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閱讀報告: 當代人比你想象得更愛讀書

2023-08-19 19:02:48    編輯: 消費者報道
導讀 “當代人不愛讀書”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很可能是關於這個話題最著名的一份文本。在書中,他將電視比喻成致幻劑,認爲它將一切都娛樂化,抑制了人們的文字閱讀能力,使人們沉浸在感官刺激...

“當代人不愛讀書”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很可能是關於這個話題最著名的一份文本。在書中,他將電視比喻成致幻劑,認爲它將一切都娛樂化,抑制了人們的文字閱讀能力,使人們沉浸在感官刺激與欲望中,進而造成了文化精神的枯萎。

這本書寫於四十年前。彼時,以文字爲載體的印刷時代才剛剛步入落寞,以視頻爲載體的電視時代蒸蒸日上。在更加“娛樂至死”的當下,從早期的微博、微信到到近兩年崛起的短視頻、直播,碎片化娛樂方式進一步蠶食大衆讀者深度閱讀的時間。

但數據告訴我們,波茲曼的擔心還沒有成爲現實。每年的“世界讀書日”( 4 月 23 日)之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都會發布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今年也不例外。該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均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爲4.78本,高於2021年的4.7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爲3.33本,高於2021年的3.30本。

透過更多關於中國人讀書的數據,我們拼湊出新時代閱讀生態:在書房,在公共圖書館,甚至是在上下班擁擠的地鐵上,讀紙質書,在手機上讀,用耳機聽……我們發現,盡管有着來自各種媒介與其他快樂之源的競爭,盡管不是每個人都讀書,但始終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在讀。

閱讀,仍是現代社會的普遍需求。

一、當代人比你想象得更愛讀書

總體上看,中國人讀的書越來越多了。對比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近十年閱讀數據,中國人閱讀量在持續緩慢提升。2010年時,我國人均閱讀總量僅4.98本,而到了2022年,人均閱讀總數已經高達8.11本。

無論城鎮還是鄉村居民,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閱讀率都有所提升。尤其是14——17周歲的未成年人,他們的閱讀量始終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課外書的閱讀量從2010年的平均9.99本,提升到了13.15本。

即使是日常生活已經被工作填滿的打工人,也並沒有放棄閱讀。根據《2023年全國職場人閱讀報告》的統計,有超過75%的職場人日均閱讀時長高於半小時,近34%的職場人日均閱讀時長高於1小時。在閱讀开銷上,超過70%的職場人每個月平均閱讀开銷超過50元,按照2022年圖書平均價格換算(48.63元/冊),職場人每個月至少會买一本新書。

與此同時,大部分人仍希望能讀更多的書。在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超過七成的人對自己的閱讀狀況仍不夠滿意,有30.5%的人認爲自己讀的書很少。

二、女性成爲購書主力軍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更多圖書電商平台披露的數據,我們發現女性成爲了當下圖書市場的消費主力軍。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3线上圖書消費觀察》顯示,女性網購圖書的銷量佔比53%,高於男性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該研究院在2022年發布的另一份報告顯示,在2019~2021年這三年間京東圖書新增消費者中,女性消費者的數量是男性的2.38倍。而在近年崛起的圖書零售渠道——短視頻電商上,女性的購書熱情更加凸顯。抖音電商的數據顯示,2021年的圖書消費人群中,女性佔比71%。

但從購書偏好來上,女性購書並非爲了自己,更多是爲了孩子與家庭。京東數據顯示,在女性圖書消費偏好中,童書、家教、中小學教輔、家居、育兒佔據了一半,這些則完全不在男性的圖書消費偏好之中。由此折當代育兒現狀——女性更多地承擔了育兒輔導、親子教育的重任,而男性往往“缺席”。

三、鄉村人均閱讀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性別之外,更顯而易見的差距存在城鄉之間。目前,我國有2.5億兒童,其中1億在農村。《2022年鄉村小學閱讀狀況調查報告》通過26萬份調研樣本呈現了他們的閱讀現狀:鄉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爲3.27本,這數字甚至不到全國同年齡段群體的平均水平(10.32本)的一半。

