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泉州”:向“新”求“質”, 逐夢“深藍”

2025-01-06 18:40:22    編輯: robot
導讀 “海域面積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長498千米,擁有中國最美海岸线之一的秀塗-崇武海岸线……”福建省泉州市地處台灣海峽西岸,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海洋資源,是泉州市未來發展的優勢所在。 近年來,泉州...

“海域面積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長498千米,擁有中國最美海岸线之一的秀塗-崇武海岸线……”福建省泉州市地處台灣海峽西岸,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海洋資源,是泉州市未來發展的優勢所在。

近年來,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聚焦挖掘海洋資源稟賦優勢,主動融入“海上福建”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向“新”求“質”:以“創新”爲驅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战略性新興產業,激發海洋經濟新動能;以“園區”爲載體,完善海洋產業集群要素,打造海洋經濟發展高能級載體;以“漁港”爲支點,培育漁港經濟新形態新模式,建設港產城融合的高品質現代化漁港群,不斷塑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海上泉州”。

培育藍色“新動能”打造高質量產業體系

“這個殼寡糖,原材料是哪裏來的?”

“這是以海洋蟹殼爲原料,經過脫鈣脫蛋白及脫乙酰酶解等提取制備而成的。”

在2024年12月16日舉行的福建省海洋經濟科研成果展上,石獅華寶集團參展工作人員向客商推介公司的殼寡糖、殼聚糖系列產品。

“用牡蠣殼進行土壤改良,不僅能夠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固碳減排,還能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是多方共贏的好舉措。”在另一個展位上,來自惠安縣的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忠正在推介公司研發的牡蠣殼土壤調理劑。據介紹,該公司基於惠安牡蠣優勢產業,在牡蠣殼收集、處理、生物調理劑研發等方面形成專業化產業鏈,利用牡蠣殼廢棄物研發出的農業土壤調理劑,用於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

泉州海洋生物科技成果的紛紛亮相,是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一直以來將科技創新作爲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的生動縮影。

從謀劃海洋強市建設“一張藍圖”开始,錨定“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強市”目標,到尋找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產業鏈發展方式,編制《深遠海養殖發展規劃(2021-2030)》《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對深遠海養殖、海洋藥物、生物制品、健康食品、冷鏈物流等5大產業進行全產業鏈規劃發展,科技創新都被視爲推動泉州海洋經濟彎道超車走前列的重要引擎。

“平台建設是必要支撐”,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強調,要聚焦泉州海洋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不足、國家級科創平台缺乏等短板,聚力建設一批高能級海洋科技創新平台。

2024年12月16日上午,泉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院啓用儀式在石獅舉行。該研究院是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海洋大學、石獅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高水平海洋科技創新平台,研究院於2023年1月籤約授牌並注冊創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薛長湖首任院長。據了解,該研究院圍繞水產育種、新型水產飼料、水產綠色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與流通开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立足泉州市發展優勢和產業特色,开展海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產業化相關工作。現已建成包含功能實驗室、產業化車間、海洋科技展廳等約6000平方米的科創平台,組建了40余人的產業化科研運營團隊,累計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成果10項,服務產業發展已初見成效。

此外,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預制菜分會落戶泉州,搭建“國字號”水產預制菜交易平台;華僑大學“台灣海峽抗血栓纖溶酶基因庫”、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海洋工程研發中心”的建成,有力提升了海洋生物產業綜合實力;第二屆福建省海洋文化論壇在泉州的成功舉辦,讓國內知名院士專家擔任泉州海洋經濟產業首席專家……一批批高能級創新平台的湧現,成爲了支撐泉州海洋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重要“梁柱”。

借助創新平台的賦能,泉州不斷深挖海洋經濟潛力。一方面,推動傳統漁業向遠、向深、向綠方向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持續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

