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薩斯國產化的傳聞不是第一次了。
12月24日早些時候,日媒聲稱雷克薩斯國產化項目已得到確認,該電動車項目由雷克薩斯獨資並獨立運營,爭取2027年投產。當天下午,不愿具姓名的雷克薩斯負責人表示,這些報道“非官方消息,不予評論”。
這類回復並不陌生,按照常規理解:“不直接否認就是承認”,所以,這一次有可能是真的。自2023年4月1日,曾主管雷克薩斯的佐藤恆治接任豐田社長之後,豐田與上海方面的接觸就變得頻繁起來。雙方談判內容沒有公布,但豐田無疑期望能“對齊”上海市給予特斯拉的政策。
新社長的熱衷
5年前,特斯拉和上海達成的協議,是國產化比例+納稅總額承諾,換取廉價土地和銀團低息貸款支持。獨資要求當時已經不存在什么政策障礙,未納入到談判中。
相比而言,雷克薩斯對資金渴求度沒有那么大,至少遠比不上當時的特斯拉。低成本土地使用權,換取什么樣的銷量、國產化率以及納稅額對賭條件,應該是談判核心,所以不大可能一切模仿特斯拉成例。之前有消息傳“談攏了”(最近一次是今年6月),很可能是具體細節有分歧。
豐田新任社長佐藤恆治相比前任更加熱衷於電動化轉型雷克薩斯此時推動國產化,有點出人意料。畢竟當下的外資品牌在中國大有收縮之勢,無論撤離還是輕資產運營,都是被市場競爭所打垮,而非營商環境。豐田章男主政期間,一再提高雷克薩斯國產化的銷量門檻。這是個僞命題,無論英菲尼迪還是謳歌,只要想國產化,都不會被純進口階段的銷量所束縛。
佐藤恆治比其前任,更熱衷於推動向新能源的徹底轉軌。從與上海接觸的頻次來看,表達了極大的真誠。有人推測,作爲非豐田家族成員,改革是他唯一能得到“元老院”信任的KPI。考慮到所公开的豐田章男退隱原因,“豐田未能像其同行一樣,及時轉向,擁抱電動汽車”,更令人深思。
轉型先鋒雷克薩斯
如此,雷克薩斯順理成章成爲整個豐田集團電動化轉型的先鋒。按照計劃,雷克薩斯到2035年實現全球銷售100%爲純電動汽車,並計劃到2030年銷售100萬輛純電動汽車。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市場,計劃到2030年實現銷售的所有車型均爲純電動汽車。
這和中企的全面電動化路徑不同。不止因爲佐藤執掌過雷克薩斯,更重要的是,豐田的電動化產品,即便不考慮研產效率(其實這也是成本的一部分),BOM成本比中國對手要高很多。日企多次买中國電車(海豚(配置|詢價)、五菱宏光(配置|詢價)、極氪001(配置|詢價)等)來拆,還出書售賣,想必對此有很深的認知。
這意味着,從入門級產品开始純電化,競爭不過中企。這一點,在豐田已經在BZ3、BZ4等車型上已經得到驗證。何況,這兩個車型的設計和電池供應,都依托比亞迪。如果整個研產體系無法轉型並充分融入中國供應鏈,成本大規模壓低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從利潤空間更大一點的雷克薩斯开始,由整車拉動供應鏈轉向電動,大量引入中系供應商(也包括在中國經營的博世等),若這一步實現,豐田車系更多轉向電動(目前這一步的內部阻力很大),也就能順理成章地推進。
最大战略動因
國產化與否,在於战略思路不同。此前,雷克薩斯不做國產化,出於營銷考量;現在,推動國產化,則從品牌到產品的全價值鏈考慮。
當下這一訴求,客觀要求豐田對中國進行更大力度的重資產投資。這和本田和日產在華的動向大相徑庭。如果消息屬實,豐田的战略動因究竟是什么?
按照特斯拉的經驗,利用中國超高的基建、生產效率和組織能力,利用中國充裕而活躍的人力資源,將特斯拉產品的成本壓下去,以取得對美國本土、歐洲市場產品(包括油車電車)的比較優勢。
現實情況則是,特斯拉的訴求實現了一半。特斯拉中國車型,確實相比特斯拉全球成本最低,海運物流成本也比特斯拉柏林工廠生產的便宜。但因爲美國政策原因,無法回流美國。
特斯拉上海工廠提供了樣本但也無法全盤復制所以,從豐田全球運營的角度來看,雷克薩斯的最大市場也是美國。基於同樣原因,上海生產的雷克薩斯電車,直接在美國取得成本優勢(雷克薩斯美國生產成本相比通用福特同類工廠有絕對優勢)是沒戲了。理論上,美國工廠可以學到一點方法論,但作用不大。除非美國同意進口中國的電動零部件(尤其是電池)。但現在,就連電池正極前體,理論上都無法賣到美國(實際上未必)。
因此,雷克薩斯國產化,着眼點除了中國20萬輛左右的銷量(本土化之後可能會擴大受衆基盤),更主要是看重中國的電動化能力建設。特斯拉並未將研發放在中國,源於中國項目开始之前,特斯拉待產的產品已經有了。
再看雷克薩斯,豐田整合了在華三個研發機構,於2023年8月成立了“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謀求在中國做真正的平台和車型研發,不再單純指望總部給車型。如果雷克薩斯上海項目“爭取”2027年投產,制約條件不會是工廠土建、設備調試之類。畢竟,特斯拉指定的承包商,用了11個月就在上海搞定了這一切。豐田也沒那么天真,等着2027年自己投資的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
2027年的時間節點,可能取決於雷克薩斯設計出在中國市場有競爭力的車型。豐田打算自己做到這一點,不但需要縮短固有的研發流程,還要最大範圍內使用中國供應商的貨架產品。簡言之,以新車爲牽引,在華組建全新的電動化供應鏈、並錘煉自己的平台研發團隊,適應中國市場的競爭節奏。可以推知,雷克薩斯上海招募的中國設計人員,將遠多於特斯拉。
如果一切順利,佐藤恆治心念的模塊化硬件、重新設計軟件平台、生產工藝的全面現代化,也將會在上海項目中落實。這些已經是中國新勢力的標配,豐田需要趁此機會進行全價值鏈汰舊換新,這是中國項目的最大意義所在。
該項目的掣肘,在於研發端難以提前拿出產品。對豐田而言,距離達成協議最多尚存1年左右的機會窗口,但拖得越晚,變數越大。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標題:雷克薩斯國產,能復刻特斯拉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5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