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名叫Snowflake的小公司會撼動整個數據倉庫市場的根基。
它的名字聽起來溫和如雨,但卻在技術和商業上掀起了一場驚天暴雪。短短十年間,Snowflake從默默無聞到風靡全球,成爲雲數據倉庫的代名詞。它改變了數據的存儲方式,重塑了企業處理數據的邏輯,也深刻地影響了整個行業的技術生態。
Snowflake的崛起,不僅僅是“存儲與計算分離”這一技術突破的勝利,更是對傳統數據倉庫的一次革命性顛覆。它徹底解放了企業對基礎設施的依賴,讓數據分析變得像开燈一樣簡單——隨時可用、按需擴展。而它的跨雲架構設計,讓它在AWS、Google Cloud和Azure三大巨頭的夾縫中,不僅存活下來,還逆勢崛起。
爲什么Snowflake能夠擊敗AWS Redshift、Google BigQuery這些“出道即王炸”的玩家?它的技術和策略到底有多高明?而面對Databricks以Lakehouse殺入市場的挑战,Snowflake的護城河是否足夠堅固?後來,Snowflake又爲什么有一段時間被資本所“拋棄”?
更重要的是,在生成式AI和實時分析的新時代,這家曾經定義“批量分析”的公司是否還能繼續領先?
雲數倉的“天花板”是怎么練成的?
Snowflake的股市,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兩個甲骨文的“叛徒”,萌生的野心。
1. 2012-2014:從甲骨文陰影下殺出的技術叛逆者
2012年,當兩個甲骨文的技術精英Benoit Dageville和Thierry Cruanes決定從這家數據巨頭的陰影下抽身而出時,他們並沒有僅僅是要建立一家公司,而是要引爆一場行業革命。
他們曾是甲骨文最核心的技術中堅,參與了無數數據倉庫系統的研發,深知這些系統的優缺點。然而,正是這種“身在廟堂”的視角,讓他們越發清楚一個真相:傳統數據倉庫的天花板已經觸頂。甲骨文、Teradata這些巨頭們,固守着高利潤的封閉式架構和昂貴的硬件銷售模式,對大數據行業的真實需求卻視而不見。
甲骨文需要的,是一個能鎖住客戶的工具,而不是一個能解放客戶的工具。
Benoit和Thierry,是工程師中的理想主義者。在甲骨文的龐大體系中,他們看到了行業的困境:傳統數據倉庫架構的核心特性是“存儲與計算緊耦合”,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捆綁在一起擴展。企業客戶如果想提升計算性能,就不得不同時擴展存儲資源,反之亦然。這種模式不僅導致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還讓客戶背負了不必要的成本——企業不僅买得起硬件,還得“供得起”它。
更糟的是,這一技術邏輯幾乎是整個行業的共同基因,甲骨文、Teradata等傳統巨頭的產品根本無法應對大數據爆炸時代的需求。這不僅是技術滯後的問題,更是一種商業模式上的懶惰——巨頭們的盈利體系不允許它們打破現有的規則,因爲舊規則爲它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
Benoit和Thierry決定顛覆這個規則,他們認爲,數據倉庫不應該是“捆綁客戶”的工具,而應該是“解放客戶”的利器。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打破存儲與計算的綁定,創造一種真正靈活的雲原生數據倉庫架構,讓企業根據需求自由擴展計算或存儲,而無需爲了硬件的局限性买單。
就這樣,Snowflake誕生了。
Snowflake的核心技術革命點在於“存儲與計算分離”。這看似簡單,但在當時卻是一場徹底的技術叛逆,它直接顛覆了甲骨文和Teradata賴以生存的技術架構。
傳統數據倉庫的邏輯是:存儲和計算捆綁在同一個系統中,導致任何單一模塊的擴展都會拖累整個系統的升級成本。而Snowflake將存儲資源和計算資源徹底分开,讓它們可以獨立擴展——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單獨增加存儲或計算能力。這種設計不僅解決了資源浪費問題,還大幅降低了企業的使用成本。
這一架構不僅是對舊體系的顛覆,更是對雲計算未來趨勢的精准押注。在雲計算逐漸成爲主流的時代,這種設計完美契合了企業對靈活性和成本控制的需求,也爲Snowflake开啓了雲原生數據倉庫的全新時代。
正如Benoit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的那樣:
