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策略固然能以更快的速度鋪开市場,但AI眼鏡承載着增長的希望,廠商入局究其根本是出於經濟回報。
內容/阿文
編輯/詠鵝
校對/莽夫
近期,字節跳動發布豆包視覺理解大模型。比起功能介紹,其售價更引人關注,千tokens輸入0.003元,比行業平均價格便宜85%。
這可以被視作是自2024年5月以來通用大模型價格战的延續,“更低價”已成新產品發布的標配。而2024年雖被稱爲AI落地元年,但市場上非但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模型端還陷入了價格战之中。
而在硬件端層面,Meta和雷朋眼鏡品牌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AI眼鏡實現突破100萬副銷量裏程碑,且年出貨量預期超200萬台,想要押注AI賽道的科技廠商們在這一終端形式看到了新的希望,紛紛排隊入局。
據不完全統計,百度、華爲、字節、騰訊、小米、蘋果、三星等巨頭均已發布或被傳籌備AI眼鏡,加速推動大模型應用在消費端的落地場景探索。
另有研報指出,AI智能眼鏡是當前產業公認的AI最具性價比硬件落地方案,2024年也是AI智能眼鏡領域的拐點時刻。
但和AI Agent的命運類似,AI眼鏡尚未進入充分的市場發展期,就匆匆卷起價格。苦等AI眼鏡賺錢養家之前,廠商們仍得多幾分耐心。
Part.1
百鏡大战,不想只做Meta平替
“Hey Meta,take a photo”。
通常,這樣的對話方式主要發生在手機上,但Meta成功將其沿用到了眼鏡上。產品名雖爲眼鏡,Ray-Ban Meta卻並不帶鏡片顯示,最顯眼的部件是五顆麥克風,以及一顆1200萬像素的攝像頭。
用戶通過語音指令即可喚醒內置於眼鏡裏的AI助手,完成打電話、聽音樂、翻譯、識別、拍照等一系列任務。
從交互形式及產品功能上來看,Ray-Ban Meta並未脫離目前AI眼鏡市場的主流解決方案,AI眼鏡大致分爲無顯示屏、無彩色顯示屏、帶彩色顯示屏三類,Ray-Ban Meta可以算作是無顯示屏的AI眼鏡代表,支持音頻功能和配備攝像頭,而若想查看由眼鏡拍攝的照片則需打开手機。
百度的小度AI眼鏡、字節、小米等大廠都計劃跟隨該路线,這也是目前應用場景最廣、最便攜的AI眼鏡產品形態,攜帶輕便、可以用於室外室內各個場景。
而創業公司似乎更偏愛帶顯示屏幕路线,背後或是出於與大廠進行錯位競爭,選擇服務某些特定場景。比如Viture主要用於遊戲,雷鳥與Xreal主要用於觀影,Rokid Glasses的顯示屏幕則可展示問答結果。
這類觀影娛樂類AI眼鏡相對較重,受透光率較低、續航不長影響,一般只能在室內使用。
盡管整體功能相對同質化,但玩家們又不甘於只做Meta平替,試圖建立起自身的差異化優勢。
AI眼鏡的賣點之一是重量與普通眼鏡接近,使得用戶的舒適感有所保證。即便是微小的重量差距也能一定程度上影響體驗,於是廠商紛紛在克重上下功夫。比如Ray-Ban Meta、Rokid glasses均重49克,百度的小度AI眼鏡則卷到了45克。
除了微小的克重差距帶來的體感差異,AI眼鏡的核心競爭點還應在於智能化服務體驗,於是搭載大模型也成爲了廠商們宣傳的噱頭之一。
Ray-Ban Meta置入了大模型Llama3,小度AI眼鏡搭載了文心一言,Rokid glasses集成了阿裏巴巴的通義千問AI,華爲智能眼鏡2“裝”上了盤古大模型,未來三星AI眼鏡或將融合谷歌大模型。
相比熱鬧的宣傳造勢,AI眼鏡發布會一場接着一場,但真正實現規模化交付的產品是少數,大多處於“只發布不發售”狀態。而廠商着急證明自己能推出AI眼鏡,意在提前佔領消費者的注意力,爭搶潛在的市場。
據小牛行研數據,2023年全球智能眼鏡銷量爲101萬台,2024年第一季度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了217%。
另據貝哲斯智能眼鏡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9年,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速高達18.56%。
Part.2
用戶想要的,和廠商能做的
但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眼下AI眼鏡有多受追捧,曾經的寵兒AR眼鏡就有多落寞。
2012年谷歌Google Glass橫空出世,成爲智能眼鏡領域第一個喫螃蟹的玩家。但3年後,Google Glass就停止了售賣。
2024年2月,蘋果公司籌備約7年時間的Vision Pro頭顯設備正式上市,將XR混合現實設備與AI相結合,市場表現卻並未如預期般火爆。目前Vision Pro的產量已大幅減少,甚至可能在年底前停止生產。