常年關注鄉村教育的國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曾言:“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礎是閱讀公平。”而城鄉未成年人之間閱讀“鴻溝”正是當下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巨大的不平等現狀的縮影。除了基礎教育之外,城市孩子能夠更多地進入興趣班,參觀博物館、科學館和圖書館,鄉村兒童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多半只能被困在相對閉塞或是單一的環境中,難以獲得相同的機會。

鄉村之所以看書更少,並非是因爲缺乏閱讀興趣,上述報告數據顯示86%的人都表示喜歡閱讀課外書。其中有近半數(46.7%)表示喜歡閱讀,“但不經常看”。喜歡但不經常看,這看似平淡的表述背後可能是無數“求而不得”的故事。圖書資源短缺成爲鄉村兒童閱讀受限的首要原因。城事智庫研究院調查顯示,74.58%的鄉村兒童在“閱讀受限”的原因中選擇了“圖書設施不足、資源有限”。

接近一半以上的鄉村兒童,居住地3公裏內沒有任何圖書設施(如,書店、公共圖書館、移動書屋等)。僅有的書店多以教輔類書籍爲主,同時,受家庭經濟狀況和認知所限,很多父母給孩子买的書也多是習題集、作文書。

四、超五成讀者認可閱讀緩解焦慮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哲學家培根四個世紀前所說的這句話,即便是當下這個人工智能已經普及的數字化時代也仍不過時。

盡管大部分人已經擁有了最便捷的渠道獲取大量知識,調研顯示,71.35%的職場人在閱讀中享受知識與思維的樂趣。65.94%的職場人爲了職業發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而讀書。66.74%的人希望借書解決人生困惑以及生活煩惱。

除了實用之外,在過去幾年間,人們更深刻地看見了閱讀是如何在不確定的年代爲我們建構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2020年初,一名輕症病人在醫院病牀上閱讀《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照片曾在社交平台上廣爲流傳,成爲了近年來關於閱讀場景的代表性影像。

閱讀既不會緩解飢餓或是疾病帶來的痛苦,也不能解決現實的愁悶,但總能在某些時刻撫慰你,爲未來積攢一些平靜與力量。《國民閱讀洞察2022》調研數據顯示,過半數的被訪者認爲閱讀有效的緩解了自身焦慮。43.6%的被訪者希望借助閱讀來提振信心,激發鬥志。

五、人均書房面積不足一個馬桶大小地鐵成爲當代人的第二個書房

盡管深知閱讀的意義,隨着生活被快節奏運轉以及海量信息切割得愈加瑣碎,我們的閱讀習慣也被迫重構,碎片化成爲一種閱讀常態。

從閱讀場景來看,《2023年中國國民家庭閱讀白皮書》顯示家裏依然是用戶最常閱讀的場所,有68.4%的用戶更愛在自己的家中閱讀,包括書房、臥室等區域。但由於城市房價寸土寸金,要保留書房這一“精神居所”的成本也越來越高。《2021中國書房與閱讀現狀洞察》發現中國人均書房面積僅0.65,不足一個馬桶大小。全國實現“書房自由”的平均成本爲29萬元,其中深圳、上海、北京的書房成本位列前三甲,分別高達近110萬元、78萬元、75萬元,一线城市近9成家庭沒有書房。

失去了“書房自由”的當代人开始在日常生活罅隙裏見縫插針地閱讀。2018年开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朱利偉在每天上下班時堅持觀察並拍攝着在地鐵上拍讀書的乘客,並把這些照片上傳至豆瓣相冊《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五年時間裏,該相冊累積了2500多張照片。

超長通勤被賦予新的價值,公共交通成爲了當代人的第二個書房。《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顯示,北上廣深的上班族,平均每人要花41分鐘通勤。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有超過1000萬人的上班通勤時間在60分鐘以上。

對於早九晚六的上班族來說,日常的大部分時間都已被工作佔據。在沒有加班的幸運情況下工作日的晚上以及周末,扣除處理日常瑣事、家務活、陪伴家人與社交,剩下的零碎時間才能想想還有沒有力氣閱讀。每日穿梭在城市兩端的上下班路程反倒成爲稀缺的完整閱讀時間。

