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欣
編輯|白雪
2024 年的最後一個月,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又迎來了一個重磅級玩家——廣汽集團。
前不久,廣汽集團發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 GoMate,全身有 38 個自由度。
發布現場的 GoMate 能夠精准控制動作、精確導航定位,還具有靈活的自主決策能力。
廣汽集團連續 11 年上榜《財富》世界 500 強,近兩年年營收均超過千億,研發機器人的資金與技術實力不容小覷。它的加入給沸騰的具身智能機器人行業又添了一把火。
具身智能是指將 AI 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 AI 大腦+機器身體。而具身智能機器人則是擁有智能的機器人實體。
事實上,中國車企對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熱情超乎想象。入榜世界 500 強的 8 家中國車企均已接入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
這 8 家 500 強車企是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比亞迪、廣汽集團、吉利控股集團、北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與奇瑞汽車。
其中有 5 家是通過自研、合作研發、投資等方式入局,另外 3 家(一汽集團、吉利控股集團、東風汽車集團)正在與優必選探索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應用。
如果目光不局限於世界 500 強,那么中國已有 13 家車企正在探索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除了上述的傳統車企,還有小鵬汽車、小米等新勢力車企。
具身智能機器人,似乎成了車企的下一個必爭之地。每家車企都想要在這片尚未成熟的科技原野中劃分新城池,佔領高地。
關鍵零件全自研
可自主導航避障如果要用兩個詞來概括 GoMate,那就是:高性能、低成本。
硬件方面,GoMate 採用了非常特殊的「可變輪足移動結構」,並且實現了關鍵零件全自研。
機器人行業中,關於到底是採用高效率的輪足,還是選取能適應多地形的雙足,各方爭論不休。
廣汽集團的選擇是:我全都要。
所謂的「可變輪足移動結構」就是融合了四輪足、兩輪足兩種模式,兼顧了輪足與雙足的優點。機器人可根據不同地形切換輪足結構。
GoMate 在四輪足模式下高度約 1.4 米,可上下樓梯、爬坡、單邊越障;兩輪足模式下高度可達 1.75 米,能夠在平地高效移動,最大運行速度可達到 15km/h。
這種結構還大幅降低了機器人的能耗,相比同類產品節能達 80% 以上。
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認爲,要提升公司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力,關鍵在於掌握核心技術。
因此靈巧手、驅動器、電機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爲廣汽集團自研。
GoMate 的靈巧手具有高負載和高柔韌度的特點,並將制造成本降低了 90%。
靈巧手自重小於 500 克,負載可達 1.5 千克,採用了正反向柔性保護設計,能夠有效避免誤觸或過載造成的損壞,還支持超過 20 種交互手勢。
此外,靈巧手搭載了觸覺和視覺傳感器,能夠自動調整抓取力度和位置,從而完成抓取的任務。
廣汽集團研發核心零部件有兩個思路,一個是輕量化,比如靈巧手和關節,另一個就是小型化,比如驅動器和電機。
這些都建立在高性能的基礎上完成。
GoMate 使用的微型低壓伺服驅動器高度不到 30mm,面積接近硬幣大小,相比傳統驅動器,空間減小了 80%,驅動能力卻高達 20A,最大持續電流可達 50A。
GoMate 的軸向磁通電機模組高度比同規格競品降低了 15%,最大輸出力矩達到 1000N·m,力矩密度高達 200N·m/kg,並且具有 5 倍以上的過載倍數。
機器人的關節模組也實現了高度集成,並且保持了不錯的散熱性能,重量僅 300 克,可以輸出 10N·m 的額定力矩,溫升控制在 55℃以下。
GoMate 能夠實現低成本,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廣汽的智駕軟硬件在機器人身上的復用。
除了通過自研零件實現成本可控之外,GoMate 還復用了廣汽集團全固態電池,續航可達到 6 小時。
軟件方面,GoMate 融入了廣汽自研純視覺自動駕駛算法,具備自主導航、自主避障的能力,能夠感知百米內的障礙物變化,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級別。
理解能力上,雲端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使機器人能夠在毫秒級內迅速響應人類復雜的語音指令。
面對無法處理的復雜任務時,通過廣汽集團开發的力反饋手柄系統,GoMate 也能夠實現 AI 自主控制和遠程控制的無縫切換,在人類遙操下完成任務。
性能似乎到位了,但廣汽集團的人形機器人還未展現出比較強的任務執行能力,機器人的演示視頻也是通過渲染合成。
不過,廣汽集團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商業落地已經在路上了。
廣汽集團的口號非常響亮——要打造行業首個商業落地的人形機器人。他們給 GoMate 錨定了 4 個落地場景,分別是安防、工業制造、智慧生活、汽車後市場服務。
落地最快的,應該是安防和工業制造領域。
廣汽集團正與廣州安防行業的頭部企業合作,將被動安防系統升級爲主動安全防御系統。
另外,廣汽集團計劃 2025 年在廣州設立全球首個應用示範區,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线和產業園區开展整機示範應用。
量產規劃方面,廣汽集團的目標是在 2025 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2026 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並逐步擴展至規模量產。
