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藍谷巨虧,抱緊華爲可解?

2024-02-19 18:50:16    編輯: robot
導讀 數年前,劉強東在公开場合談及在中國創業環境時,舉了個例子。一個猶太人去开個加油站,生意做火了,然後另外一個猶太人在旁邊开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過來开個洗車房,無數猶太人過來,幾十年後那裏就會變成一個t...

數年前,劉強東在公开場合談及在中國創業環境時,舉了個例子。一個猶太人去开個加油站,生意做火了,然後另外一個猶太人在旁邊开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過來开個洗車房,無數猶太人過來,幾十年後那裏就會變成一個town。

但在中國做生意,如果有人开個加油站火了,立馬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前面一個、後面一個。在中國創業,意味着置身於全世界競爭最慘烈的市場。

風口一個接一個,潮流一波卷一波,一旦嗅到商業氣息,入局者前赴後繼,出圈者寥寥無幾,而商業史依舊於周期循環中向前推進,錨定下一個坐標。

商战殘酷如斯,殺人如草不聞聲。這既能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中尋到足跡,也可以在現行的造車勢力角逐中加以印證。

作爲當前正熱的賽道,新能源汽車的機遇彌漫整個市場,主機廠、互聯網公司、各路資本紛紛入局,暗战拼殺之間,已成爲一場互聯網化的資本盛宴。在這場盛宴中,銷量決定了座次,主客注定只有少數,大多都陷入焦灼,並且是虧損陪跑。

一如北汽藍谷。前不久,北汽藍谷披露了2023年度業績預虧公告,預計2023年歸母淨利潤虧損52億到57億元。這已經是北汽藍谷連續第四年大幅虧損超過50億元,累計虧損額超過220億元。

身爲北汽集團新能源轉型擔當,北汽藍谷在早期也是風光無限。旗下北汽新能源曾連續7年蟬聯中國純電汽車銷量冠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先鋒品牌,早在1996年便帶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的光環上市。

到如今銷量落後頭部,深陷巨虧泥淖,北汽藍谷正陷於一場極其殘酷的造車大战。這一方面印證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復雜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北汽藍谷銷量無法達成規模效應,難以有效覆蓋成本。

究其根本,在於北汽藍谷的品牌和產品還不夠硬。新能源汽車革命考驗的絕不僅僅是一輛電動汽車,而是關於它的設計、工程、制造的重構,以及以用戶爲中心的智能交互和駕駛體驗的優化。

只有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上做到兼顧,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才能長久建立。雖然北汽藍谷借力華爲,爲設計制造增添智能支撐,爲品牌銷量造勢,但對於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品牌而言,這遠遠不夠。

銷量之困

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大爆發的一年,新能源滲透度快速攀升,零售端滲透率超過40%。滲透率飆升背後,國產新能源車品牌輪番登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超過五成,創下新高。

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靠前的車企有比亞迪、廣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理想汽車、長城汽車等國產品牌,北汽藍谷銷量雖有增長,但規模相對落後,這也使得其虧損局面未有明顯改善。

業績方面,北汽藍谷預計2023年年度歸母淨利潤,虧損達52億元到57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虧損額更是達到57億元到62億元。

對於全年業績巨虧,北汽藍谷給出了兩大原因。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而公司爲了積極开拓市場,銳化品牌形象,提升運營效率,在技術研發、品牌渠道建設等核心能力上需要持續投入,對公司短期業績產生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公司產品銷量仍處於快速提升期,規模效應暫未顯現,從而導致產品成本階段性偏高。

實際上,自2020年开始,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北汽藍谷在品牌建設上逐步掉隊,處於大幅虧損狀態,且四年時間虧損規模未出現明顯收窄。2020年到2022年,其虧損64.82億元、52.44億元和54.65億元。

在北汽藍谷每年給出的虧損原因中,銷量不足所牽動的成本困局,理應是首因。銷量難以爆發增長,直接原因便是品牌不夠響亮。

北汽藍谷背負着北汽集團新能源轉型的重任,然而北汽在消費者中的口碑多年來並不高。

一方面,在北汽集團新能源轉型之初,北汽新能源汽車存在將燃油車直接改爲電動車的現象,導致用戶反映出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如續航裏程縮水、充電困難等,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

