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沙塵超四成來自境外,治理難在哪?

2023-05-19 18:50:47    編輯: robot
導讀   4月下旬北京遭遇沙塵天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沙塵天氣再度襲來。中央氣象台2023年5月19日6時繼續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稱,預計5月...

  4月下旬北京遭遇沙塵天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沙塵天氣再度襲來。中央氣象台2023年5月19日6時繼續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稱,預計5月19日8時至20日8時,新疆、北京等10個省區市部分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中西部偏北地區局部有沙塵暴。

  沙塵天氣是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性天氣且多發生於北方。中央氣象台此前表示,2023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次數較近十年同期偏多。據統計,截至4月30日,我國北方地區今年已出現12次沙塵天氣過程。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黃建平研究團隊日前發表論文介紹,蒙古國和塔克拉瑪幹沙漠是造成我國2023年北方沙塵天氣的主要粉塵源。其中,蒙古國對我國北方沙塵的平均貢獻約爲42%,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平均貢獻約爲26%。

  這篇發表在英文學術期刊《大氣科學進展》的論文全名爲《Mongolia Contributed More Than 42% of the Dust Concentr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in March and April, 2023》。

  爲進一步揭示不同沙源對我國沙塵事件的影響,該團隊借助HYSPLIT模型和軌跡聚類分析,對2023年3月和4月中國北方沙塵天氣過程中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和擴散路徑進行了詳細分析。

  該團隊指出,3-4月間的10次沙塵事件中,4次沙塵事件主要來自塔克拉瑪幹沙漠,5次沙塵事件主要來自蒙古。在3月7日和4月12—15日的沙塵天氣中,中國北方的沙塵天氣主要來源於本地。4月9日至11日,約37%的沙塵來自塔克拉瑪幹沙漠,而27%的沙塵來自哈薩克斯坦,並通過新疆和蒙古到達中國北方。

  該論文第一作者、蘭州大學教授陳思宇談到,3月9—11日的沙塵事件中,蒙古沙塵濃度對中國北方的貢獻高達45%,3月12日至15日,蒙古對中國北方沙塵濃度的貢獻高達75%。3月19日至24日,蒙古對中國北方沙塵濃度的最大貢獻超過63%,導致該地區出現特大沙塵過程。此外,在4月余下的兩次沙塵天氣(4月3日至4日和4月18日至21日)中,蒙古仍是中國北方沙塵濃度的主要貢獻者,貢獻率分別爲42%和62%。

  她認爲,冷鋒和蒙古氣旋這兩種天氣系統主導了這些沙塵事件,致使蒙古國地區大範圍起沙,並推動沙塵跨境輸送,導致我國多地出現短時強沙塵暴天氣。而隨着冷鋒不斷南推,沙塵也隨之向南擴散,致使長江流域也出現了嚴重的污染天氣。

  界面新聞注意到,在4月11日,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桂海林在以“沙塵”爲主題的线上通氣會上也曾介紹,從沙塵來源看,2023年的沙塵天氣基本都是蒙古氣旋帶來的大風導致的。

  爲何蒙古國沙塵頻發?界面新聞此前報道,蒙古國面積約156萬平方公裏,接近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但僅有300多萬人口。該國氣候爲典型的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春季強風雪和沙塵天氣頻繁。研究表明,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這個內陸國正在經歷高溫熱浪和幹旱的惡性循環。持續受高溫幹旱、不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疊加影響的蒙古國,折射了全球許多氣候脆弱地區的處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吳波向界面新聞表示,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例如過度放牧、過度开墾以及過度抽取地下水等都會造成荒漠化,使得地表植被退化,土壤受到風蝕。“當沙塵暴過境時,風蝕的土壤會爲沙塵暴提供更多沙塵來源,從而加強沙塵暴強度。”吳波說。

  他指出,以蒙古國南部戈壁荒漠地區爲始源地的沙塵暴對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影響最爲突出,對華北、東北、華東地區也有重要影響,“作爲我國的上遊地區,蒙古國南部的荒漠化地區與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地方自然條件相似,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爲境外沙塵源地的植被恢復提供技術支持,減輕沙塵暴危害。”

  實際上,中蒙荒漠化治理合作已由來已久。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站消息,2012年,蒙古國荒漠化防治國家委員會祕書長一行12人訪問中國林科院,雙方就荒漠化防治技術模式等進行了交流探討。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林業局組織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爲蒙古國舉辦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促進中蒙治沙經驗互學互鑑。2017年以來,由中國防治荒漠化主管部門指導,中科院王新平教授作爲技術牽頭人,在蒙古國布爾幹省南部开展中國治沙典型技術示範,治理示範面積達27公頃,有效固定了當地流動半流動沙丘,示範區草本植物顯著增加。

  最新一則消息則顯示,2023年5月4日—9日,在外交部和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支持下,國家林草局邀請蒙古國總統環境與綠色發展顧問巴圖胡一行訪華,主要目的是與蒙方探討支持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及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有關事項。

  據悉,蒙方代表團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實地考察了綠洲防護林、節水灌溉、牧草高產穩產等技術模式,參觀了沙塵監測平台和定位監測設備應用,在北京林業大學與中方專家就菌草實用技術、風沙土改良、荒漠化監測、礦山生態修復、桑樹生態產業等方面开展了探討交流。

  但是,“目前對來自蒙古的越境沙塵事件的預測能力不夠且包含有不確定因素。”陳思宇在上述論文中表示,“由於蒙古國缺乏完善的區域協同觀測網絡,不同土地覆被上的風蝕機理復雜,目前蒙古粉塵跨界運輸的識別和監測能力薄弱,粉塵排放方案的模擬精度低,嚴重制約了我國大氣環境的預測和預警能力。”

  她指出,有必要觀察蒙古沙塵的長期運輸過程,开展實地觀測實驗,進一步確定蒙古粉塵及其影響區域的主要路徑。發展粉塵智能識別和源追蹤技術。在不同的下地表(沙漠、牧場、稀疏草地)構建粉塵排放方案,提高蒙古粉塵模擬的精度。此外,將多源數據有機集成,智能提取沙塵事件特徵信息,建立沙塵暴標准樣本數據庫,开發未來基於機器學習的高時空分辨率的沙塵細化預報系統。

  除了對國外荒漠化進行合作治理外,我國國內也在持續強化防治沙塵的努力。

  國內荒漠化治理已取得成效,其中的標志性工程是“三北防護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副局長張良曾在2022年7月28日例行發布會上介紹,三北防護林前五期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截至2020年底,三北工程40多年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達3174.29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初步治理。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1月30日,國家林草局在“關於推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中回復表示,目前,總體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按相關程序上報審批。

  張良曾表示,三北六期工程將以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爲目標,以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爲主攻方向,集中建設一批有特色、上規模、高質量的示範項目。

  吳波認爲,未來治沙仍需要堅持“近自然恢復”理念,即利用本地鄉土物種,把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到物種組成、多樣性和群落結構與地帶性植被接近的生態系統。

  吳波對界面新聞指出,“要通過科學有效的人工輔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態過程,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到受人爲幹擾前的狀態,從而實現恢復後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進而建立我國北方防沙生態格局,降低沙塵暴過境時的地表釋塵量,減輕沙塵危害。”



標題:今春沙塵超四成來自境外,治理難在哪?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1491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