"我們並不是爲了優化傳統數據倉庫而來,我們是爲了替代它而來。"
這種直擊行業命門的技術邏輯,讓Snowflake一誕生就注定不凡。
Snowflake的設計理念不僅讓它從一开始就與甲骨文、Teradata等傳統巨頭劃清了界限,還直接定義了什么叫做“雲原生”。
Snowflake的成功並非偶然,除了技術上的顛覆性突破,Benoit和Thierry的創業故事也充滿了堅持與挑战。作爲兩位長期在甲骨文打磨技術的工程師,他們並沒有任何商業背景。但正是這種技術人的執着,讓他們在創業初期頂住了無數壓力。
在最初的幾年裏,Snowflake幾乎是在孤軍奮战。當時,市場上很少有人相信“存儲與計算分離”的架構可以取代傳統模式。但兩位創始人用技術的迭代和市場的驗證,逐漸贏得了客戶的認可。尤其是在2014年,Snowflake完成了第一次大規模客戶部署後,它的性能表現徹底震驚了行業。
今天的Snowflake,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技術公司,而是大數據行業的未來縮影。它證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只有打破天花板,才能真正重新定義天空的高度。
這一場叛逆的革命,也爲Snowflake打开了通向行業巔峰的大門。而這,才僅僅是個开始。
2. 2015-2019:從“技術孤島”到全行業的通用語言
2015年,Snowflake完成了技術落地,推出了其商用產品,並選擇AWS作爲首發合作平台。然而,這家公司很快意識到,依附於單一雲平台並不符合長遠战略。在AWS、Google Cloud和Azure三大巨頭的夾縫中生存,Snowflake必須找到一個制勝之道。
於是,它迅速推進“跨雲兼容战略”,成爲少數支持多雲架構的企業級服務之一。對客戶而言,Snowflake的產品成了一個可以自由穿梭於各大雲平台的通用解決方案,這一“平台中立”屬性成爲它區別於雲巨頭的關鍵競爭力。
與此同時,Snowflake沒有被技術優勢衝昏頭腦,而是精准鎖定高價值客戶,通過深耕Netflix、Adobe、Capital One等標杆企業,奠定了自己的行業地位。這些企業需要處理海量數據,但傳統數據倉庫的瓶頸讓他們苦不堪言,Snowflake的高性能和靈活性正中下懷。
這一時期,Snowflake的重心不是盲目擴張,而是以“技術+客戶成功”爲核心,將產品打造爲行業的必選項。通過這些標杆客戶的背書,Snowflake逐漸從一家技術公司轉變爲行業規則的制定者。
資本市場也敏銳地捕捉到了Snowflake的潛力。2018年,公司完成了4.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突破40億美元。這筆巨額融資不僅爲技術迭代提供了動力,也進一步鞏固了其行業地位。
3. 2020年:IPO引爆SaaS市場的“核彈級”事件
2020年,Snowflake迎來了劃時代的IPO。這家公司選擇在疫情動蕩時期上市,卻以330億美元的估值打破了所有人的預期。在上市當天,市值飆升至700億美元,成爲史上規模最大的SaaS IPO。這不僅是資本市場的狂歡,更是一場行業信仰的確認: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未來,正在朝着Snowflake的愿景加速靠攏。
然而,IPO的成功也讓Snowflake站在了聚光燈下。它的成長故事被全行業放大審視: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在快速擴張與盈利之間,Snowflake能否找到平衡?它的按需付費模式如何在客戶數據量爆炸的情況下維持增長,而不陷入虧損的泥潭?資本的熱情,既是助推器,也是巨大的壓力源。
4. 2021至今:從數據倉庫到數據生態的野心擴張
IPO之後,Snowflake不再滿足於做“存儲工具”,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數據生態的全面布局。它推出了“數據市場”和“數據共享”功能,試圖將自身打造爲企業間數據流通的核心樞紐。這一策略,讓Snowflake的價值鏈從單一的數據存儲,擴展到了數據交易和數據增值的全鏈條。
與此同時,Snowflake也开始在全球化市場上攻城略地。尤其是在歐洲和亞洲市場,它憑借技術優勢迅速獲得了一批優質客戶。