機器人研發歷時 2 年廣汽布局與小鵬不謀而合
2022 年年初,廣汽研究院开始涉足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彼時正是汽車行業風向標特斯拉宣布做人形機器人的第二年。
兩年的研發,帶來了兩代成果。在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公布前半個月,廣汽集團公布了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
兩代機器人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形態。第二代機器人不具備人形外觀,更像是裝上了兩只靈巧手的迷你小車。
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可變輪足結構,靈巧手的功能、結構,以及續航時間均與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一樣,同樣也實現了低成本开發,通過共用車端芯片、激光雷達等零部件來分攤研發成本。
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認爲,基於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水平,純人工智能控制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真正落地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因此廣汽集團選擇了「遠程操控+AI 末端自主」的模式,有利於具身智能機器人更快落地應用。
廣汽集團並沒有發布第一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最新的兩代具身智能機器人面世之前,廣汽研究院的機器人有另一個名稱:AI 機器人。
在早些時期的宣傳中,廣汽集團的 AI 機器人同樣採用可變輪足設計,純電驅動,續航超過 20 公裏,預期落地場景是家庭,將首先通過遠程操縱提供服務。
負責 AI 機器人研發的是廣汽研究院前瞻技術部,於 2021 年在廣汽集團原先導技術部基礎上成立。
在廣汽研究院中,前瞻技術部主要負責前瞻技術創新,包括人工智能、飛行汽車等領域,是整個廣汽研究院創新項目的中樞系統。
除了技術創新之外,前瞻技術部還承擔着類似「天使投資人」的角色,識別到優秀的創新項目時,會組建團隊,並統籌多個部門配合該項目的工作,待時機成熟,則會考慮成立公司,獨立運營。
廣汽埃安、廣汽傳祺就是前例。當廣汽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項目成熟之後,也有很大可能獨立出來,作爲公司運營。
廣汽研究院技術研發按照「91」原則,將 90% 資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市場最主流的產品上;10% 着眼於比較前瞻性的科技創新。
目前廣汽研究院已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300 億,研發人才超 5000 人。
背靠廣汽集團,廣汽研究院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項目具備深厚的資金與人才儲備。相比初創企業,廣汽集團擁有較爲成熟的研發體系,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銷售經驗,這些優勢使得廣汽集團能夠加速研發智能機器人,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廣泛的汽車銷售市場渠道也爲廣汽集團打开具身智能機器人用戶群體提供了良好的前置條件。
如此看來,廣汽集團要打造行業首個可落地的人形機器人,並不是空喊口號,而是有據可依。
廣汽集團的機器人項目,是其智能化布局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產品上,廣汽布局了「三維立體交通-地面移動出行-室內外移動」的全鏈條場景,每個場景下對應的產品,分別是飛行汽車,普通汽車與機器人。
廣汽已發布 GOVE、GOVY AirJet 兩款飛行汽車,並推出了飛行汽車品牌 GOVY 高域。
GOVE 已於今年 3 月在廣州 CBD 上空進行飛行驗證,GOVY AirJet 今年 12 月發布,最大飛行速度可達 250km/h。
廣汽飛行汽車 GOVY AirJet飛行汽車、普通汽車、機器人都做。在產品研發上,廣汽集團與小鵬汽車不謀而合,有着相同的布局。
在技術上,廣汽集團計劃逐步完成涵蓋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大數據平台、智能機器人等技術領域的智能化產業生態布局。
全面的智能化布局下,廣汽集團的發展战略清晰顯現,他們不僅是一家汽車企業,還要做一家科技企業。
全球 18 家車企卷向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下,車企都在爭着做 AI 公司。
領頭羊如特斯拉。馬斯克多次強調特斯拉不是單純的汽車或者新能源企業,而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
追隨者如小鵬、理想。小鵬汽車要成爲全球化的 AI 汽車公司,理想汽車的愿景是成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這既是由於技術進步的推動,也暗含着各家車企試圖掌握時代變革命脈的野心。
而具身智能機器人,成爲了車企們做 AI 公司的切入點。
現下國內外車企接入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的方式有四種:自研、合作研發、投資押注、合作探索落地應用。據不完全統計,
全球已有 18 家車企接入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
從表格來看,不難發現國內車企對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熱情要強於外國車企。
車企紛紛卷向具身智能機器人,有三個原因。
一是車企做具身智能機器人,本身就具有軟硬件的優勢。車企還有相對完備的供應鏈搭建、管理經驗與能力,並且已經積累了用戶群體,擁有大批客戶資源。
在傳統車企與新勢力車企紛紛向新能源、智駕發力的當下,硬件方面,汽車的電池、電機、攝像頭、傳感器都可以復用到具身智能機器人上。
