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拯救AI眼鏡,還是AI眼鏡拯救大模型?

2024-12-10 18:40:16    編輯: robot
導讀 去年國內科技圈掀起“百模大战”,今年可能又要迎來“百鏡大战”。 今年8月,蜂巢科技發布了支持國內主流大模型的界環AI眼鏡,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大會上,小度發布了搭載文心大模型的AI眼鏡,緊跟着,...

圖片

去年國內科技圈掀起“百模大战”,今年可能又要迎來“百鏡大战”。

今年8月,蜂巢科技發布了支持國內主流大模型的界環AI眼鏡,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大會上,小度發布了搭載文心大模型的AI眼鏡,緊跟着,11月18日,國內老牌AR廠商Rokid推出了搭載通義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此外,即將在2025年發布產品的,還有小米和致敬未知。另外,蘋果也被傳出消息稱,正在組織團隊研究AI眼鏡市場。

這場硬件熱潮是由美國科技巨頭Meta帶動的,此前它和眼鏡品牌雷朋聯合研制了一款AI眼鏡「Ray-Ban Meta」(以下簡稱Meta眼鏡),發售至今9個月,已經賣出了100多萬台,成爲了今年智能硬件領域的一匹黑馬。

爆款的誕生,讓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者們興奮不已,但更开心的或許是大模型賽道上的大小廠們。風風火火搞了那么久,頭部玩家的大模型產品仍大同小異,國內也遲遲沒有出現真正的殺手級大模型應用,焦慮蔓延在整個賽道,這時AI眼鏡火了,爲大模型落地提供了值得一試的載體。

但這場風口會是國產大模型突破現有困境的機遇嗎?智能眼鏡和大模型,這兩個曾炙手可熱的概念,在熱度消退後相互結合,讓彼此都有了新故事,與其說是創新,或許更像是雙方相互利用制造出的“僞風口”。

故事講不下去了

大模型沒有進入技術攻堅战,反而先陷入了價格战,這是很多業內人士沒有預料到的。

今年5月,阿裏雲宣布旗下通義千問的多款商業化及开源模型進行大幅降價,最高降價幅度高達97%。阿裏率先“开卷”之後,字節跳動旗下雲服務火山引擎、百度智能雲、騰訊雲、科大訊飛等均官宣旗下大模型大幅下調價格,行業降價幅度達到了90%左右。

價格战之後,現在大模型的競爭主线似乎又被變成了營銷战。在地鐵、寫字樓、機場等白領人群密集區域,百度文心、訊飛星火、阿裏通義、騰訊元寶、華爲盤古的Slogan,你方唱罷我登台,而在线上,各家同樣加大投流,爲旗下AI應用做推廣。月之暗面的拳頭產品Kimi就是這樣走紅的,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使這款應用聲名鵲起,公司也一舉成爲新晉國產大模型的“頂流”。

圖片

然而無論是價格战還是營銷战,本質上透露出的其實是國產大模型在這場技術性浪潮的困窘。之所以掀起價格战,是因爲各家大模型能力趨於同質化,產品能力不足,暫時無法形成斷檔的差距,而營銷战更直觀地印證了大模型技術落地難、商業化緩慢的問題。

在這種客觀形勢之下,對大模型的追捧已經趨冷。第三方數據機構企名片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AI領域共完成融資金額371.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了1倍多,但融資交易數只增長了約10%,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融資額都被頭部創業公司拿走了。而且,從下半年开始,資本的眼球被具身智能等其他賽道吸引,大模型的融資數量較去年略有下降。

除了融資變難,人才流失的現象在大模型創業公司中也越發普遍,一大波骨幹人才從“六小虎”出走,有的回流大廠,有的選擇創業。

去年大模型概念爆火時,國內爭先恐後地推出自己的大模型產品,信誓旦旦要做出下一個“ChatGPT”,如今在卷完價格卷營銷後,我們所感知的大模型技術能力與想象的智能似乎仍差距較大。而且在軟硬件結合上,大模型上“機”、大模型上“車”等嘗試,更像是大模型廠商刻意營造的商業噱頭,至今沒有看到顛覆性的體驗。

在大模型融入AI眼鏡之前,包括AR/VR/MR眼鏡在內的智能眼鏡市場的發展同樣令消費者失望,其產品在輕便、顯示效果、續航、智能化功能等方面存在的技術瓶頸,讓廠商們始終無法真正在大衆消費市場兌現概念產品發布會上的承諾,進而也導致這一賽道上的投資和創業熱情逐漸減弱。

維深信息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三季度全球AR銷量爲10.6萬台,同比下滑4%,是AR眼鏡近幾年第一次出現銷量同比下滑。

而今年大模型在AI眼鏡的應用,讓智能眼鏡從一個備受質疑的“電子垃圾”變爲了AI商業化落地的“新希望”。

以大模型爲噱頭,AI眼鏡不會大賣

不出意外,明年市場上或將迎來數十款搭載大模型的AI眼鏡。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現在我國大概有幾十個團隊要开始做AI眼鏡,至少10個團隊已經正式下場做了,這其中包括了新入局的創業者,也包括小米和字節跳動這樣的大公司。更踊躍的是大模型背後的公司們,他們認爲找到了大模型商業落地的最佳載體。