《2023年中國國民家庭閱讀白皮書》調研結果顯示,有54.1%的用戶喜歡在地鐵、公車等通勤時間進行閱讀。在極端通勤現狀更加普遍的一线城市,居民通勤閱讀時間甚至佔到了他們整體閱讀時間的79%。

六、電子書增長迅猛,但國人仍愛紙質書

許多人會在地鐵上閱讀,只是未必都是讀紙質書。畢竟想在大城市擁擠的早晚高峰找到足夠站立的空間都不容易,騰出手來看書、翻書實在難以想象。

輕薄、便攜,能夠適應手機平板等不同電子產品,這是電子書壓倒性的優勢。因此相較於紙質書,電子書成爲了許多讀者碎片化閱讀時的選擇。數據顯示,中國的數字閱讀接觸率從2009年的24.6%,攀升至2022年的80.1%。

電子書和紙質書之爭,已經持續了幾十年。自出現开始,電子書就被視作顛覆者。2004 年,第一個電子閱讀器問世,一兩年之後,Kindle 問世,銷量急劇增長。當時,“紙書消亡”已然成爲許多人的斷言。Kindle發布的四年之後,亞馬遜在 2011 年宣布自己美國網站上的電子書銷量全面超越了紙質書。每銷售出 100 本紙質書,就有 105 本電子書被售出。2012年,國內電子書收入年平均增長幅度達20.5%,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書籍的終結”成爲了全球圖書行業最熱門的話題。

但它的極速增長沒能繼續。從2014年开始,電子書遇到銷售瓶頸,紙質書銷量卻在觸底後迎來上升。皮尤研究中心在一篇報告中指出,2018年,“67%的美國人至少閱讀了一本紙質書,而閱讀電子書的比例則從28%降至26%。”中國圖書市場亦發生了同樣的變化。

盡管近年來持續增長,但電子書市場規模也並不大。北京开卷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爲986.8 億元。而根據《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這一年14億中國人整體數字閱讀產業規模爲415.7億元。

據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1年,有45.6%的成年國民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這一比例較往年(2020年43.4%,2019年36.7%)升高。

從閱讀種類上看,電子書也並未像人們曾經設想的那樣,通過技術帶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最終覆蓋所有書籍品類。《2020年度上海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在紙質書種類的偏好上,市民選擇閱讀最多的是人文社科類書籍,佔比爲 26.44%,而在電子書種類的偏好上主要集中在文娛類(27.50%)、生活類(12.40%)和資訊類(10.80%)圖書上。這說明人們閱讀電子書的目的,還是以輕松休闲以及獲得訊息爲主。

七、超五成月消費90元以上的用戶每天至少聽一次有聲書或廣播劇

過去閱讀總是與視覺、觸覺,以及新書的氣味聯系在一起。現在,對聽覺的追求也使有聲讀物取得了進展。有聲書成爲近年來需求上升最爲顯著的閱讀介質。2017年公布的第十四次國民閱讀調查中首次加入了聽書調查相關數據。2022年中國成年國民聽書率從當時17%增長至35.5%。

在已有的有聲書消費者中,收聽黏性似乎已經形成,還有不少人愿意爲之付費。艾瑞咨詢的調研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月消費90元以上的用戶每天至少聽有聲書或廣播劇一次。每月消費11-20元的用戶中,有近一半的人每周聽5-6次(44.9%)。

在這個“多任務打开”的閱讀新時代,聽書是一種能讓你把通勤、等位、喫飯、上廁所等各種碎片時間拿來看書的方法。這是它興起的一大原因。也正是這種對閱讀場景極高的適配度,有聲書在減壓以及提供娛樂的同時,還在人們無法出行、無法與親人朋友見面時提供了陪伴與療愈的感覺。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59.2%的用戶消費聽書產品追求的是“調整情緒、安撫心靈”、“輕松娛樂”和“打發時間”。

