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年終總結:2025年的加分項,也可能是奪命刀

2025-01-07 18:50:08    編輯: robot
導讀 有的淘汰出局,有的掙扎反復,有的已成王者。這是對2024年整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態勢的總結。 比較有意思的是,去年年初开始,行業打響價格战。但一年時間過去,隨着新能源車企對行業環境的認知越來越深刻,...

有的淘汰出局,有的掙扎反復,有的已成王者。這是對2024年整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態勢的總結。

比較有意思的是,去年年初开始,行業打響價格战。但一年時間過去,隨着新能源車企對行業環境的認知越來越深刻,2025年第一天,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就在新年致辭中率先表態,旗幟鮮明地反對內卷式惡性競爭。

如今,新能源市場的頭部格局越來越固定。要再改變座次,難度越來越大。

比亞迪斷層式領先,自主品牌拿下超半成市場份額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突破,年產量首破1000萬輛。

這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節點,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產業格局進一步優化。

從數量看,三大自主品牌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合計貢獻了千萬輛銷量中的近一半份額。其中,比亞迪在這幾年成功實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最終以斷層式領先優勢拿下王座。

最新消息顯示,2024年比亞迪以427萬輛的年銷量,終結了上汽集團連續18年國內銷量最高的紀錄,拿下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冠寶座,同時拿下的還有中國汽車市場品牌銷冠、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冠,一舉斬獲三冠。

回顧2023年,比亞迪與上汽之間還隔着200萬銷量差距。2024年的變化只能說明,比亞迪過去一年強化性價比、走向海外、加強研發力度等策略是十分有效的。

數據顯示,11、12月比亞迪單月銷量接連破50萬輛;國內依舊是其絕對核心市場,全年銷量達425萬輛,但海外乘用車銷量同比大增71.9%,貢獻了增長。

正在向智能化、電動化創新轉型的成熟大廠有的總銷量增速只達到微增,甚至下滑;新能源領域,自主品牌形成了領先之勢。

2024年全年,上汽集團的批發銷量同比下降了20.07%;相對樂觀的是,其自主品牌的銷量佔比達到了60%;同時,其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增長9.9%,創下了123.4萬輛的歷史新高。

同期,長安汽車全年以5%的微增創下近年的銷量新高,爲268.3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增超50%至73萬輛,是增長的主動力。

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吉利汽車算是整體轉型相對成功的車企。憑借極氪、領克兩大核心品牌的放量,吉利去年超額完成了銷售目標,累計交付217.7萬台,同比增長超32%;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漲92%到了88.8萬輛;需求放量的同時,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其新能源汽車業務還跨過一個重要轉折點,轉盈利了。

2025年,吉利計劃將銷售目標再提升25%,其中新能源汽車計劃銷售150萬輛,增速達69%,對應滲透率將從40.8%衝擊到55%。如無意外,吉利汽車的新成長階段值得期待。

這些自主車企扎根於大衆化市場,天然的價格市場優勢以及多年來構築的造車產業生態,支持它們佔據不少市場份額。不僅是國內,對外,這些車企憑借產業鏈成本優勢,以及在電動化、智能化中的先發優勢,已經开始試圖講真正的中國汽車全球化故事。

造車新勢力主豪車市場沉浮

除上述內容之外,2024對汽車市場格局重塑影響力最大的,是造車新勢力對豪車市場的改寫。這就不得不提到鴻蒙智行。

據統計,在12家汽車新勢力中,2024年有理想、小米、零跑,以及賽力斯的問界按計劃完成全年目標。除零跑外,其他三家都是典型的定位中高檔市場車企,均實現了不小的銷量增長。

其中,定位在30萬元以上價格段的高端主力理想,12月交付量破5萬輛,繼續穩居新勢力單月交付榜首,並以全年超50萬輛的總銷量恰好完成既定目標,增速達33%。

小米汽車和零跑是今年的兩大黑馬。零跑汽車全年以近30萬輛的累計銷量實現117%的完成率;正式上线不足一年的小米汽車更是連接突破預期,全年最終交付超13.5萬輛,完成率達103%,明年計劃銷量繼續翻倍。

重點值得一提的是鴻蒙智行,全年以444956輛的交付量位居新勢力排行榜第二,全年同比大增180%。其中,借助科技重塑“新豪華”理念的問界依舊貢獻了主要增長,旗下多個車型連破國產新勢力紀錄:

定位在25-30萬元價格段的新M7系列,隨着新M7 Ultra、M7 Pro的上市,成功以豪華質感、卓越品質以及領先的智能化和操控性,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國民SUV”,最終年內累計交付新車19.7萬輛,榮獲2024年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冠,並再創中國新能源豪華品牌新紀錄。