軟件方面,自動駕駛相關算法、大模型、端到端神經網絡、運動規劃也可以遷移,幫助具身智能機器人學習執行新任務、自主導航與避障。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指出,具身智能領域產業鏈包括提供核心零部件的上遊、負責系統集成技術、整機制造的中遊,以及擁有豐富應用場景的下遊。
他認爲,未來能在具身智能領域佔領市場的公司,要么是已經建立了上遊的優勢,向中遊走的,要么就是在下遊場景向中遊走的。純靠技術入場的打法很難走通,因爲整個賽道的寬度、市場的復雜度決定了這個行業的特殊性。
而車企剛好同時佔領了上遊和下遊。它們既具備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能力,能夠搭建起零部件供應鏈,也擁有一大批用戶群體。
相比初創企業,它們還擁有雄厚的資金與穩健的抗風險能力。
二是因爲,車企需要提高工廠的生產力。
人類和具身智能機器人,都是一種勞動力。人類的工作效率、時長以及數量都是有限的,但具身智能機器人本質上是機器,可以不斷地被制造出來。理論上,機器人的數量、工作效率與時長都可以超過人類。
並且,在預想中,具身智能機器人將能夠適應人類所無法面對的惡劣、極端環境,完成人類所不愿意做的枯燥、重復性、勞動強度高的任務,對於企業來說,機器人比人類更加具有穩定性。
有媒體報道,一位接觸過特斯拉團隊的投資人透露,馬斯克堅持制造人形機器人,就是爲了替換掉特斯拉生產线上的工人,讓特斯拉擺脫產能的限制。
只要把價格打下來,具身智能機器人將會是一個完美的「打工人」,極大地提高企業的生產力。三是因爲,具身智能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具身智能的概念,意味着機器人會擁有一個更加聰明的大腦,在執行任務方面更具備通用性。
汽車只是人類的交通工具,而具身智能機器人則極有可能全方位地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成爲人類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機器人中最火熱的賽道。
高盛預測,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54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1037.3 億元。
人形之外,具身智能機器人還有更多形態,市場潛力非常廣闊,並且市場上還尚未有公司實現商業閉環,分走市場份額。
三個原因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個方面。從車企內部看,他們有實力,也需求研發具身智能機器人,從車企外部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廣闊市場,可能是車企的下一個至關重要的新增長點。
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潛力,也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和認證。
2023 年 1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出,提出到 2025 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並實現批量生產,到 2027 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爲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在邁入關鍵的 2025 年之前,2024 年 12 月,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上的各類選手开始大衝刺。
巨頭紛紛下場。蘋果开發了機器人感知系統 ARMOR,幫助機器人全方位感知環境;谷歌與美國人形機器人公司 Apptronik 合作;OpenAI 准備重返人形機器人賽道。
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紛紛發布新產品,或是公布產品的新進展。僅在 12 月,國內外就有 8 款全新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面世,包括美國機器人公司 Brog Robotics 的 Brog 01,普渡機器人首款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 PUDU D9,衆擎機器人的 PM01,優理奇 UniX AI 的人形機器人 Wanda 2.0 等。
機器人都在加速進化:特斯拉 Optimus 展示戶外行走能力,波士頓動力的電驅版 Atlas 學會後空翻,逐際動力的機器人進化到能平地起身……
一批具有明星屬性的具身智能公司成立。
地平线前副總裁余軼南聯合理想汽車前智能駕駛產品總監趙哲倫、地平线前軟件平台總架構師宋巍成立具身智能初創公司維他動力;百度前資深副總裁李震宇聯合華爲車 BU 前首席科學家陳亦倫、前華爲天才少年丁文超創立具身智能公司它石智航。
一批具有潛力的具身智能公司完成融資。
鈦虎機器人宣布連續完成兩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超 1 億元人民幣,魔法原子、橋介數物分別宣布完成 1.5 億與數千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還有一批公司正在推進機器人的商業落地。
Figure AI 宣布开始創收,智元機器人宣布量產近千台,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人形機器人領航者 2 號 NAVIAI 進入聯想工廠生產 AI 計算設備,魔法原子的機器人 MagicBot 組隊進廠上班。
12 月,對於具身智能機器人是極不平凡的一個月。公司、產品、進展、融資集中在這個月爆發。
被寫入國家政府文件,要讓人形機器人實現量產的 2025 年,也將會是具身智能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年。
原文標題 : 中國車企,瘋狂湧入具身智能
標題:中國車企,瘋狂湧入具身智能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