除此之外,在闲暇時間愈發減少的當下,節省時間也是聽書興起的重要原因。當下很多有聲讀物,其實並不是“全書”,而是重新制作的音頻產品。一本二十萬字的書,先找人看完,寫一個三到五千字的梗概,再找人讀出來。RUC新聞坊統計的數據顯示,講書產品的時長和原作品長度直接相關。二百多頁的書籍,20分鐘即可講完;但像《論法的精神》這樣上千頁的“大部頭”,講解則需要2個小時以上。不過,這已經大大縮短了閱讀時間,讓難啃的“大部頭”專著成爲方便的“即食罐頭”。

而在“得到”聽書裏,原作長度對解說時長的影響力則要更弱一些,耗時最長和最短的書時間相差大多在1小時以內。各個欄目下,最短的講解音頻一般在15-20分鐘,而最長的大多集中在60分鐘左右。

八、平均每天通過抖音電商售出的圖書超過百萬本

電子書與聽書的崛起都圍繞着一個問題——有限的生命與注意力與無限的知識與好奇心的矛盾中,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如何最大化利用時間。人們通過多任務處理——在喫飯、睡覺、走路等一切日常活動中見縫插針地學習,來緩解一些知識焦慮。這樣也仍然不夠。

一種看似更高效的閱讀形式开始流行。在TikTok上的BookTok標籤裏,人們通過短視頻形式探討和推薦圖書。視頻內容短則20秒,長也不過2分鐘。最常見的內容形式是,一摞書擺在前面,博主一口氣推薦或者排雷,或是針對一本書,用“它徹底改變了我”、“看完之後哭得我昏天黑地”這類非常簡短的個人閱讀感受安利或是排雷。

在幾乎要被海量信息淹沒的當下,我們需要在短短幾秒內能夠迅速判斷出這個內容是否值得。目前該標籤瀏覽量已經達到驚人的 1663 億次。

在國內,TikTok 的姐妹應用抖音呈現出了同樣的趨勢,根據《2023抖音讀書生態數據報告》,過去一年該平台時長超過5分鐘的讀書類視頻發布數量同比增長達279.44%,讀書類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5.17%、收藏量同比增長276.14%,直播觀看人次則同比增長近一倍。

一種常見的批評認爲,真正有資格成爲稀缺商品的“知識”,需要系統性、長期性的腦力活動才能獲得。這類“替人讀書”的視頻將原作復雜、豐富的細節與情感極大地壓縮,觀看者獲得的二手信息只是在讓人產生讀過很多書的錯覺,緩解自己在這個快速變化時代的知識焦慮。長此以往我們很可能喪失閱讀的能力,乃至失去能夠讓我們進入深度閱讀的注意力。

但反駁的觀點也很理直氣壯。學者毛尖指出,短視頻帶來的不一定就是淺閱讀,短視頻裏藏着這個時代的靈魂。在這個“讀秒時代”,從交通到愛情,從人文科學到文藝邏輯,“快速”成爲首要標准。短視頻不過是把時代的這種歇斯底裏結構用最簡潔的方式揭示出來,它們快速地把過程抽幹風幹,用神經病批評神經病。

或許短視頻正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短兵相接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專業的說書創作者、作家以及學者止庵在抖音平台的分享活動上也曾表示,“抖音降低了普通人接觸文學的成本”。

許多讀者會在觀看短視頻之後產生對某種或某類書籍的興趣,進而選擇閱讀相應書籍。尼爾森的一項報告調查了英國年輕人(14-25歲)的讀書和买書習慣。結果顯示,社交平台薦書正在成爲年輕人了解新書的主要渠道。其中YouTube是年輕人在线發現書籍的最主要渠道(34%),使用TikTok的受訪者佔比32%,使用Instagram的佔比27%。

在國內,短視頻平台也正在成爲購書的主要渠道。北京开卷數據顯示,受到大環境影響,2022年线上线下圖書銷售數量、銷售碼洋均明顯下降,只有短視頻平台的圖書銷售實現正增長,同比上升42.86%。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今,平均每天通過抖音電商售出的圖書就超過百萬本。某種程度上,短視頻與圖書的結合是紙質書在互聯網時代找到的新的生長土壤,而這樣的閱讀也未必不能成爲讀者开始深入閱讀的第一步。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2023年閱讀報告: 當代人比你想象得更愛讀書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5137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