再就是定位更高的M9系列。過去很長時間內,BBA等德系或日系品牌在國內中高端汽車市場,尤其是豪華SUV市場佔據很強的話語權,國內自主品牌始終被圍在城外。但是問界旗下上市不足一年的全景智慧旗艦SUV車型M9,成功粉碎了這堵圍城牆。截至目前,M9已經是蟬聯9個月國內市場50萬元以上車型月度銷冠,發布12個月已累計大定突破20萬輛。

相比新勢力的奔跑式增長,傳統豪車進入了一個尷尬期。數據顯示,奔馳去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了12.9%;2024年前9個月,寶馬在華累計銷量同比下滑了13.1%,最終爲52.4萬輛;同期,奧迪在華銷量下降8.5%,保時捷在華新車銷售更是大幅下滑28.75%,僅4.33萬輛。

“民意”是新、舊豪華車銷量發生巨大逆轉的核心,也直接佐證了這些品牌的真實市場價值。據1月2日發布的《傑蘭路2024年度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品牌健康度研究》報告,問界以82.0的品牌淨推薦值(NPS)高評分,力壓特斯拉、保時捷、BBA車型,位居行業榜首;在發展信心指數榜單中,問界同樣位列首位,獲得消費者給予的“超強信心”評價。

此外,在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NEV-CACSI)測評結果中,問界M9、M7、M5分別榮獲混動大型SUV用戶滿意度、混動中大型SUV用戶滿意度、純電動中型SUV感知質量之首。

成爲現象級國民高端品牌,可以說,M9成功打破了國外品牌在中國豪車市場的壟斷地位,這也意味着中國汽車品牌在高端化道路上實現了從“價”到“量”的雙重突破。

“問界們”正在成爲消費者對未來發展前景最爲看好的品牌。除以上品牌勢力外,同樣定位中高端市場的蔚來,雖然最終完成率只達到96.5%,但在2024年最後一個月首破單月交付3萬輛,最終年度銷量22萬輛,明年也計劃銷量翻倍並實現盈利。

車企2025年的加分項,也可能是奪命刀

整體來說,在市場競爭下,不少車企錯失了一些機遇,也有些目標沒有完成。然而市場並不在乎單個車企的生死存亡,在這種高壓考驗下,“優勝劣汰”趨勢更加明顯。

《華爾街日報》曾統計過,2018年,中國有超過487家電動車制造商,但是到了2023年,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指出還在正常運營的新勢力車企只剩50家左右。據車質網不完全統計,這5年來正式退出中國市場、破產倒閉重組、停止經營汽車業務的汽車品牌就有超40余家。

在轉型變革時代,新能源汽車這塊巨大的蛋糕,不是所有人都能再分到。百花齊放,也有凋零者。隨着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全年接近50%,市場規則开始改寫部分車企的命運,也讓那些被捧上神壇的競爭因素开始得到更全面的審視。

行業此前一致認爲智駕體驗會是競爭核心之一,所以過去這一年大多造車新勢力都紛紛推出了各自的智駕概念,但是效果卻因人而異。

同樣是高級智駕“領頭雁”,華爲合作的系列去年一路高歌猛進,成爲行業的標杆;同期,特斯拉2024年年交付量同比微降了1.07%,這是它連續十年增長後出現的首次下滑,更窘迫的則是極越,雖然實現了中國唯一、全球唯二的純視覺高階智駕,但是卻在去年年末由於陷入流動性困境,陷入崩解。

一鯨落,成爲生態系統的養料。據悉,東風旗下的嵐圖汽車已在全國範圍釋放了超過800個工作崗位,大規模擴充智駕團隊,並爲極越員工开通“綠色通道”。嵐圖汽車CEO盧放透露,當前達到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在技術上已不是問題,當政策法規允許,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汽車在2025年有望實現量產。他認爲從產品出發,汽車智能化已成爲大趨勢。

2025年,智能化將依舊是車企的加分項,但其开發需要的資源以及迭代的壓力,對於大多尚未實現盈利拐點的新勢力品牌而言,或許有可能成爲拖累,甚至“奪命刀”。

這種效應也不止出現在智駕這一個要素上。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構建的是一個全新的生態,包含衆多環節。目前這個生態正逐漸向新的穩態中摸索,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形勢在持續加劇,這時候考量衆多造車勢力絕不可能是某個單項指標,而是多維度綜合實力的,例如盈利、流動性、抑或智駕等產品力。

總之,邁過2024年的門檻,每個品牌都會累積新的思考。未來一段時間,它們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來源:松果財經



標題:車企年終總結:2025年的加分項,也可能是奪命刀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455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