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逼瘋了一個Manner店員?

2024-06-23 18:11:26    編輯: robot
導讀   來源:KnowYourself   這兩天熱搜上有兩件事熱度很高,全都是發生在一家叫「Manner」的連鎖咖啡店內,一個是顧客催單並稱要投訴,隨後店員情緒失控,毆打顧客;同一天,另一家 Mann...

  來源:KnowYourself

  這兩天熱搜上有兩件事熱度很高,全都是發生在一家叫「Manner」的連鎖咖啡店內,一個是顧客催單並稱要投訴,隨後店員情緒失控,毆打顧客;同一天,另一家 Manner 咖啡店的女店員,還是因爲顧客催單,向顧客臉上潑了咖啡粉。

圖源:新京報

  看到新聞後,無論是做過服務業還是沒做過的網友都炸了,

  「一杯咖啡,火氣這么大,何必呢」「你打工,我也打工,何必要鬧到這一步?」

   KY編輯部在看到這兩個視頻的時候,也感覺,這兩個店員仿佛已經情緒耗竭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他們這么崩潰?

  壓垮他們的稻草,是什么呢?

  忙到拉屎都要倒計時

  工作量到底誰定的?

  據我們所採訪的咖啡店店員透露,從去年开始,很多像 Manner 這樣的連鎖咖啡店开始削減店員,從之前的一店 4 人,縮減到了一店 2 人,其中還有一個人是兼職。

  這就導致店員經常需要一個人負責接單、制作、出餐的全流程。因爲點單系統一直开放,他們往往早上一進店就會看到滿屏的訂單,10點前是大家买咖啡的高峰期,一上午都會忙得團團轉。

  那么,在多長時間內保證出餐,到底是誰規定的,店長嗎?不,是「算法」。

圖片來源:電影《摩登時代》

  在一篇關於送餐外賣員的研究中發現,在服務行業,時間分配成爲了一種展現權力的方式,誰掌握了時間的控制權,誰就更處於權力的高位。現在看來,算法機制儼然已經變得比人更加「高貴」[1]

  這體現在服務行業從業者的工作流程被算法嚴格控制:算法記錄每次完成任務所花的時間,再根據歷史數據和預設模型,預測下次的出餐時間。

  有人動作快,有人動作慢,機器也可能會突然故障,人也需要休息和上廁所,然而算法可不管這些,算法只要「最優解」。

  於是,人被困在巨大的算法系統裏,每個人都在努力維持着系統的運轉,但每個人投入的參數也讓系統變得越來越嚴苛,像是踩上了一個轉速越來越快、也根本停不下來的齒輪。

圖片來源:微博

  這也是科技社會學博士 @李子 在《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專欄裏提到的:

  「行爲變成數據,數據引導算法,又去重復你的行爲,從而形成一種不斷強化的循環。」

  於是,不再需要有老板來監督,服務人員受到算法和消費者預期的雙重壓力——必須要在某個時間內完成任務,否則會受到算法的懲罰,還有消費者的投訴。

  但算法控制下的工作量

  真的合理嗎?

  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Manner 咖啡師一天最多要做 333 杯咖啡,一杯咖啡平均用時 2.7 分鐘。

  而在我們採訪的咖啡店店員看來,2.7 分鐘還是太慢了——

  在我們門店,高峰期一杯咖啡要在 40-50 秒內完成,做咖啡這件事本身可以很快,但有些消費者會有自己比較特殊的要求,比如具體到要幾塊冰塊、奶要加多少、不要咖啡因等等,這種非標准化的操作就會大大降低生產速度,可算法不會等你。

  算法沒有把消費者的需求納入個性化設計,也不會共情店員身而爲人的特殊情況,如果今天肚子痛要多跑兩趟廁所,也得掐着秒表。

  這也就難怪之前社交媒體上有消費者發現,Manner 的店員上廁所都會放個倒計時的牌子,讓消費者知道自己會在一定時間內回來服務。

  被系統和算法管理的人類,連喫喝拉撒也是要講究效率的。

圖片來源:小紅書@是酸辣呀

  當我們問及消費者催單情況時,連鎖咖啡店店員更是大倒苦水:

  每天都被催,要么被消費者催,要么被外賣員催,他們會一直說「快超時了,快一點」,有時候還會被催急了和外賣員吵起來,那就更耽誤事兒了。

  最可怕的是高峰期突然遇上機器故障,要一邊安撫消費者的情緒,一邊趕緊想辦法處理,人在那時候真的是挺崩潰的。

  或許不是一次催促讓他們無法忍受,但被系統擠壓的壓力就像空氣裏看不見的一氧化碳,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只需要一點言語摩擦的火星子,就會突然爆炸。

  對消費者來說,這種被困在算法裏的痛苦,是前台服務看不到的。消費者也只是接收了系統馴化,成了數字勞動 play 中的一環。

  新剝削形式的誕生:

  情緒剝削

  在一個熱搜裏,我們看到有心理專家建議人們警惕工作中的情緒勞動。但問題是,對於數字算法接管的服務業來說,服務人員所面對的情緒勞動,往往已經超過了正常承受的範圍,已經可以說是情緒剝削了。

圖片來源:微博

  友好的態度、響應顧客額外提出的需求、歌舞表演......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很多餐飲行業的企業要以「服務好」吸引關注和收入。爲了提升店鋪的聲譽、評級、在社交媒體上成爲話題,店員付出了情緒價值,但這部分往往是沒有報酬的,還需要勞動者額外進行情緒管理、自我調節。

  以本次風波的主角爲例,Manner 以店員會做免費咖啡拉花、在紙杯上創作爲特色,在社交媒體上收獲海量好評,於是去 Manner 點咖啡,並要求店員提供這類額外的服務,逐漸就成了一種「常態」。

