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片又一重要突破 | 世界最大噸位“海上移動化工廠”順利出塢

2023-07-04 18:10:39    編輯: robot
導讀 01 中國電科實現國產離子注入機28納米工藝全覆蓋 記者6月29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該集團旗下中電科電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電科裝備)已實現國產離子注入機28納米工藝制程全覆蓋,有力...

01

中國電科實現國產離子注入機28納米工藝全覆蓋

記者629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該集團旗下中電科電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電科裝備)已實現國產離子注入機28納米工藝制程全覆蓋,有力保障我國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在成熟制程領域的產業安全。

研發人員正在調試離子注入機。(中國電科供圖)

離子注入機是芯片制造中的關鍵裝備。在芯片制造過程中,需要摻入不同種類的元素按預定方式改變材料的電性能,這些元素以帶電離子的形式被加速至預定能量並注入至特定半導體材料中,離子注入機就是執行這一摻雜工藝的芯片制造設備。

當前,28納米是芯片應用領域中覆蓋面最廣的成熟制程。據介紹,電科裝備連續突破光路、控制、軟件等關鍵模塊的核心技術,形成中束流、大束流、高能及第三代半導體等全系列離子注入機產品格局,實現了28納米工藝制程全覆蓋,切實保障國產芯片生產制造。

據了解,作爲國內最早從事離子注入設備研制及產業化的企業,電科裝備已具備從產品設計到量產應用的完整研制體系,產品涵蓋邏輯器件、存儲器件、功率器件、傳感器等工藝器件,百台設備廣泛應用於國內各大集成電路先進產线,累計流片2000萬片,有力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記者溫競華)

02

中國率先在全球將6GHz頻段劃分用於5G/6G系統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线電頻率劃分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62號,以下簡稱《劃分規定》),將於71日起正式施行。

《劃分規定》是我國开發、利用、保護無线電頻譜資源的基礎性行政規章,對促進無线電頻譜資源合理和有效使用,引導無线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據國際電信聯盟《無线電規則》,統籌考慮各部門、行業對頻譜資源的中長期需求,定期組織對《劃分規定》進行修訂。

在本次《劃分規定》修訂中,工業和信息化部率先在全球將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頻段劃分用於IMT(國際移動通信,含5G/6G)系統。6GHz是中頻段僅有的大帶寬優質資源,兼顧覆蓋和容量優勢,特別適合5G或未來6G系統部署,同時可以發揮現有中頻段5G全球產業的優勢。此次以法規形式確定其規則地位,有利於穩定5G/6G產業預期,推動5G/6G頻譜資源全球或區域劃分一致,爲5G/6G發展提供充足的中頻段頻率資源,促進移動通信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03

世界最大噸位“海上移動化工廠”順利出塢

71日上午,在江蘇啓東中遠海運碼頭,目前世界上最大噸位、最大儲油量的新型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順利出塢。

據悉,該FPSO船體主船體長335.31米,型長328.2米,型寬60米,型深33.515米,最大儲存能力爲140萬桶原油,堪稱“海上移動化工廠”。這次出塢試航後,該FPSO船體將繼續完成模塊吊裝、調試、交付等後續工作。

04

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首航

630日,記者從哈爾濱工程大學獲悉,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海豚1”在煙台蓬萊港交付並首航,將從蓬萊駛往青島,沿途开展船舶設備性能指標驗證、自主航行及作業、數字孿生系統虛實交互等一系列船舶智能化水平和能力的實驗。

該船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聯合校內多個涉船海學院自主研發,解決了船舶總體、動力、電力、推進、導航、操控、船岸等一體化系統的可靠性設計。船體全長25米,排水量1000噸,歷時3年建造完成。

據了解,該船裝備了我國第一套船舶數字孿生系統,並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國內首次突破了激光雷達、視頻圖像、固態雷達和聲號等多源信息融合和協同探測技術,實現了海洋環境和小目標智能感知,爲船舶自主航行提供了保障;首次建立了船舶數字建模、模型迭代進化、虛實實時交互、在线離线共生、船岸鏡像等船舶數字孿生技術體系,構建了船舶數字孿生系統,實現了船舶自主航行和遠程操控等智能功能;解決了船舶總體、動力、電力、推進、導航、操控、船岸等一體化系統的可靠性設計,實現船舶經濟、安全、可靠運行。

“海豚1”的研制成功,將有力推進我國船舶領域數字孿生技術的實際應用和前沿探索。

05

我國首次!萬噸級綠氫煉化項目實現全產業鏈貫通

630日,中國石化宣布,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順利產氫,產出的氫氣通過管道輸送到中國石化塔河煉化、替代現有天然氣化石能源制氫。至此,項目成功實現綠氫生產到利用全流程貫通,這也標志着我國首次實現萬噸級綠氫煉化項目全產業鏈貫通。該項目制氫規模達到每年2萬噸,是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範項目。

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由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負責實施,利用新疆地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發電直接制綠氫,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光伏發電、輸變電线路、電解水制氫、氫氣儲輸、公用工程及配套輔助生產設施,電解水制氫能力2萬噸/年、儲氫能力21萬標准立方米、輸氫能力2.8萬標准立方米/小時。

06

中外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劇烈的光學紫外耀發

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在最新科學研究中發現迄今人類探測到的最劇烈光學紫外耀發,從而爲研究早期宇宙提供關鍵數據。

據介紹,伽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後最劇烈的爆發現象,起源於大質量恆星死亡或者中子星並合。大部分伽馬暴在結束後能觀測到幾天到幾周的光學余輝,伽馬暴瞬時輻射期間觀測到的光學紫外事件稱爲光學紫外耀發,這樣的事件在此前很少被觀測到。

由多國合作研制的雨燕衛星專門用於伽馬暴研究,它能在發現伽馬暴之後,迅速把定位信息傳到地面,指引地面望遠鏡开展觀測。202211日,該衛星探測到了一個新的伽馬暴GRB 220101A。科學家發現其光學紫外耀發很明亮,但輻射的光子在達到地球之前已經損失了約99%,其實際的輻射流量是觀測值的約100倍,這表明GRB 220101A是一個極其劇烈的光學紫外耀發。

雨燕衛星拍到的GRB 220101A光學紫外耀發階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圖)

“隨後,研究團隊基於雨燕衛星紫外光學望遠鏡提出新的飽和數據處理方法,發現GRB 220101A的絕對星等達到了-39.4等,這是人類目前探測到的唯一一個絕對星等亮於-39等的光學紫外輻射源。”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金志平說,GRB 220101A的輻射光度約爲太陽的40億億倍,打破了此前另一個伽馬暴保持14年之久的世界紀錄。

哈勃空間望遠鏡拍到的GRB 220101A光學余輝階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圖)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範一中表示,本次發現的GRB 220101A起源於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發事件之一,表明宇宙中一些黑洞誕生時會產生極其極端的物理環境,產生極高能量和非常接近光速的准直噴流。

“此次發現除了可研究伽馬暴中心引擎、噴流形成、輻射機制等物理過程外,如此亮的事件即使發生在宇宙的‘嬰兒時期’也可被大量的望遠鏡探測到,從而爲研究早期宇宙提供關鍵數據,如宇宙膨脹、恆星形成歷史、再電離等。”範一中說。

該研究由範一中、金志平領銜的國際團隊完成,相關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上發表。

編輯:壹壹



標題:國產芯片又一重要突破 | 世界最大噸位“海上移動化工廠”順利出塢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297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