另一方面,如今消費者購买汽車,絕不僅僅將其視爲代步工具,而是更加重視其附加價值。然而在北方城市,北汽幾乎與出租車劃上了等號,誠然沒有哪個車主愿意花錢买輛新車,卻被調侃爲出租車。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北汽藍谷在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方面的建設有待加強。有消費者反映,在4S店購买極狐時,明明是品牌公示的優惠政策,只要消費者不知道,銷售人員從不主動介紹,更早一些還曾出現騙補貼等違規行爲。

此外,北汽藍谷售後服務方面也被吐槽。質保內維修推諉、維修延時、強制升級、維修價格高亂收費、服務態度差等現象,成爲除能源質量問題之外,在投訴平台上被消費者投訴[進入黑貓投訴]頻率最高的問題。

品牌力不足,導致北汽藍谷的銷售量難有較大起色。尤其是曾被寄予厚望極狐品牌,其各款產品的市場反應均不及預期,甚至該品牌的阿爾法S先行版,還出現上市不到一年便售價下調10萬元的情況。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北汽藍谷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92172輛,同比增長83.69%;極狐汽車與BEIJING品牌電車累計銷量分別爲30016輛和62156輛,同比分別增長138%和66%。雖然與前兩年相比在市場端的表現有明顯提升,但遠未達到覆蓋成本的規模水平。

華爲難解

長期虧損之下,爲了保持正常運營,2018年至2023年之間,北汽藍谷已進行 4 次定增,募資金額分別爲286.62億元、10.34億元、54.5億元和60.3億元,合計達411.76億元。截至2023年9月末,北汽藍谷擁有貨幣資金58.16億元,同期,短期借款爲55.0億元。

然而,融資度日並不是長久之計,面對巨額虧損,北汽藍谷必須加速強化產品力和品牌力,以實現銷量突破。爲此,北汽藍谷將賭注壓在了與華爲的合作上。

北汽藍谷與華爲的合作始於2017年,雙方籤署了战略合作協議,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智能化轉型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此後,雙方又連續兩次籤訂了深化和升級的合作協議,不斷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

極狐是最早參與華爲HI合作模式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之一。2022年7月,極狐與華爲合作的阿爾法S全新HI版开始交付,改款車型即上文提到的“售價下調10萬元”的阿爾法S先行版的前身。

顯然,此次合作未能幫助北汽藍谷改變虧損的現狀,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雙方合作的改款車型都未出現在華爲的門店裏。而在此段時間,華爲更加傾向於將精力和財力投入智選車模式。

華爲先後與賽力斯和奇瑞“牽手”开展智選模式合作,分別推出了問界、智界兩大品牌,並取得了一定成功。

華爲與奇瑞合作推出的首款車型智界S7已正式上市,並獲得了一定的訂單量。2024年前四周,AITO問界以2.81萬輛的累計銷量位居新勢力品牌銷冠,暫時實現對一衆新勢力車企的趕超。

從實力來看,華爲概念的注入,讓華爲智選模式的合作車企,擁有更大的品牌支撐和智能體驗優化空間,進而在短期內實現銷量拉升。不過,要想品牌過硬,成本可控,業務自主,北汽藍谷最終要靠自己。

2023年8月,北汽藍谷宣布與華爲开展智選模式合作。同年12月,華爲向北汽藍谷轉讓多枚運輸工具類“STELATO”商標,該商標被業界視爲華爲與北汽合作的智選品牌英文名稱。

據悉,北汽藍谷與華爲的合作品牌名稱或爲“享界”,其共同打造的首款智選模式車型,定位於高端行政轎車,計劃於2024年亮相並投放。

北汽藍谷在2024年战略規劃中表示,“與華爲的智選合作車型具有高階智能駕駛的解決方案,這爲我們提供了與行業最先進技術相匹配的優點,並能夠將其轉化爲產品並量產交付。”

與華爲合作所有增益,但弊端也很明顯。首先是華爲智選合作車企增多,華爲系汽車在市場中的供給擴容,用戶可能不再稀罕,導致銷量後勁不足。其次,華爲在智選模式中的產品研發、品牌、銷售等核心領域主導權很強,並不利於車企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突破。

擁抱華爲,於北汽藍谷自身品牌塑造、技術沉澱而言非長久之計,但在巨額虧損和資金缺口面前,北汽藍谷似乎沒有太多選擇。

來源:產業科技

聲明:本文僅作爲知識分享,只爲傳遞更多信息!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標題:北汽藍谷巨虧,抱緊華爲可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3398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