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門常打开,發掘工地“潮”起來

2024-06-02 18:51:16    編輯: robot
導讀   閱讀提示   基於文物安全等因素考慮,以往,發掘中的考古遺址多神祕且“門禁森嚴”。現在,考古的大門逐漸敞开,越來越多遊客有機會到考古工地去看看。   一手拿着洛陽鏟,輕輕地刮土切土,一手使用毛刷...

  閱讀提示

  基於文物安全等因素考慮,以往,發掘中的考古遺址多神祕且“門禁森嚴”。現在,考古的大門逐漸敞开,越來越多遊客有機會到考古工地去看看。

  一手拿着洛陽鏟,輕輕地刮土切土,一手使用毛刷,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浮土……在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考古工地體驗區,遊客們過了一把考古癮。

  “這比去景點遊玩有意思多了。”從福建帶女兒來此遊玩的吳潁洛說,以前旅行都是走馬觀花,這次陪孩子來考古工地,近距離感受幾千年前的文明成果,親身體驗考古流程、开考古盲盒,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近來,親歷古跡、進入考古發掘現場、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漸成文旅新趨勢。《2023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報告》顯示,全國55家公園2023年接待遊客總量超過67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5%。從高冷走向大衆,考古正在褪去神祕面紗,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考古工地“潮”成旅遊勝地

  三大考古工地同時开放、考古專家現場講解、遊客親身體驗考古發掘和繪制彩陶……今年“五一”假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辦的考古工地公衆开放日現場,不僅有科普、參觀、體驗等環節,散落在草坪上的帳篷、招攬觀衆打卡的攤位、琳琅滿目的非遺文創產品,更是將考古工地變成了度假勝地。

  “以往,基於文物安全等因素考慮,發掘中的考古遺址多神祕且‘門禁森嚴’,極少對外开放。”鄭州歷史文化愛好者王元尚說,“沒想到,遙遠又神祕的考古現場也能對公衆开放,太驚喜了!”

  談及考古工地對公衆开放,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文博工作者既承擔着考古發掘、學術研究等工作,也肩負着社會傳播、讓大衆共享考古成果的責任。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考古現場,實地感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來到這裏,像是從現代穿越回了歷史。”在开封州橋及汴河遺址探方中,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遺址加固作業。穿行在探方外,遊客跟着講解員的步伐,認真聆聽發掘進程和成果。作爲一處正在發掘中的考古遺址,過去4年,州橋及汴河遺址邊發掘、邊保護、邊建設、邊展示,實現與公衆共享考古成果。

  “4年來,有約5萬人走進這裏。”州橋及汴河遺址公衆研學示範基地教師朱彥蓉介紹說,這裏有專人講解考古進程及成果,遊客還能“圍觀”考古工作者發掘過程、目睹文物出土過程、體驗盲盒“土層尋寶”和“文物修復”的樂趣。

  “顏值”與“內涵”齊頭並進

  河南是全國文物大省,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4座遺址博物館建成开放。在豐厚資源的加持下,該省考古旅遊逐漸興起。

  記者了解到,鄭州市舉行的考古工地公衆开放日,3天內吸引了近萬名省內外觀衆走進鞏義雙槐樹遺址、滎陽青台遺址和大河村遺址。今年3月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河南永城王莊遺址,近期也迎來多批次研學的中小學生。安陽开展的6批考古志愿者招募活動,已經有數百人參加……考古逐漸走出曲高和寡,成爲一種全民參與的文化體驗。

  爲便於公衆參觀,河南省文物部門還在考古探方上架大棚,四周建欄杆、築棧道。同時,建立公衆考古研學示範基地,構建以文物探挖爲核心、學術交流爲基礎、觀覽探玩變產業的全新文化研學產業模式,讓考古遺址“顏值”與“內涵”齊頭並進。

  在河南省博物院文保中心副主任、文物修復師杜安看來,考古旅遊實現了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讓文化發力,對考古工作和公衆來說是一種雙贏。

  杜安介紹,考古旅遊是以考古現場、考古遺址(公園)、出土文物、博物館等爲主要參觀對象,在此過程中,遊客有機會親自使用洛陽鏟等考古工具制作或修復文物(復制品)。“眼前實物加上通俗易懂的講解,實證式的中華文明就會呈現在遊客的眼前,與純粹的文化說教大不相同。”

  “參觀考古工地,十分符合當下最受歡迎的沉浸式和參與式旅遊形式,拓展了文化旅遊的空間邊界,推動文物保護和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廣維度擴展。”杜安說。

  把考古和保護放在首位

  “考古與旅遊結合,是否會對正常的考古生態產生影響?”面對考古旅遊熱席卷而來,一些人提出了擔憂。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也表示,現在各地湧現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一方面,把遺址整體保護下來了;另外一方面,也存在過度建設問題,使得考古遺址公園太像公園,丟失了其特有氣質。

  不少業內專家學者呼籲,在推動考古旅遊“熱”的同時,還需要把握好文化上的“冷”思考,守住文化底线。“考古旅遊還是應該將考古放在第一位,將文化傳播作爲落腳點,展現考古活動、遺址、文物背後的豐富內涵。”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所研究員師永偉認爲。

  師永偉建議,在保持一個個探方、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址原有風貌基礎上,加強保護與修繕,以古樸原真的特色實現文化傳承。考慮到考古旅遊產品的特殊性,旅途中應強調學習,配備具有考古專業知識的導遊,向公衆傳遞遺址的歷史價值和出土內容的重要意義。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認爲,一方面,要針對考古工地和遺址的重要性和代表性採取不同的保護和利用措施,例如,具有城市歷史發展節點意義的城門、橋梁等遺址,要進行原址保護;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活動策劃、社區營造等方式,配套相關基礎服務設施,對周邊環境進行綠化美化,面向大衆开放,使遺址集教育、科研、遊覽、休闲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總而言之,要讓文化遺產既‘守’得住又‘活’起來。”



標題:考古大門常打开,發掘工地“潮”起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7893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