但這未免有些樂觀了。2023年,第二代Meta眼鏡與Quest 3一起登場,Meta公司並沒有把過多的重點放在Meta眼鏡上,Quest 3以及當時最具神祕感的AR產品Orion才是扎克伯格的偏愛。Meta眼鏡走紅,並成爲銷量擔當,更像是一個沒有期待的意外。

更關鍵的是Meta眼鏡成爲現象級產品,是靠大模型帶來的AI功能升級嗎?並不是。有外媒在實測 Meta AI 後得出結論,Meta AI 的主要功能和大部分AI硬件並無區別:語音互動,大模型加持,鼻梁上的「GPT」。相較於大模型,Meta把這款AI眼鏡做到輕便、舒適、時尚,才是其引發購买熱潮的根本原因。

而在功能上,第一視角拍攝比智能助手、問答、即時翻譯等花裏胡哨的AI功能更吸引消費者。不少AI眼鏡的潛在消費者,大部分表示自己其實只想要拍攝功能,其他的AI功能並不感冒。

圖片

這顯然也是擺在國內互聯網大廠及創業者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在經歷了手機大模型、Ai Pin 和 Rabbit R1 等號稱新時代的智能產品後,欠佳或者說辜負預期的智能化體驗,讓消費者早已對“顛覆”、“變革”、“創造性”等營銷熱詞產生排斥。越是吹噓得厲害,翻車的幾率可能越大。

圖片

從目前來看,AI眼鏡和大模型的結合程度,還達不到稱得上智能化的水平,能實現的功能都比較基礎,例如語音助手、實時翻譯、導航提醒、物體識別等,甚至在捕捉信息的靈敏度和准確度等方面,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這些打着大模型旗號主推的AI功能上,一個淺層次的問題是問答、翻譯、會議記錄等,對應的都是低頻場景,需求不大,不見得能喚起廣泛的消費需求。而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如果以大模型爲賣點,國產大模型本身就存在的同質化問題,是否會讓落地的硬件產品也陷於同質化。

當然,Meta眼鏡的走紅,已經爲國內湧入AI眼鏡的參與者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即在性能、重量和價格三者間達成平衡,並在某一領域突出亮點。只是,國內能否成功復刻出比肩Meta眼鏡的產品,仍然是疑問。

大模型不能把寶都押在AI眼鏡上

在Meta眼鏡成爲爆款之前,搭載音頻模塊、帶有翻譯等功能的AI眼鏡早已存在,只是銷量一言難盡。比如蜂巢科技發布的界環AI音頻眼鏡,在京東自營旗艦店銷量超過2000多台,星紀魅族的 Star Air2ar 眼鏡只有1000多件銷量,甚至相繼推出多款AI眼鏡的華爲,也沒有帶動這一市場。

而單憑一款Meta眼鏡的成功,就認定AI眼鏡是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載體,似乎有些言之過早。

首先,AI眼鏡不是智能硬件設備的最終形態,它更像是AR眼鏡的過渡性產品。過去幾年,AR眼鏡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它的應用場景有限且缺乏不可替代性,內容生態的匱乏更是一大困擾,這導致AR眼鏡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仍相對小衆。所以,不具有顯示功能的AI眼鏡,可以說是AR眼鏡不成熟的一個產物。

對於AR眼鏡和AI眼鏡的選擇,Meta顯然把重心放在了前者。在Meta Connect 2024上,扎克伯格放下大爆款Ray-Ban Meta,而是重點介紹了耗資幾十個億美元研發的首款AR眼鏡Orion,稱其爲“地表最強”。

其次,Meta眼鏡的成功告訴市場,無論是AR眼鏡還是AI眼鏡,先把眼鏡在舒適度、便利等方面的問題解決了,才能有機會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換句話說,無論眼鏡的AI功能如何進化和增加,前提是要保證它是一款正常的眼鏡,這實際上給技術在AI眼鏡的落地帶來了局限性。

AI功能越多、越提升,對產品的輕量化和續航能力越形成更大的挑战。

在這場由Meta眼鏡引發的硬件潮流中,AR相關創業公司以及手機廠商們無疑從AI眼鏡看到了新的想象力,大模型廠商的價格战,讓這一硬件接入大模型的成本大大降低,他們敢於試錯。但對想要在AI眼鏡上展示能力的大模型廠商們,這既是機遇更是考驗。

當前,國產大模型的腳步已經全體踏入了應用階段,可僅發布一個免費的應用,並不能爲公司帶來直接收益,或是技術層面的認可,如今這些應用的C端用戶量增長緩慢,獲客成本已經明顯提升。如果以大模型爲賣點的AI眼鏡在國內市場上未能獲得消費端的成功,外界對國產大模型的質疑只會更加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智能眼鏡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滲透率相對較低。根據GIR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3年間,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從19.38萬台攀升至675.53萬台,但與此同時,全球智能眼鏡的滲透率不足1%。

當然,智能眼鏡不是缺乏想象力,只是它需要更多極具創新、顛覆市場的產品去支撐,而國內誰將創造下一個口碑和銷量具佳的“Ray-Ban Meta”,誰就能率先突出重圍。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爲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原文標題 : 大模型拯救AI眼鏡,還是AI眼鏡拯救大模型?



標題:大模型拯救AI眼鏡,還是AI眼鏡拯救大模型?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5302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