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發布了對進口牛肉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的公告。該公告對國內肉牛產業將起到穩定預期的作用,有利於保護國內農民生計和產業安全。
保障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所允許的三種貿易救濟措施之一。按照WTO規則,在進口產品數量增加,並對一國生產同類產品或者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情形下,該國調查機關可以應國內產業申請發起保障措施調查,以維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在國際上,發起保障措施調查是常見的。與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的區別在於,保障措施針對的是來自全部國家的進口,而不是特定國家。我國一向對發起保障措施調查十分慎重,自加入世貿組織到本次調查啓動前,僅對外國產品發起過2起,分別是進口鋼鐵和進口食糖。
近年來,牛肉進口量持續增加,2013年不到30萬噸,2023年達274萬噸,增加了8倍多,相當於國內產量的36.4%,牛肉成爲當年進口規模最大的肉類產品。事實上,2023年6月以來,進口牛肉已連續18個月單月進口量超20萬噸,2024年上半年進口量達2019年同期的2倍以上。在此情況下,國內牛肉和活牛價格快速下跌,目前牛肉價格已跌到近5年最低水平,活牛價格跌到近10年最低水平,大部分養殖場戶處於虧損狀態。以2024年11月爲例,出欄一頭肉牛平均虧損1600元以上。
牛肉過度進口已對我國肉牛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不僅表現爲經營主體虧損,更表現爲對基礎母牛的危害。基礎母牛是肉牛產業的根本。肉牛的生產周期長、繁殖效率低,從母牛養殖到母牛繁育再到育肥牛屠宰長達3.5年,且牛屬於單胎動物。一旦基礎母牛產能大幅下滑,沒有四五年時間難以恢復。然而,在不少主產區,犢牛價格已經抵不上母牛的飼喂成本,有的地方母牛按斤低價甩賣,不少有繁殖力的母牛被送進屠宰廠。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優質基礎母牛群體將面臨萎縮。若情況延續,兩三年後,產量下滑,價格高企,也會影響消費者利益。
國際經驗表明,只有本國保有一定的產量和自給率,才可能對進口價格有話語權。試想,如果國內肉牛產業垮掉,絕大部分牛肉靠進口,那么現在廉價的外國牛肉到那時就不一定廉價了;我國牛肉進口來源國集中在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一旦其發生動物疫情,導致貿易中斷,也會影響牛肉供給。如今,牛肉消費已成爲全民性消費,養牛業帶動的產業和就業範圍廣,包括上遊的育種、飼料,下遊的屠宰、加工等在內都是龐大的產業,這么大的產業沒有理由放棄。以上說明,對進口牛肉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很有必要,要用好WTO規則賦予我國的權利。
保障措施的目的是緩解相關國內產業的暫時困難,幫助產業在實施期內適時調整。近年來我國牛肉人均消費不斷增加,但還沒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也不及日本和韓國,提升消費依然很有潛力。國產牛肉和進口牛肉在品質上各有千秋,國產牛肉適合中式烹飪,進口牛肉則是烹飪西餐的首選。國產牛肉的一大優點是新鮮,然而漂洋過海而來的進口牛肉大多是冷凍肉。前些年進口的牛肉大多是高端牛肉,主要是品種調劑;這些年進口的大多是大路貨,主要是價格便宜。
當然,肉牛產業也要提高內功,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給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優的牛肉。要用好飼草料資源,積極开發牛部位肉,利用國人偏好新鮮的特點,建立供應鏈一體化經營模式。在加工、交易、品牌等環節補齊短板,實現銷售模式創新,從賣牛肉轉向賣牛肉食品,減少大範圍多頻次運轉。只要持續優品種、強技術,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淘汰落後產能、壯大優質產能,不斷促進生產、加工、銷售、貿易等環節協同,肉牛產業發展將會越來越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喬金亮)
標題:對進口牛肉啓動調查有多重考量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