

  羞於表達的年輕人學會“誇誇”

  重慶,在一處名爲“多比塔拉”的咖啡館兼雜貨鋪裏,七八個年輕人圍坐在一塊兒,捧着熱乎的奶茶开懷暢聊着。

  這是了了組織的一場线下“誇誇會”。有些人結伴前來,有些人互不相識。

  “如果你不知道說什么,那可以從誇‘多比’开始。”了了選擇了一個好玩兒的开場方式,用自己的小狗“多比”幫大家建立連接。

  大家輪流誇完小狗,了了又挨個把每個人都誇了一通。眼看着氣氛又要降溫,一個女孩开口打破了沉默。“我想誇我的一個室友,她身上有種北方人的熱情和大氣。”說話時,她緊緊抓着正在被她誇的室友的手,緊張得手心有點冒汗。

  女孩名叫阿雯,剛上大一。在社交平台上發現誇誇會的活動後,拉着三個室友來參加。

  阿雯說,大一剛开學時,室友薇薇是第一個和她說話的,還主動把擦灰毛巾遞給她。平時大家遇到困難,薇薇也總是主動替大家想辦法。她一直心存感激,卻不好意思當面表達謝意。

  誇誇會給阿雯提供了一個“誇獎”室友的機會。聽到阿雯的“誇誇”,薇薇顯得手足無措。她瞪大眼睛看着阿雯,整個人往後傾,害羞得直說:“你別說了!”

  同樣的害羞隨後也發生在阿雯身上。“你很酷!穿得很有個性!”阿雯對面坐着一個長相甜美的女孩,她开口第一個誇獎的就是阿雯。阿雯既开心又害羞,她整個人靠在室友薇薇身上,瘋狂搖動對方的手臂。

  20多天後,又一場誇誇會在這裏舉行。考慮到活動參與者的i人屬性,誇誇的形式由口語變成了小紙條。00後“漫畫家”小雨在那天收到了三張來自好友的誇誇紙條。上面寫着:“那么帥不要命啦!你是一個有自己世界的人,能靠近你的世界我很开心。”“一切都會如你如愿,成爲你想成爲的人,不會太久了!”“感覺和你很合得來。(你)特別有趣,總能有新的點子,和你一起玩很开心,可以一起聊很久。”

  “我和朋友之間平時很少會在口頭上‘誇誇’,可能因爲大家太熟了,彼此都知道心裏在想什么。”小雨說。平時大家也會开玩笑似的互相誇一誇,但那些誇獎通常顯得有些“陰陽怪氣”,更像挖苦對方。而參加“誇誇會”時,大家寫下的小紙條卻不約而同變得有些認真,都是平時不好意思开口說的話。

  誇誇會現場,無論是面對陌生人還是老友,大家總能收到意料之外的誇獎。羞於誇獎他人又或無法坦然接受他人誇獎的年輕人在這裏學着接受“誇誇”。

  小雨說,誇誇會上大家彼此的正向互動或許比接受心理咨詢效果更好。認識不同的人,收到不同的誇誇,更能認識到自己的多樣性。

  旺盛需求

  “誇誇”從线上發展到全國各地

  在漢語語義裏,“誇誇”通常帶有貶義。它被用來形容一個人過於自誇或吹噓自己的能力、成就或外貌等,有時也可以用來形容過於誇張的贊美或恭維。

  而大家現在口中常用的“誇誇”更多的是指一種社交現象,即人們在社交媒體或日常生活中經常誇贊或表揚彼此,有時可能過於虛假,又或是帶着幽默、誇張戲謔的味道。

  “誇誇”的群組文化起源於豆瓣小組。豆瓣網友在2014年創建了“相互表揚小組”。

  截至目前,該小組共有17萬成員,組員的暱稱爲“馬屁精”,小組的規則簡明扼要——“溜須拍馬、相互誇獎”。

  戲謔嘲諷式的誇誇文化在那時已初見端倪。

  譬如,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把火腿腸炸糊的兩張照片。帖子下方最熱門的評論體現了誇誇文化中典型的“變壞事爲好事”風格,“四根火腿腸!被你做出了四種不同的色澤!不同的味道和口感!你是炸火腿腸的天才呀!快去开店!”

  微信“誇誇群”社交文化則發跡於大學校園,相比豆瓣小組呈現出更誇張的風格。

  2019年,由浙江大學學生發起的校內誇誇群因新奇有趣迅速風靡全國各大高校。隨後,網絡上衍生出“職場誇誇群”“城市誇誇群”等多種形式,淘寶等網購平台也曾一度出現定制誇誇群服務。

  在“狂熱”的誇誇社交現象背後,不難窺見年輕人旺盛的“誇誇”需求。如今,“誇誇”服務的形式也從线上轉移到了线下。

  從目前可以搜索到的網上信息看,线下誇誇會活動大約起源於2021年。上海好好笑HaoHaoLaugh是早期一批舉辦线下誇誇會活動的。

  自2021年以來,好好笑先後舉辦過近30場誇誇會。工作人員快樂網友pp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主理人“敢姑娘”最初發起“誇誇會”的初衷與個人經歷有關。

  “敢姑娘”曾在國外參加一場即興表演活動,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讓每個人誇誇自己。“敢姑娘”上台就對自己一頓猛誇:“I love my eyes” (我喜歡我的眼睛)“I love my lips”(我喜歡我的嘴脣) “I love everything about me”(我喜歡關於我的一切)。

  感受到“誇誇”的正向鼓勵作用,“敢姑娘”在上海陸續發起了多場誇誇活動,參加活動的年輕人常常在現場互相誇到落淚、咧嘴大笑。

  北京Libertango在2022年年末也發起了誇誇會活動。90後姑娘茉栩是同名古着店、酒吧的老板,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正式的誇誇會活動舉辦之前,“誇誇”行爲常發生在酒吧裏,這有助於營造正向循環的社交氛圍。

