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集體“懷舊”?物理按鍵未到退場時

2024-12-09 18:30:10    編輯: robot
導讀   近年來,隨着汽車科技不斷進步,關於物理按鍵和觸控操作之間孰優孰劣的討論時常在網絡中出現。前不久,現代汽車公开承認,將過多的功能集成在觸控屏上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並表示即將推出的Ioniq 6電動汽...

  近年來,隨着汽車科技不斷進步,關於物理按鍵和觸控操作之間孰優孰劣的討論時常在網絡中出現。前不久,現代汽車公开承認,將過多的功能集成在觸控屏上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並表示即將推出的Ioniq 6電動汽車將配備一個帶有物理按鍵的中控台。此舉再次引發了輿論對於物理按鍵和觸控操作話題的關注。

  觸控操作爲何會成爲車企的“心頭好”

  如今,越來越多的車企將新車型的諸多功能都設計爲觸控操作,看上去確實很高大上,但背後的原因之一其實是與成本有關。可能有人會說,車內那些觸控面板、觸控大屏成本應該更高吧?以觸控大屏爲例,前期的投入的確成本會高一些,但這種屏幕是可以通用的,現在各大汽車品牌旗下車型的觸控大屏都是一模一樣的,再加上銷量的逐步增長,這就形成了“規模效應”,成本被均攤後,反而沒那么高。而物理按鍵卻完全不同,每增加1個按鍵,都需要供應商重新开模制作,還要考慮线路問題;生產階段則需要人工一個個組裝起來,費時、費力又費錢。

  另外一個原因來自於產品設計層面。物理按鍵的擺放位置、順序以及和整體內飾風格的搭配等,都需要設計師挖空心思去琢磨,而且即便是同一品牌下的車型,內飾風格不同,物理按鍵的設計肯定也是需要調整的。相對而言,觸控大屏就簡單了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內飾設計,一塊大屏就能以不變應萬變。這種既能節約成本,又能縮短設計周期的事,車企們當然樂此不疲。

  當然,車企熱衷於觸控操作與市場營銷策略也有很大關系。激烈的市場競爭令國內汽車市場極度“內卷”,如何突出產品差異化來吸引目標群體關注顯得尤爲重要。於是有些車企就打起了車內的功能操作的主意,比如,集成度更高的觸控大屏,全車除了“雙閃”,車機功能都需要通過屏幕觸控操作。這類的設計當然會引起消費者關注,但是不是真的好用,就仁者見仁了。

  物理按鍵就該被取消?

  事實上,在取消物理按鍵這件事上,特斯拉其實起到了一個帶頭作用,後來不少車企也都在“有樣學樣”,以至於讓衆多消費者在潛意識裏都認爲極致精簡即是美。但特斯拉的做法就一定是對的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就是否取消物理按鍵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行業內,在消費者群體中也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正方的觀點很明確,認爲現在汽車制造商都在將汽車功能操作改爲觸控形式,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物理按鍵控制的功能有限,遠不如具有高集成度的觸控操作先進,是屬於燃油車時代的產物,現在已經落後了,無法對年輕消費群體產生吸引力。還有就是物理按鍵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會帶來異響問題,影響駕駛心情。支持取消物理按鍵的觀點認爲,落後的東西就應該被淘汰,就好比當年蘋果的iPhone取代諾基亞一樣。

  對於正方的觀點,反方對取消物理按鍵給出了回擊,認爲汽車和手機產品情況是不一樣的,前者關乎到生命財產安全。如果汽車功能操作都改成觸控形式,駕駛員操作時無法實現盲操作,勢必會導致駕駛過程中的分心,容易引發交通事故。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調查數據顯示,近80%的碰撞和65%的鄰近碰撞都與駕駛分心有關。就好比玩遊戲機,都是用手柄操作,上面的物理按鍵可以實現盲操作,眼睛只需盯着電腦或電視屏幕即可。試想,如果手柄都改成了觸控操作,那一雙眼睛可能就不太夠用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反方觀點認爲像觸控大屏、觸控面板等都屬於電子產品的範疇,在可靠性方面並不完美,出現故障的幾率較大,再加上高度集成的特點,可能就帶來安全隱患。車質網的統計數據側面佐證了這一點,2024年1-11月,“影音系統故障”的累計投訴量爲8,053宗,其中,與中控屏死機、黑屏等有關的故障投訴佔比約爲16.1%,較去年同期提高了6.6個百分點。