然而,全球化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各國日益嚴格的數據隱私和合規政策,給Snowflake的跨國業務帶來了不小的挑战。例如,歐洲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對數據的存儲和使用有着極高的要求,而Snowflake的跨雲架構是否能夠完全符合這些規範,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更大的威脅來自競爭者,Databricks通過Lakehouse架構將數據倉庫和數據湖的功能融爲一體,以高性價比和靈活性迅速蠶食市場份額。而Snowflake的老對手AWS Redshift、Google BigQuery等產品,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意圖擠壓Snowflake的生存空間。
盡管如此,Snowflake依然保持着驚人的競爭力。在高價值客戶的深度綁定、技術迭代的持續投入,以及對生態系統的全面擴展中,Snowflake試圖將自己打造成不可替代的行業核心。
Snowflake的崛起,是技術變革、商業模式創新和精准市場定位共同作用的結果。從一個技術實驗室的試驗品,到雲數據倉庫的代名詞,它的成長故事充滿了挑战與傳奇。然而,在競爭愈發白熱化、客戶需求快速變化的時代,Snowflake能否延續其輝煌,保持技術和商業上的領先地位?它的未來,依然充滿未知的變量。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深刻改變了大數據行業的遊戲規則,成爲了數據處理新時代的象徵。
Snowflake 2.0的關鍵是什么?
雲开啓了Snowflake第一階段的輝煌,讓其成爲雲數倉的王者。然後呢?時代在不斷演進,上一個战場的贏家,不一定能贏得下一個战爭。而下一個战場的名字,叫做AI。
2015年,AI技術的浪潮剛剛興起,大數據平台紛紛嘗試將機器學習嵌入產品,Snowflake卻顯得有些“遲鈍”。當時,Snowflake的核心目標依然是打磨其雲數據倉庫的核心功能,AI的應用尚處於配角位置。
但幾年後,當行業逐漸意識到數據與AI的結合將決定未來企業的競爭力時,Snowflake果斷改變路线,开啓了從“數據倉庫”到“智能工廠”的战略轉型。
這家公司的AI轉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場在技術、市場與競爭之間的復雜博弈。今天,Snowflake已經站在了生成式AI的風口,但這背後,是一個不斷調整、快速迭代的進化故事。
2023年,生成式AI橫空出世,ChatGPT的出現讓全球數據與AI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企業不再滿足於靜態的數據存儲與查詢,他們需要從數據中獲得實時的預測、決策,甚至是洞察。Snowflake敏銳地察覺到,傳統數據平台的邊界已經模糊,AI必須成爲數據平台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於是,Snowflake與OpenAI展开合作,將生成式AI能力直接嵌入平台。這一決定,是對市場需求的精准回應,也是Snowflake自我變革的關鍵一步。通過與OpenAI的深度整合,Snowflake不再只是一個存儲與分析數據的工具,而成爲幫助企業從“數據到洞察”的智能引擎。
一個顯著的案例是Snowflake在零售領域的應用:某全球電商平台利用Snowflake的生成式AI能力,在黑五大促前實時預測各地區的庫存需求。系統通過歷史銷售數據、天氣預測和社交媒體趨勢,生成了動態的庫存分配方案。這種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精度,直接提升了銷量,同時將庫存浪費降低了30%。
Snowflake在生成式AI領域的突破,不僅體現在內部功能的升級,更體現在生態战略的擴展。其數據市場成爲AI生態的天然土壤。通過數據市場,企業可以共享並交易AI模型,而不僅僅是數據。
比如,在醫療領域,某制藥公司將其經過訓練的藥物研發AI模型上傳至數據市場,其他企業可以直接調用這一模型,用於自己的研發流程。這種創新不僅節省了开發成本,還極大地加速了行業合作的效率。Snowflake的數據市場,正在推動“數據與AI共享”的新產業範式。
這種生態模式的關鍵在於:Snowflake不僅是工具提供者,更是行業智能化的賦能者。它的價值,正在從“賣工具”轉向“建平台”。
然而,Snowflake在AI領域的成就,並非沒有挑战者。它在生成式AI領域的每一步,都伴隨着激烈的競爭。Databricks、Google Cloud和AWS,正是它的最強對手。
