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美國公司說了實話,直擊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

2023-06-04 18:10:25    編輯: robot
導讀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ADM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胡安·盧西亞諾,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力拓集團首席商務官白睿明,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納思瀚,摩根大通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ADM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胡安·盧西亞諾,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力拓集團首席商務官白睿明,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納思瀚,摩根大通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近期,跨國公司高管掀起新一輪訪華熱。

  考慮到中美關系的大背景,傑米·戴蒙的中國之行可謂“高調”,他邀請了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600名投資人和企業家齊聚上海,參加摩根大通的全球中國峰會。

  5月31日,摩根大通第十九屆全球中國峰會在上海开幕,吸引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投資者以及市值總額達4.5萬億美元的企業。

  會場內,不僅有4年來首次訪問中國內地的戴蒙,還有輝瑞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艾伯樂、星巴克首席執行官納思瀚、FMG集團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安德魯·福瑞斯特等多位商界大咖线下發言。

  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自2005年起每年召开,已成爲全球領先的對華交流合作平台之一。一位來自摩根大通的內部人士透露,此前的峰會在北京召开居多,這是首次選擇在上海舉行。

  究其原因,該內部人士分析認爲,一方面,摩根大通近年來在上海各項業務取得長足進展,不斷加大在滬業務布局,尤其是近期摩根大通正式成爲上投摩根基金實際控制人;另一方面,摩根大通已經成爲陸家嘴地標建築上海中心大廈“超級租戶”,戴蒙也借此機會來上海參觀。

  作爲全球知名的跨國金融機構,摩根大通自1921年在上海开設第一家分行以來,已在華經營了一個世紀,見證了中國百年滄桑巨變和浦東30年的發展奇跡。

  摩根大通是中國金融業开放的積極參與者,是外資金融機構多項在華業務的第一個喫螃蟹者,如在華首家外資全資期貨公司、首家美資控股券商等,並於2019年入駐陸家嘴上海中心,全力加碼中國市場。

  戴蒙5月30日與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時表示,此次在滬舉辦的第十九屆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吸引衆多全球投資者齊聚上海,體現了對中國、上海發展的信心,摩根大通將加大在滬業務布局,圍繞科創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深化合作,爲全球企業了解上海、投資上海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戴蒙的高調行程、摩根大通對中國的熱情,會招致美國政府不滿和施壓嗎?聯想到這些年來與美資企業打交道中觀察到的幾大“怪象”,筆者心生疑惑。

  一是盡管美國政府喊着對華“脫鉤”,多家來自金融業、制造業、醫療器械、互聯網行業的美資巨頭依然增加對華投資,或者加強在中國市場的人力布局;

  二是這些美資企業在華重大項目只在其中文網站官宣,在其總部英文官網卻不見這些投資項目的身影;

  三是這些美資企業接受中方媒體採訪時,一概不愿意接受英文採訪,也不愿發布英文新聞。

“總部那邊有壓力”“美國那邊有壓力”“美國的媒體也會給我們施壓”——這是筆者得到的解釋。

  回到开頭的那個問題。筆者咨詢了一位同樣來自華爾街巨頭的資深人士。

  “會有壓力,會敏感。”對方回復。

  “爲何還堅持‘高調’來華呢?”

“因爲不能放棄中國市場啊!”對方說。“戴蒙是個經歷很特別的人,像他這樣的金融精英,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

  戴蒙在此次峰會上表示,“雖然自己並不能代表美國政府,但相信中美之間的許多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中美只有通過接觸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隔着太平洋互相吼叫”。

  有意思的是,戴蒙曾表示考慮競選公職。《華爾街日報》5月31日報道說,美國知名對衝基金經理阿克曼正極力勸說戴蒙參加2024年總統競選。他認爲,戴蒙擁有的個人魅力、商業頭腦和其他技能,使他成爲在這個能決定美國命運的關鍵10年的合適總統候選人。

  戴蒙會否參選尚未可知,但此事證明了他的威望,他的呼聲在美國國內有一定“群衆基礎”。

盡管在中美關系大氣候下,不可能指望美國商業精英站在中國一邊替中國說話,但他們在壓力下發出的一些理性聲音值得各方聆聽。

  中國外交部官員曾公开表示,造成中美關系今天困難局面的症結在於美國奉行錯誤的對華政策,錯誤的對華認知,錯誤的時代觀、世界觀,中美應該放棄拳擊賽,改比田徑賽,通過做更好的自己,來贏得比賽、贏得未來。

  然而,上海美國商會的一位人士曾向筆者直言,在美國政府看來,中美之間的競爭是拳擊賽,而不是田徑賽。後者旨在通過競爭讓自己變得更強,而前者是以把對方打倒爲目的的零和思維,這是在華美資企業並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說2022年的地緣政治熱詞是“脫鉤”(de-coupling),那么2023年上半年的熱詞或許就是“去風險”(de-risking)。

  從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歐洲議會發表題爲《這就是歐洲》的主旨演講,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歐盟的中國政策發表的講話,再到七國集團廣島峰會發布的聯合公報,西方已經認識到對華全面脫鉤不可行,轉而尋求以“去風險”爲名的精准脫鉤。

到底誰才是風險?試問,如果中國是風險的話,爲何大批外資企業用腳投票。中國貿促會日前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外資企業預期今年在華投資利潤率將持平或有所增加,超九成受訪企業預計未來5年在華投資利潤持平或有所增加。

各種跡象表明,美國挑起的對華“拳擊賽”,不但讓本國企業爲難,還傷及第三方,美國自身才是世界經濟最大的風險源。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日前刊登題爲《歐洲會成爲全球最大的輸家嗎?》的文章,作者是德國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文章稱,國際體系面臨的更廣泛危險來自中美間不斷加劇的零和衝突,而在這場對抗中,最大的輸家可能是日本和歐洲。

  舉例而言,《通脹削減法案》等近期立法爲在美國生產的汽車提供大量補貼。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政策一舉兩得:保護國內大型制造商,並爲它們提供追求電動汽車發展的激勵措施;最終的結果將是全球汽車行業的徹底重組,日本和歐洲失去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菲舍爾的擔憂得到了現實印證。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了11.3%。知名金融企業荷蘭國際集團(ING)全球宏觀研究主管卡斯滕·布熱斯基表示,德國出口商認爲他們是中國和美國之間日益緊張的安全和貿易關系的受害者。

  台積電和三星等芯片制造商的財報數據顯示,收入和投資面臨的壓力正在進一步加大。這種壓力不僅是周期性的,美國主導的對華芯片圍堵可能會帶來更多結構性的衝擊。

  一周前,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期間,會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貿易代表戴琪。雙方同意建立溝通渠道,繼續保持交流溝通。

  不管美國叫囂對華“脫鉤”還是“去風險”,中方都愿意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美方就經貿問題繼續保持溝通,也歡迎更多美國企業來華做生意。我們對美方改弦更張自然不必再抱幻想,推進高水平對外开放、做大國際經貿朋友圈,才是正解。  

 (讀懂世界大事,請關注“伍之管見”微信公衆號。)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標題:夾縫中的美國公司說了實話,直擊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145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