向遠开拓,立足泉州近海養殖資源要素不足實際,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和可持續遠洋漁業,釋放生產力,不斷打造充實“泉海糧倉”。布局151平方公裏深遠海養殖區,石獅高正深遠海養殖項目已完成45口深水抗風浪大網箱建造,260萬尾大黃魚已陸續上市;惠安“閩投1號”養殖平台已基本完成主船體結構建造。同時,持續拓展泉州漁業發展空間,推動石獅遠洋漁業碼頭通過國家級驗收,調度盤活海順遠洋公司20艘遠洋漁船指標,推動港順遠洋公司新購置6艘印度洋捕撈漁船,提升遠洋捕撈產能。

向“綠”轉型,开展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全力推動“減船轉產”,推動養殖結構轉型升級,落地實施工廠化養殖、立體綜合養殖、良種場創建等110個漁業結構優化調整重點項目,成功培育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2個、國家級水產良種場1家(全省首家)。

挖掘海洋經濟新動能,除了深耕傳統產業外,還需做大做強海洋新興優勢產業。經過多年努力,泉州成效不斷顯現。

臨港產業是泉州海洋經濟新興產業的聚焦點之一,包括臨港石化、臨港能源等等。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園區兩大煉油基地,泉州拓展“油頭—化身—輕紡尾”產業鏈,國亨、天辰、百宏等百億級重大項目投產,中化二套乙烯項目得到國家支持。同時,泉州开展氫能、鋰電產業研究,泉港區創建省級氫能產業示範試點,泉惠石化園區列入“全省鋰電新能源材料生產基地”。

港口物流方面,2023年以來成功开通泉州至新加坡、馬來西亞RCEP航线以及泉州—中東航线等3條外貿航线,2023年,外貿集裝箱吞吐量9.41萬標箱,同比增長12.83%。

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泉州重點支持开發船載終端設備、導航芯片和兼容北鬥導航終端等海洋信息感知技術裝備的研發,實施“飛通智慧海洋通訊終端”“明泰船舶科技”等一批重點項目,推動產品量產應用,其中飛通漁船通信設備佔全國70%市場份額。

海洋文旅產業也已成爲泉州海洋經濟的重要抓手之一,圍繞打造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遊目的地,新布局百家中高端酒店,啓動建設“濱海生態浪漫线”,舉辦“海絲·蟳埔”民俗文化節、蚶江海上潑水節、安海端午民俗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建設一批海洋特色小鎮、“水鄉漁村”、大型濱海旅遊綜合體。其中,泉州八仙過海歐樂堡景區2023年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超150萬人次,營收超3億元,居泉州市54家A級景區首位。

優化布局“新空間”打造高能級支撐載體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石獅高新區的石獅市海洋生物醫藥園配套基礎設施大廈溪渠道改线工程和配套石富路工程施工現場,自去年6月初开工以來,兩個配套工程正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隨着這些關鍵性配套工程的逐步完善,石獅市海洋生物醫藥園將成爲吸引更多海洋生物醫藥企業入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爲石獅市乃至泉州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據統計,泉州年水產品產量110萬噸,水產品加工企業250多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20家,紫菜、魷魚、鮑魚、殼聚糖加工等排在全國、全省前列,擁有向海圖強的企業群體。

爲推動行業聚能發展,做強產業支撐,泉州積極克服漁港後方腹地不足影響,創新思路拓展漁港立體空間和後方腹地,盤活利用部分闲置土地和工業標准廠房,謀劃推動海洋特色園區。其中,石獅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就是泉州規劃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園集群的項目之一,以“海洋生物食品園+生物醫藥園”兩大特色園區爲抓手,推動石獅海洋食品醫藥新興產業集聚成勢。石獅市海洋生物食品園,引進水產加工、冷鏈物流、科技研發、電商服務等企事業單位,完善全產業鏈布局,搭建現代化海產品貿易平台,帶動石獅遠洋捕撈、海產品加工貿易和冷鏈物流等領域全面發展。石獅生物醫藥園規劃面積1340畝,擬引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國內外高成長企業,預計到2025年,園區產值可達150億元。

與此同時,爲提升園區載體高能級,助力泉州市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高質量發展,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着力實施《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推進“1551”战略落地。即圍繞打造國內先進的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研發、孵化和生產基地城市1個战略總目標;系統布局海上牧場、海洋藥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健康食品、初加工和預制菜5大領域;實施資源供應擴增、企業引育發展、園區孵化集聚、創新轉化示範、品牌創建提升5項工程,持續增強產業發展動力源,實現產業發展規模大幅提升,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和市場拓展能力明顯提升,努力建成國內先進的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研發、孵化和生產基地城市,力爭2030年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