● Databricks——AI領域的“开源軍火庫”
Databricks通過开源工具(如MLflow)和大模型訓練的靈活性,迅速吸引了大量企業客戶。與Snowflake不同,Databricks的开放生態允許企業以最低成本、自定義訓練AI模型,這讓它在技術开發者群體中備受歡迎。
更重要的是,Databricks在AI模型的性能與優化上走得更遠。比如,它的Lakehouse AI已經成爲大規模模型訓練的標准化平台。
與之相比,Snowflake雖然在生成式AI上更注重即用性和生態協同,但面對那些需要大規模個性化模型的企業,顯得稍顯“笨重”。在高端AI研發市場,Databricks的吸引力無疑更勝一籌。
● Google Cloud——生成式AI的战力天花板
作爲AI領域的技術霸主,Google Cloud的AI能力幾乎覆蓋了所有場景。憑借谷歌大腦和DeepMind團隊,Google Cloud在NLP、計算機視覺和生成式AI領域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在與生成式AI結合的實時分析中,Google Cloud的Vertex AI成爲許多企業的首選。
相比之下,Snowflake的生成式AI能力依賴於與第三方合作(如OpenAI)。這種依賴可能會在短期內幫助Snowflake快速構建AI功能,但長期來看,其技術壁壘與Google Cloud存在一定差距。
Snowflake的多雲兼容性曾是其核心競爭力,但隨着AWS和Azure推出自有AI功能(如Amazon Bedrock和Azure OpenAI Service),Snowflake與這些雲巨頭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一方面,它需要依賴AWS和Azure的基礎設施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這些合作夥伴又在不斷蠶食它的市場份額。Snowflake如何在與巨頭的合作與競爭中保持中立,是一個長期的挑战。
Snowflake的生成式AI战略,已經成爲其未來增長的重要支柱。在這一領域,它既有數據生態和多雲靈活性的獨特優勢,也面臨來自Databricks、Google Cloud等強勁對手的圍剿。
Snowflake的挑战在於:如何在深度與廣度之間找到平衡——既能滿足高價值行業的復雜需求,又能觸及中小企業的龐大市場。同時,隨着生成式AI技術的不斷迭代,Snowflake能否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突破自身的瓶頸,將決定它在這場AI战爭中的最終地位。
中國大數據公司能學到什么?
Snowflake,這家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完成雲數據行業顛覆的公司,其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技術、商業模式和生態战略的多維勝利。對中國大數據公司而言,Snowflake不僅是標杆,也是對行業未來的一次精准“預言”。
它的崛起路徑充滿了策略的巧妙與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而它面臨的挑战同樣暴露出行業發展的本質規律。結合中國市場特性,Snowflake的經驗爲中國大數據公司提供了四個核心啓示。
1、雲原生架構是大勢所趨,但差異化能力是致勝關鍵。
Snowflake的崛起,以“存儲與計算分離”的雲原生架構爲技術支點,徹底打破了傳統數據倉庫的性能瓶頸。然而,中國大數據公司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模仿,更是找到技術差異化的突破口。Snowflake選擇了從雲原生切入,而非沿襲傳統模式,這是其成功的底層邏輯。它讓企業客戶告別了資源浪費和擴展僵化的痛點,真正實現了“用多少付多少”的靈活性。
但僅僅追隨雲原生的腳步並不足夠,中國市場有其獨特性,例如數據合規和安全性要求高、企業客戶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等,這爲中國公司提供了構建差異化能力的獨特機會。例如,在金融、醫療、能源等行業中,針對垂直領域的數據敏感性和復雜需求,中國企業可以开發專門的“行業雲數據平台”,不僅滿足行業需求,還能將技術壁壘轉化爲市場護城河。
與此同時,Snowflake的成功也揭示了“工具化困境”的危機。很多中國大數據公司依然沉迷於單點功能的研發,而忽視了客戶需要的並非單一技術,而是貫穿從數據存儲到分析、預測、決策的完整價值鏈。