  而,當情緒勞動成爲勞動者爲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進行的勞動,又被僱主無償佔有,這就構成了一種新的剝削形式:情緒剝削(emotional exploitation)[2]

  它是規範化、重復性的

  店長都會跟我們說要微笑服務,還要求在顧客進門的時候喊「歡迎光臨」,這對於咖啡師來說也是很額外的勞動了,尤其是手忙腳亂地度過了高峰期,整個人都喘不上氣,但看到顧客還是要笑臉相迎。

  它具備「表演」的性質

  說實話,做店員,體力勞動真的沒什么,情緒勞動確實是很耗人,一些比較內向的人,他們就只想踏踏實實做一杯咖啡,讓他們去時刻保持熱情真的很消耗。既要好喝,又要你服務到位,最好還能回答你一些咖啡相關的問題,滿足你提出的各種要求,心理咨詢師還要上千塊錢一小時呢,大家會覺得咖啡師的情緒勞動就是免費的。

  它是被監控的,剝奪了勞動者自主性的

  顧客經常會莫名拍照發點評平台,有時候你已經高強度忙了2個小時,終於人少了一點,看一眼手機,就被顧客拍了發在網上,然後老板就來找,問爲什么上班玩手機,會覺得自己時刻都處於被監控的狀態。

  情緒剝削,在零工經濟和平台經濟領域是尤爲突出,它甚至不是一種無意識的剝削,畢竟沒有幾個勞動者會熱衷於在工作裏持續「表演」。它犧牲了勞動主體的自由,更可怕的是,它也強化了社會矛盾——

  就像在 Manner 衝突事件其中一個視頻中,我們所看到那樣,最終讓男性店員爆發的,是那名顧客掏出手機,邊拍邊質問:「你叫什么名字?」。

  顧客至上

  社會更分裂

  面對投訴,多數公司所採取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壓力給到勞動者。分辨事實是費力的,那么便不如粗暴一點。

  店鋪運營有投訴機制,被投訴了,會影響經理的績效,也會導致自己被扣錢,很多時候申訴是沒用的,根本不問青紅皁白。而且有一些外賣訂單上的備注也很嚇人,上面會寫「做得好喝點,不好喝就投訴你」,這種留言太常見了,已經麻了。

  消費者滿意了,系統評分也滿意了,員工不滿意可以辭職,換人就是。

  美國社會學家 Amy Hanser 提出過一個叫作「區隔勞動(distinction work)的概念:勞動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此滿足消費者對優越服務體驗的期待,使消費者獲得優越感,凸顯出社會地位的不同

  [3]

  在平台經濟中,這種區別性勞動通過算法和顧客評價體系,被無限制地放大了,導致服務員越來越卑微,顧客越來越跋扈,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1]

  點开你的外賣、保潔、打車訂單看看,評分體系裏,除了原本應得的服務,是不是還有很多其他的評價標籤,回憶一下,是否曾有服務人員曾向你索取評價,拜托你一定要給五星好評?

  情緒剝削反復使用,區隔勞動反復上演,對個人來說是身心健康的摧殘,但對社會又何嘗不是?誰能保證下一次的暴力衝突會有什么樣的後果,又應該由誰負責發起改變呢?

  最後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其中一個視頻,你會發現 Manner 咖啡師和顧客的導火索,在於「這杯咖啡等了超過 8 分鐘」。

  根據點單記錄,這杯咖啡目前已經等了10 分鐘;顧客認爲這超出了她預期的7、8分鐘的取餐時間,耽誤了她的行程。因爲幾分鐘的偏差,最終導致衝突發生。

  這位顧客期待咖啡師精確;而咖啡師,期待顧客可以適當理解偏差。畢竟上一單的手衝咖啡,會讓時間沒那么容易把控。

圖片來源:新浪新聞

  這位顧客的期待有錯嗎?似乎並沒有錯,因爲這正是連鎖咖啡店市場發展到今天後,一家連鎖咖啡店能提供給顧客的基本期待。

  當然,你可以說咖啡店之所以在今天會提供這種期待,都是被卷出來的。如果回看 Manner 創始人的發家史,你會發現這是一位非常尊重咖啡師、也非常尊重咖啡的人,他把开店鋪的成本壓到最低,卻仍愿意以十幾塊的價格,給顧客提供一杯有精美拉花的咖啡。

  這也正是 Manner 一开始能火起來的重要原因 —— 用很低的價錢,獲得很不錯的咖啡體驗。

  但在更多的低價咖啡入局以後,比體驗更重要的是效率、利潤和投資回報率。

圖片來源:電視劇《人生切割術》

  因此,消費者懷着 10 塊錢买到一杯不錯的咖啡、並能准時喝上的期待來到 Manner,是被市場投喂的結果。她有這種期待,不能說是錯的。

  但咖啡師有錯嗎?也沒有錯。你不能苛求一位咖啡師,面對不同類型的單子、在一天中的每一秒鐘,都讓自己的手臂保持同等的運作節奏,掐准時間做好每一杯咖啡。

  然而點單機器上的時間計算、規章制度的要求、消費者被培養出來的消費習慣,正在不斷地逼迫櫃台後面的店員們挑战不可能的任務。

圖片來源:電影《摩登時代》

  這看起來是咖啡師和顧客的衝突,但也是服務從業人員和算法機器的對抗,是消費者與消費真相的對壘。

  櫃台前後都是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對待時,就會把怒火投射到對方的身上。

  但歸根結底,這怒火的火源,來自哪裏呢?

點擊進入專題: Manner咖啡顧客與店員衝突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

標題:是什么逼瘋了一個Manner店員?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8809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