這些AR眼鏡折戟於大衆消費市場的原因是多樣的。AR眼鏡重量大,佩戴半小時就會出現暈眩、眼疲勞等情況,且高昂的價格也讓想嘗鮮的消費者望而卻步。
用戶的缺失也帶來了开發者的興趣不足,導致AR眼鏡的應用生態匱乏,進一步造成使用頻率下降,從而陷入負循環。
相比之下,AI眼鏡的使用場景更加廣泛,覆蓋生活、工作、學習等場景。比如,部分AI眼鏡提供拍照答疑功能,用戶只需對准題目拍照,AI眼鏡就能給出答案和解題過程。此外,備忘錄、提詞器等功能,則可擊中打工人的興趣點。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AI眼鏡的市場化道路似乎要比AR眼鏡走得順利些,但從大模型的商業化進展來看,用戶對AI相關產品的期待很高,而AI眼鏡能挑的“刺”還有不少。
和AR眼鏡一樣,AI眼鏡也試圖替代手機,使用戶不用掏出手機就能接打電話、聽音樂、拍照、翻譯、支付等功能,但前提是,眼鏡必須連着手機,靠手機來運行。
例如接電話,AI眼鏡需通過藍牙連接手機才能順利接聽;AI拍照後圖片或影像需要存儲在手機;翻譯前先用眼鏡識別到圖像或文字,通過藍牙、WiFi等調用手機雲端處理,再反饋給眼鏡。
此外大多數廠商爲減輕重量,舍棄了光學顯示模組,這意味着AI眼鏡“能聽之,不可觀之”。有手機在身邊,AI眼鏡才能是耳機、相機、翻譯器等科技產品的集合體,否則與普通眼鏡無異。
目前AI眼鏡的發力點集中在軟件功能,但應用效果卻受硬件限制。對AI眼鏡來說,硬件是基礎,模型是決定用戶體驗的根本,但能裝下多大參數的模型,又取決於處理器和內存硬盤的質量。
而眼鏡的大小是有限的,受技術發展影響,目前能“塞進”的硬件數量和大小都受限,這直接導致AI眼鏡不能完全獨立執行復雜的計算任務,轉而依賴手機作爲計算和數據存儲的中樞。
很多行業、產品都存在“不可能三角”,AI眼鏡同樣如此。在現有技術下,“輕薄、功能、成本”的不可能三角注定讓AI眼鏡更多只是手機功能的延伸,無法取代手機。
誰能率先打破這個不可能三角或取其平衡,或可成爲爆款產品。
Part.3
要賺錢,先打價格战
AI眼鏡更偏向C端產品,因此“討好用戶”尤爲重要,第一步是讓用戶买得起。
Vision Pro第一代售價高達3499美元,PICO 4 Ultra的單價超過4000元,導致其破圈難。有了前車之鑑,Meta與雷朋合作的AI眼鏡一經推出就走親民路线,只需299美元,售價不足Vision Pro的十分之一。
隨着行業競爭加劇,價格线還將不斷拉低。2024年5月,雷鳥創新推出的Air 2s AR眼鏡,2698元的定價讓不少用戶動心,但其10月底最新款AR眼鏡Air 3,價格已下探到1699元。
而閃極公司剛推出的AI“拍拍鏡”最低售價僅爲999元,李未可的AI眼鏡更是低至699元。
小度AI眼鏡尚未公布價格,只留下一句“物超所值”,同時表示續航能力、像素等均領先行業,保守估計其定價在2000元上下。
低價是行業主流,以細分產品智能音頻眼鏡爲例,洛圖科技线上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智能音頻眼鏡线上市場均價爲1167.8元;其中1000-1999元價格段市場份額達55.3%,佔比最高;400-699元價格段佔比增長至24.1%,同比上漲14.7個百分點。
低價策略固然能以更快的速度鋪开市場,但AI眼鏡承載着增長的希望,廠商入局究其根本是出於經濟回報。
能爆賣最好。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近期投資的消費級AR眼鏡公司Viture,產品在海外市場累計銷售額破兩億元。
不能爆賣有資本進入也不錯。“AI+AR”眼鏡是行業發展的新變量,2024年以來,雷鳥創新在半年內完成了三輪融資,半年內累計融資超過5億元;Rokid更猛,在1月和9月連續獲得近5億元和1億元的融資,至今其已完成13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20億元。
資本湧入AI眼鏡賽道,也是期待能夠投出AI硬件領域的“月之暗面”。
在國內玩家跑步進場的同時,市場格局开始分化。領先玩家Meta已在謀劃更高端的Orion產品,宣稱將融合AR和AI技術,支持顯示功能,可玩一些簡單的3D遊戲,重98g,據悉每副眼鏡的生產成本大約1萬美元。
而國內廠商還沒實現規模化生產,真正的較量或將集中在今年下半年。屆時,市場會給出答案,這場“百鏡大战”究竟是商業化的成功嘗試,還是又一個泡沫。
想必自帶buff又突然改變了產品創業方向的羅永浩老師,也讓AI眼鏡賽道內的人先暫時松了一口氣。
原文標題 : 卷到千元一副的AI眼鏡,寄托着大廠的賺錢美夢
標題:卷到千元一副的AI眼鏡,寄托着大廠的賺錢美夢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