未來的競爭,不是比拼誰的功能強,而是比拼誰的解決方案更完整,誰能爲客戶帶來“端到端”的高價值。
2、生態化是未來,但要警惕“數據孤島”。
Snowflake的轉型軌跡清晰表明,大數據行業正從單一功能工具向平台化、生態化方向進化。其數據市場功能無疑是行業顛覆性創新,它不僅讓企業能夠在平台上共享數據,還首次賦予數據資產化的實際意義。然而,中國企業在模仿這種生態化路徑時,必須同時警惕“數據孤島”的風險。
中國企業在構建數據生態時,應着重解決以下問題:
● 數據共享的信任與隱私問題:在中國市場,企業之間普遍存在數據不信任感,這使得Snowflake式的數據交易邏輯難以直接復制。中國企業應更多依托政策和產業聯盟的力量,推動跨企業的數據合作。
● 從封閉系統到开放平台:大多數中國大數據公司依然停留在“自家產品閉環”的設計邏輯中,而Snowflake證明,开放的平台才是未來。這不僅意味着企業需要开發支持多雲兼容的技術,還需要構建“第三方开發者友好”的生態。
此外,Snowflake的按需計費模式也爲中國企業提供了重要參考。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往往缺乏靈活性和透明性,這在預算緊張的中小企業市場中尤其不利。
未來,中國企業可以探索更豐富的定價策略,如按數據使用量、事件量或功能模塊收費,降低客戶進入門檻的同時,擴大市場規模。
3、輕量化與場景化,是中國企業的AI破局之道。
Snowflake近年來在AI領域的探索,標志着大數據公司從“分析工具”向“智能決策引擎”的全面躍遷。從生成式AI工具到嵌入式AI預測功能,Snowflake不僅提升了平台智能化程度,更通過AI深度賦能,推動數據價值向決策鏈條的最前端延伸。
然而,其AI布局也暴露了一個致命難題:技術強大,但推廣難度高。對於許多客戶而言,Snowflake的AI功能過於昂貴,且實施復雜,這給了競爭者(如Databricks)以可乘之機。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恰恰是一個反向啓示:AI技術的推廣,核心不在技術本身,而在如何讓客戶“用得起”“用得好”。
中國企業在AI工具开發上,必須注重輕量化與場景化。例如,降低AI工具的技術門檻,通過預置模型、自動化流程等方式,讓中小企業也能輕松部署和使用AI功能。此外,還需要聚焦行業場景化需求。例如,在供應鏈優化、智能運維、金融風險控制等領域,中國企業可以將AI功能深度嵌入到具體業務流程中,讓技術直接爲客戶創造價值,而不是僅停留在“技術展示”的層面。
4、全球化,是中國大數據企業不得不走的路。
Snowflake的全球化战略強調跨雲兼容性,這種技術靈活性爲其贏得了廣泛的國際客戶。然而,面對不同市場的復雜性,這種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Snowflake在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布局較弱,爲中國企業提供了獨特的切入機會。
對於中國大數據公司而言,全球化必須圍繞兩點展开:
● 深度本地化:相比歐美市場,中國企業在新興市場的最大優勢在於對本地化需求的適應性。例如,針對東南亞市場可以开發支持多語言、多幣種的輕量化產品,並針對新興市場的行業痛點(如物流、金融普惠等)設計專屬解決方案。
● 生態化合作:Snowflake證明,單打獨鬥的企業很難在全球市場中勝出。中國企業應通過與國內雲服務商(如阿裏雲、華爲雲)、AI公司(如百度、月之暗面、智譜、百川智能等)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行業級生態。這種“生態聯盟”將有助於企業快速獲取技術和市場資源,實現規模化擴張。
Snowflake的成功,是大數據行業技術、商業模式與生態布局三重進化的縮影。它不僅顛覆了傳統數據倉庫的定義,還用其數據市場功能、生成式AI能力與全球化布局重新定義了行業的競爭規則。對中國大數據公司而言,Snowflake的故事是一種標杆式的存在。
Snowflake的背後是全球大數據行業的進化,而這場進化才剛剛开始。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最大的機會不在復制,而在重新定義自己的路徑。
文:一蓑煙雨 / 數據猿
責編:凝視深空 / 數據猿
標題:兩個甲骨文的“叛徒”,砸爛了數倉的舊世界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