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劉旭強 每經編輯 劉豔美
“未來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或幾個人形機器人和數字化身,替我們完成大量工作。現在我們100小時的工作量,未來可能只要花10個小時,不必再加班加點。”日前,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下稱“軟洽會”)在成都舉行,歐盟科學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任福繼分享了他對未來機器人、數字人發展的觀點。
任福繼表示,未來社會中,生產模式會發生改變,機器人、數字人將成爲人類的平行員工,自然人只佔勞動力的5%~10%,90%以上的生產任務由機器人和數字人完成。
歐盟科學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任福繼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近兩年來的大模型浪潮,推動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也帶來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爆發期。
按業界普遍預期,勞動力短缺、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汽車生產线將成爲人形機器人的首個落地場景。從企業動作看,特斯拉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原型Optimus,比亞迪、長安、賽力斯等國內車企也紛紛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顯現出汽車企業對人形機器人的加速擁抱。
有觀點認爲,人形機器人將是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下一個爆發點。還有機構預測,人形機器人應用到工廠最早能在2027年前實現,應用到消費市場的時間爲2028年到2031年。
“搬運貨物的四足機器人和機械臂早已證明了它們在工業領域的高效與可靠,但在家庭領域,人類不希望用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來作伴。”在任福繼看來,人形機器人要走進家庭場景,重點是加強“情感交互”。
任福繼強調,人形機器人的感知、交互都依賴於軟件驅動,因此軟件價值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研發中,硬件仍佔據了人形機器人的大部分开發成本。以任福繼團隊最新研發的情感機器人爲例,硬件成本佔80%左右,軟件成本僅佔20%。任福繼認爲,人形機器人,特別是情感機器人,如果軟件價值佔比達不到60%以上,就不具備向市場推廣的價值,難以實現商業化。
任福繼提到,目前面世的人形機器人只是具備了擬人化外形,還不具備情感意識。但隨着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具有腦智、心智和意識的先進智能最終會誕生。任福繼預計,五年內具有初步情感的機器人會進入產業化。
“未來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自身的數字化身,幫我們做很多事。”除機器人外,任福繼強調了數字人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任福繼認爲,未來社會是自然人、機器人、數字人“三人”有機共舞的時代。自然人指人類自己,具有生物意義上的人;機器人主要指仿人機器人,外觀仿真,在計算機技術賦能下,具有感知、決策、執行等基本人類行爲特徵;數字人指元宇宙的“原住民”,具有數字化外形的虛擬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復制人類的知識、情感、記憶、思維。
任福繼進一步表示,在“三人”共舞的情況下,人類的生產效能、感知能力、執行能力都將大幅提升,進而導致社會生產模式也會發生重大變化。
未來生產中,在身份上“三人”有主從之分,機器人、數字人爲自然人服務。但在勞動分工上三人是平等的,通過彼此協作來完成生產任務。自然人的工作強度將大大降低,只佔社會分工中的5%~10%,機器人佔15%~20%,剩下的70%~80%由數字人完成。
要實現“三人”共舞,關鍵是如何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現在的人工智能,普遍是智商有余而情商不足。”任福繼認爲,現階段機器人和數字人的情感功能與人腦仍有較大差距。任福繼提出,將人工智能、自然智能、情感計算結合起來,構建機器人、數字人、自然人的共享大腦,讓機器人和數字人兼具智商和情商,在理解、表達、思考等方面向人類看齊。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責任編輯:李桐
標題:歐盟科學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未來社會是自然人、機器人、數字人“共舞”的時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