  另外,之所以有不少人反對取消物理按鍵,和部分車企的“過度”設計不無關系。一些車企爲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先機,开始“爲了設計而設計”,把簡單的功能操作變得復雜化。比如,有的車企將車窗調節按鍵改成了觸控條形式,通過手指滑動來操作車窗升降。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駕駛員就不得不先確定哪個觸控條是控制哪扇車窗,然後再調節,不僅操作繁瑣,而且還很容易分心。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取消了後視鏡調節按鍵,改爲使用中控屏+方向盤觸摸板的操作方式。妥妥的用力過猛,將原本操作的優勢變爲了劣勢。

  物理按鍵與觸控操作各有千秋

  對於物理按鍵而言,雖然是燃油車時代的產物,你可以說它不好看,但其在車輛駕駛過程中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2022年,瑞典汽車雜志Vi Bilgare針對當年的12輛不同品牌的汽車進行了車機系統測試,其中包括1輛於2005年生產且沒有中控屏的沃爾沃V70。測試內容是在車輛以110公裏/小時速度行駛時,讓同一位駕駛員在不同的車輛上執行相同的功能操作任務,比如調整空調等。測試結果讓很多人意想不到,沃爾沃V70的測試成績最好,10秒鐘內便完成了四項功能操作,而最慢的一輛車足足用了44.6秒。

  不難發現,物理按鍵對於車輛功能控制來說並非“一無是處”,同樣有着觸控操作無法比擬的優勢。原因很簡單,物理按鍵的可靠性更高,而且即便是不同品牌的車型,其位置和形狀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不容易出現誤操作。比如後視鏡調節按鍵,多數車型都將其放在了駕駛席一側的門板扶手上,即便閉着眼睛都可以順利操作。另外,物理按鍵在操作時是帶有觸感反饋的,讓人可以直觀了解到功能操作是否完成。

  而對於觸控操作來說,車企之所以能夠用其逐步取代物理按鍵,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集成化。現在的汽車功能越來越多,動輒就是幾十項功能,而物理按鍵對應的都是單一的功能,如果這些功能操作都使用物理按鍵很明顯也是不太現實的,而且車內也沒有那么多的空間來布局。觸控操作的集成化優勢在這個時候就得以凸顯,以觸控大屏爲例,能夠承載的功能數量可以有很多,幾十項功能可能1、2個頁面就可以完全覆蓋。另外就是操作的直觀性,相比於冷冰冰的物理按鍵,觸控大屏在功能操作時可以實現“所見即所得”。比如空調風向調節,在屏幕內可以清晰看到風向的變化,而且還能夠無級調節,可以更精准地獲得自己想要的吹風角度。

  物理按鍵和觸控操作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當然,並不是說物理按鍵越多越好,隨着時代的進步和汽車技術的發展,適當做一些精簡無可厚非,但至少應保留一些常用的功能按鍵。比如座椅加熱/通風、車窗升降以及反光鏡調節等,這些日常高頻使用的功能,操作必須要簡潔、高效。如果都集成在觸控大屏內,或許光找到這個功能就要操作好幾步。而觸控操作對於車輛功能而言也同樣重要,畢竟汽車技術在飛速發展,車輛被賦予的功能越來越多,單純依靠物理按鍵也無法全部承載。

  實際上,物理按鍵和觸控操作其實並不衝突,各自都有存在的價值,兩者更應該和諧共處。比如後視鏡調節,就應該使用物理按鍵,因爲在調節過程中,你的視线是聚焦在後視鏡鏡片上的,這個時候就必須要進行盲操作。而對於車內低頻使用的功能,就沒必要每一個都設計成物理按鍵,集成在觸控屏裏或者一個觸控面板就可以解決,既節省空間也不影響功能操作。話說回來,汽車技術發展雖然日新月異,但對於車輛功能操作而言,技術的加持只有用對了地方,才能夠提供價值,才能讓用戶獲得良好的使用體驗,否則就失去了意義。今年特別火的小米汽車在這方面有着自己的處理方法。同樣是高科技智能化汽車,小米SU7(配置|詢價)並沒有像特斯拉旗下車型那樣走極簡路线,而是在雷軍的授意下,在車內保留了部分常用的物理按鍵,確保高頻功能的使用。此前雷軍在小米SU7的產品介紹會上還特意進行過強調,“不能學習特斯拉做全觸控,物理按鍵一定要有所保留” 。

  總結:

  放眼未來,至少在自動駕駛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普及之前,物理按鍵不會徹底消失,將會與觸控大屏、觸控面板等觸控操作形式共存,或許會以一種更加簡單、時尚的方式出現。而這些,就是設計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了。



標題:車企集體“懷舊”?物理按鍵未到退場時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525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