  近來,线下誇誇會活動風潮由北京、上海兩地逐漸擴散至全國。蘇州、長沙、溫州等地先後舉辦了誇誇會活動。

  多位线下誇誇會參與者在採訪中提到,她們對线下誇誇會良好、友善的社交氛圍印象深刻。

  時尚導演Fiona曾經參加過一場誇誇會,她覺得誇誇會有別於日常喫喝玩樂等社交活動的地方在於,在這樣的場景下結識新朋友,帶着欣賞的眼光,爲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參加的人之間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很希望對方能夠一直保持閃亮。”

  參加原因

  對處在低谷期朋友體驗感更強

  作爲线上、线下不同“誇誇”文化的體驗者,小雨告訴北青報記者,認識新朋友、尋求認同感是她喜愛“誇誇”社交的重要原因。线下誇誇會帶給她的體驗感明顯比线上誇誇群更好。

  线上誇誇群大火期間,小雨曾加入過一個與繪畫相關的誇誇群,但“誇誇”效果不太理想。小雨很快發現,在這個“誇誇群”裏,大家都只顧着發布自己的作品,很少關注別人的作品。“线上的誇誇社交虛無縹緲,线下的誇誇更加真實,收到誇誇的心情也會更興奮、更激動。”小雨說。

  參加誇誇會前,小雨一直處在比較焦慮、緊張的狀態中。那時,她和幾個朋友剛到當地的一家動漫公司實習,幾乎沒有收入,每天不是面臨着畫不出作品,就是作品被挑剔的窘境。參加誇誇會的那天,她們都暫時忘記了工作上的煩惱,沉浸在彼此鼓勵的氛圍中。

  “‘誇誇’會讓人變得自信。”小雨說,“每個人在別人心目中可能都是很好的,但自己沒法意識到這件事。這種情況就需要別人多提醒。”

  “年輕人初入職場,需要面臨很多社會‘錘煉’,可能會收到一些不如意的反饋,容易自我懷疑。誇誇會就像給大家一個寒冷冬夜裏一起圍爐取暖的空間。”Yuki是北京DeepBond心理社區創立者之一,也是一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Yuki和團隊今年冬天也嘗試在线下發起誇誇會活動,並融入了藝術療愈等活動形式。她說,誇誇會活動的意義,在於大家卸下標籤和面具,收獲更多善意和支持,知道袒露脆弱也會被深深共情。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借助他人的眼睛,重新擦亮那些被忽視的、自己身上寶貴的部分,也才能意識到,原來我也有這么好的地方,我也是這么可愛的人。”Yuki說。

  “誇誇會像一個充電站。在友善的環境裏,大家給到的正反饋能讓人鼓足力量繼續前進。尤其是對於處在低谷期的朋友,這種活動體驗感會更強。”距離Fiona參加誇誇會已經過去一年多,但她至今記得大家的一些誇誇,也保留着那次誇誇會的收獲——一只寫滿誇誇的環保袋。

  “一見面就被驚豔”“有才華的創作者”“有品位的生活家”“優雅智慧美麗”“Piuling氣質超好”(Piuling爲網絡用語,用於形容人非常漂亮)……

  這只環保袋被Fiona放在書房,她時常會看着環保袋發笑。她說,如果有機會,還想再參加一場誇誇會。

  見證改變

  參與者變得越來越積極陽光

  了了下定決心要辦“誇誇會”,也是因爲看到了“誇誇”的力量。

  2023年夏天,了了結識了一位不到30歲的女士,她在這位女士身上見證了“誇誇”帶給人的改變。

  認識之初,這位女士正處於低谷期——剛結束一段婚姻,獨自撫養一個年幼的孩子。

  當身邊親友不能理解這位女士的離婚決定時,了了對她表示了支持和肯定,“我覺得你非常勇敢!敢於結束婚姻,翻新自己的人生,真的非常厲害!你內心的勇敢與你的外表形成了鮮明對比,很讓我喫驚!”

  談話結束,了了很快通過微信朋友圈看到這位女士的變化:看日出、跳舞、穿可愛的小裙子……

  三個月後,了了再次見到這位女士,她剛換了一份新工作,整個人容光煥發,與初見時的狀態截然不同。

  Yuki發起誇誇會活動的初衷也與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有關,她發現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有被誇誇的需求。

  “不少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比較缺乏正面支持和鼓勵。他們一直在追求一個更高的目標,忽略了已經做得很好的部分。不少人可以輕易說出自己的缺點,卻不能順利說出自己的優點。面對他人的誇獎,也常常帶着羞澀、尷尬,而不是喜悅。” Yuki說。

  “‘誇誇’可能不太符合國人的表達習慣。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要做到坦然接受,正確認知。”了了笑着說,她的“雷達”一旦監測到身邊有人不太自信,就會激發她的誇誇欲,一定要把對方誇到信心滿滿爲止。

  目前,已經舉辦了的兩場誇誇會證明了了了的“誇誇”成果。

  誇誇會結束後,她習慣默默地在朋友圈關注每位參與者的社交狀態,看到大家越來越積極陽光,了了就會特別有成就感。

  了了希望,未來能繼續把誇誇會辦下去,讓更多人重拾信心,活得更加自洽。

  (了了、阿雯、薇薇、小雨、Fiona、快樂網友pp、Yuki爲網名或化名)

  文/本報記者 陳靜 統籌/林豔 張彬



標題:從網絡平台發展到线下 面對面开展“誇誇會” 年輕人爲何如此熱衷社交“誇誇”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753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