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業“人才焦慮”:緊缺的除了人員數量,還有什么?

2024-03-31 18:50:33    編輯: robot
導讀   3月30日,2024年上海市職業技能競賽月度主題賽啓動。首場進行的,是養老護理員(高級)項目的比賽。   前不久,3月19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一場招聘會上,4個崗位搶一個畢業生的場景引發媒體關注。...

  3月30日,2024年上海市職業技能競賽月度主題賽啓動。首場進行的,是養老護理員(高級)項目的比賽。

  前不久,3月19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一場招聘會上,4個崗位搶一個畢業生的場景引發媒體關注。而那場招聘會,正是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專場。時間再早些,上海還在3月5日舉辦了養老服務人才招聘會。

  養老早已不是新話題,而作爲學校專業卻是近年來“破天荒”的。人口老齡化來勢洶洶,人們心存着“夕陽焦慮”,養老服務行業的“人才焦慮”也越發顯現出來。

  今年1月初,上海發布了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養老護理員便在其中。站在職業培訓的角度上看,養老護理員的緊缺在於數量,卻又不止於數量。

  從“數量緊缺”到“養老焦慮”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有數據顯示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到600萬名,但實際從業人員只有50萬名。

  在去年11月進行的上海市老年學會2023年年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周海旺分享了一些數據。202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人有553.66萬人,佔總人口比例36.8%;80歲及以上83.15萬人,佔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15%,預計高齡老人增速將加快。

  周海旺表示,上海市養老護理人員不僅數量嚴重匱乏而且整體素質偏低。截至當時,上海市養老護理員中,50歲及以上的共46334人,佔77%;初中及以下學歷共60385人,佔86.94%;持養老護理員初級證書的人員佔比69.23%。

  上海市北職業技術培訓中心校長王蘭告訴記者,這幾年一线員工是特別緊缺的。培訓中心每個月會开展2-3個養老護理員初級班的培訓,“基本上結業證書還沒拿到,已經被各類機構預訂了。”

  與緊缺數量並行的,是社會越來越大的養老需求。當獨生子女的父母漸漸老去,沒有兄弟姐妹分擔壓力的他們或將更需要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此次參加養老護理員項目比賽的選手李騰已經看到了未來這種潛在的壓力。

養老護理員項目比賽現場。本文圖片均爲澎湃新聞記者 蔣樂來 圖

  如今,李騰是上海一家“長護險”護理站的管理人員。他告訴記者,奶奶今年正好100歲,平時由父親兄弟三人輪流照料。但是考慮自己的父母這一代以後到了80歲,作爲獨生子女的李騰覺得完全靠子女或許很難解決問題。

  這種焦慮甚至也已蔓延到將邁入更高齡的一輩。王蘭提到,在參與培訓的學員中,還曾有年過花甲的退休老教師。盡管已經過了考證的年齡,但他們仍希望學一些專業的知識,如果以後需要請人到家裏服務,自己心裏也能有個底。

  盡可能地年輕化

  “2017年當時我們做長護險的醫療照護證的培訓,培訓的人基本上都是55歲左右的外地農民工。”王蘭說。而如今,她也感到養老服務行業是朝着年輕化在發展了。

  隨着本科專業的出現,近兩年也有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直接進入養老服務行業。此外,王蘭還提到,年輕人如果在失業狀態下參加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培訓,根據上海現行的政策,培訓費用是可以百分之百全額補貼的。這就爲不少青年人提供了轉換賽道進入這個朝陽產業的機會。

  王蘭透露,此次參賽的選手中,以養老機構的管理人員爲主,既有當了一輩子護士的資深人士,也有大學畢業不久的“90後”。

  李騰1988年出生,也已經是參賽選手中非常年輕的。從2010年开始,他一直從事通訊管理行業的工作。直到九年後,他接觸到養老服務行業,當即決定轉換賽道,並在2019年入學了上海开放大學的養老服務和管理專業。

  在校學習的同時,李騰積極參加社工證、醫療照護證、中級護理員等的培訓和考試,想盡辦法提升專業能力。如今,他所管理的護理站有三四十名護理員,他也還在不斷通過培訓和競賽自我提升。他說:“帶領團隊的時候也需要自己有專業知識,能夠給他們進行一些專業的講解。”

  李騰所在站內的護理員,年齡集中在48-50歲,相較於以往的年齡結構,已經算是較爲年輕的。另一位在養老機構擔任院長的秦利英也告訴記者,院內最年輕的是37歲,然後以40多歲爲主,最大的也就52歲。秦利英說,盡管年輕化對於機構來說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但也是要盡量去實現的。

  秦利英也是“80後”,手裏拿着十幾本與養老服務相關的證書,她說自己對於養老行業是喜歡且執着的,會一直在行業內走下去。王蘭則相信,隨着養老護理員被列入緊缺人才目錄,政策的傾斜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

  緊缺的是“讓人喜歡的能力”

  養老服務從業者,缺的不僅僅是數量。

  從養老機構的招聘角度來看,秦利英說除了看重護理能力之外,人品和認知也很重要。“因爲和老年人的照護相關,不能只是當一個機器人一樣去做完他的喫喝拉撒,你得有情感。這樣的人才其實很缺。”

  王蘭的想法也類似,她將之形容爲“讓人喜歡的能力”。理想狀態是,不論到了誰家裏,到了哪個老人面前,對方都挑不出毛病。當然這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很多細節和瑣事處理能力比專業技能更緊缺。

  在賽場上,考查評判標准也在盡可能地把更多軟性的情緒溝通納入其中。記者看到,選手會輕聲細語地詢問“老人”:“今天天氣不錯,我們出去曬曬太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好不好?”在處理骨折等問題時,每一個步驟都需要選手和“老人”保持溝通。

  王蘭告訴記者,比賽過程中會考查每一個細節。儀容儀表怎么樣,指甲剪幹淨了沒有;更換牀單時,能否記得關上窗戶避免老人着涼;壓瘡等需要暴露老人背部的操作,是不是能夠注意隱私的保護……

護理員在操作過程中時時與“老人”溝通。

  專業的職業培訓和職業競賽,提供了一條更清晰的人才培養通道。秦利英感觸頗深,她坦言這個行業因爲門檻較低,所以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參差不齊,而一級級的培訓是“很好的事”,除了技能培訓之外也有情緒和思想的提高,能讓更多老年人受益。

  對於一线人員從業人員來說,秦利英更擔心的是由於從業人員的不足,讓老人或家屬對養老機構產生誤解。“很多人覺得去養老院就是關在那,在那等死,但其實我們的機構現在每天的活動非常豐富。”秦利英一直記得,曾有一位被輪椅推進機構的前乒乓球“國手”,一個多月的照護後整個人都利索起來,還打趣要教護理員們打球。

  養老服務行業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年的職業培訓經驗也讓王蘭意識到,當下我們的養老護理方面還是更注重實操,而在心理方面,老人的需求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標題:養老服務業“人才焦慮”:緊缺的除了人員數量,還有什么?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195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