包括“石獅市海洋生物醫藥園”在內,隨着“泉港峰尾漁業文化產業園”“晉江市經濟开發區海洋食品產業園”“南安洪梅預制菜產業園”“惠安縣螺陽冷鏈科技產業園”等一批現代海洋產業園的逐漸孵化成形,將爲海洋經濟項目招商落地提供入駐承接載體。着力“補鏈、延鏈、擴鏈、強鏈”,重點發展海洋原料藥、海洋中藥、水產精深加工、冷鏈物流服務、海洋生物科技研發、海產電商服務等領域,全面構建從產業技術研發服務、成果轉化到企業孵化、生產加工、市場推廣等各個環節功能,提升產業發展整體能級。

培育漁港“新業態”打造高品質現代漁港

漁港是漁業的“策源地”,是陸海之間的“鏈接區”,與海洋產業鏈條方方面面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泉州海洋漁業發達,漁船噸位馬力較大,是福建省的主要漁業集散地之一。全市現有漁港24個,其中國家級中心漁港3個,一級漁港3個,大型漁港數量多、分布密集,基本形成了以中心、一級漁港爲龍頭,二級漁港爲骨幹,三級漁港爲基礎的漁港體系“加快漁港經濟區建設是深耕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港產城融合的重要支點”,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爲此,以現有的漁港體系爲依托,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出台《泉州市建設高水平現代化漁港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建設雙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爲路徑抓手,以打造全國現代漁港管理示範區爲目標,實施漁港建設“2224”战略,即:依托深滬中心漁港、祥芝中心漁港,建設2個綜合漁港經濟區;高標准建設晉江深滬、石獅華錦泊位2個遠洋漁業港區;高規格建設晉江圍頭一級漁港、惠安崇武中心漁港2個對台貿易漁港;建設蟳埔漁港、浮山漁港、梅林漁港、誠峰漁港4個特色漁港。

具體舉措上,堅持陸海統籌、岸海聯動,實施港產城融合、漁工貿遊一體化發展,以漁港爲基點,推動向海一側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洋牧場,向陸一側集聚發展精深加工、休闲漁業等產業,推進海上牧場、岸上加工、漁旅結合等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漁港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建設區域產業結構平衡、層次較高、輻射效應明顯的港產城一體化沿海現代漁港經濟區,實現漁港現代化、漁業產業化、產業多元化、漁區城鎮化。

“泉州晉江國家級漁港經濟區”便是成果之一。2023年6月2日,由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策劃申報的泉州晉江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名單,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億元,是歷年來泉州漁業領域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最多的單體投資項目。

另外,石獅市、惠安縣也已啓動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創建工作。以石獅祥芝國家中心漁港爲例,該漁港是福建省最大漁港之一、全國首批文明漁港。爲進一步補齊漁港建設短板,2022年,祥芝國家中心漁港啓動提升改造,總投資約1.5億元,建設內容包括港池清淤炸礁、智慧漁港與綜合管理平台、卸漁廊道、漁港基礎設施建設等。經過三年的改造提升,該漁港現有碼頭泊位22個,可容納1000艘漁船停靠,全港裝卸能力達每年35萬噸。

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指出,在提升改造漁港功能的同時,將开展“聚變”行動,聚城市空間、聚陸海多元產業、聚休闲生活、聚漁事文化體驗。讓漁港面貌煥然變新,集聚生活煙火,重塑生態漁港,“讓港產城高度融合的沿海現代漁港走進人們的生活”。

風起帆揚,向海圖強,如今的泉州爭當“海上福建”排頭兵,稟賦優越,多方發力,“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逐步完善成型。藍圖繪就,奮鬥正酣,未來的“海上泉州”將加快實現一二三產協調聯動,港產城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實踐之路,爲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注入強勁的“藍色動能”。




標題:“海上泉州”:向“新”求“質”, 逐夢“深藍”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407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