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和衛星影像技術日新月異,研究人員繪製出的人類海上活動地圖也愈來愈清晰,最近公布的地圖,更是完整揭露大量的祕密漁船,以及石油開採、離岸風電等近海能源開發的蓬勃發展。
就如同首圖地圖顯示,明亮黃色線條為海上石油結構和船隻,藍色為離岸風電和相關船隻,紫色是漁船。由 Google 支持的非營利組織全球漁業觀測站(Global Fishing Watch)所領導的研究顯示,世界上多達四分之三的工業漁船無法公開追蹤到,大部分聚集在非洲和南亞附近,同樣大眾也無法追蹤高達 30% 運輸和能源船隻。
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盲點都可能會阻礙保育工作,為了持續守護海洋和漁業生態,需要更精準了解人們在哪兒開採海洋資源。
根據 2023 年通過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期盼在 2030 年保護全球 30% 的陸域、內陸水域、沿海與海洋區域,特別是具備特定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全球漁業觀測站研究與創新總監兼論文作者 David Kroodsma 認為,問題在於,我們要保護哪裡的 30%,除非有這張地圖,否則我們無法討論人們在哪捕魚、在哪開採資源。
▲ 紅色線條就是逃脫公共追蹤系統的船隻(Source:)
目前全球漁業觀察和其他組織主要依靠船隻上的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來了解海上發生的情況。過去曾被用來揭發過度捕撈和強迫勞動船隻,但因為安裝與使用 AIS 狀況因國家與船隻類型而異,如果不想被發現又或是在強度不穩定的地方航行,就會關閉 AIS。
為了「看得更清楚」,Kroodsma 團隊分析歐洲太空總署哨兵 1 號(Sentinel-1)多達 2,000 TB 影像,該衛星用先進的雷達儀器來觀察地球表面,可以穿透雲層與黑暗,最終發現 AIS 錯過的海上活動。
顯然 2,000 TB 資料量龐大,研究人員還開發三個深度學習模型來分類偵測到的船隻跟海上基礎設施,他們監測 2017~2021 年間全球 15% 的海洋,其中 75% 的工業活動發生在這些區域,也關注石油鑽井平台和風機等固定式海上結構的開發狀況。
資料指出,2020 年 COVID-19 爆發後,捕魚活動有所減少,但他們仍有另外發現,揭露公共追蹤系統中「幾乎沒有顯示的船隻活動」,尤其是在南亞和東南亞,以及非洲北部和西部海岸;資料中還可以看到海上能源開發的繁榮。2020 年底風機的數量已經超過石油結構,隔年風機佔所有海洋基礎設施的 48%,而石油結構佔 38%。
(首圖來源:)
標題:祕密捕魚行動跟近海開發,新地圖下一覽無遺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