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不會是AR廠商良藥?
作者|周立青
編輯|楊舟
11月,國內“AR四小龍”之一的Rokid舉辦了新品發布會,在發布會的同步直播間,出現了一條不合時宜的“什么時候發去年的工資”的評論。
“公司確實沒有給我們發2023年的十三薪和年終,十三薪是公司在2023年籤署的合同中明確規定的,雖然公司承諾會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發放,但目前還沒有消息。”Rokid一員工告訴「市象」。該員工還表示,在2024年的合同中,十三薪的發放被改爲根據公司經營狀況決定。
Rokid作爲當下國內AR行業中備受矚目的獨角獸企業,自成立以來便一直備受資本市場的熱捧。企查查顯示,截至目前,Rokid共計完成13輪融資,吸金能力驚人。融資最爲密集的2022年,Rokid更是在4天內連續斬獲兩輪融資,總金額高達3.84億元。
在今年4月的新品發布會上,創始人兼CEO祝銘明Misa透露,過去三年間,Rokid營收持續增長超100%,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實現了150%的同比增幅,同時預計今年全年將繼續同比增長100%,四年營收將增長超20倍。
不過,截至目前,Rokid尚未對外公布其盈利情況。AR作爲投資圈的“小熱點”,一直吸引資金進入。衆多科技巨頭也在積極布局這一領域。然而,由於此前有部分AR企業陷入欠薪、裁員、虧損風波,該行業的盈利能力不免讓內外都表示擔憂。
當下,單純依賴AR技術路线顯然難以支撐企業的盈利需求。Rokid以及其他AR廠商似乎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現狀,紛紛开始發力AI眼鏡,以此作爲切入市場的突破口,探索“AR+AI”的融合策略,試圖爲企業开闢出一條可行的商業化路徑。
01 AI升溫
Rokid的B端產品线涵蓋了消費級AR智能眼鏡和專業級AR空間計算套裝等多個領域。11月,Rokid在新品發布會上推出的Rokid Glasses,與以往專注於AR技術不同,Rokid Glasses在宣傳中強調了“AR+AI”的融合概念。
相較於Rokid之前推出的分體式產品,Rokid Glasses在設計上採用了一體化結構,外觀與傳統眼鏡別無二致。這款智能眼鏡採用了單綠色Micro-LED+衍射光波導方案,不再側重於傳統的觀影和遊戲等沉浸式娛樂體驗,而是轉向了多模態AI交互,新增了AI搜索問答、物體識別、文字翻譯和數學題解析等更加貼近大衆日常需求的功能,極大地提升了AR眼鏡的實用性和便捷性。
Rokid的战略重心似乎發生了調整。在發布會上,Misa也表示:“AI和AR是一件事。”在AR領域,Rokid並非唯一一家採取AR+AI战略的企業,還有其他廠商同樣在發力。
雷鳥創新推出的雷鳥X2,就支持多模態大模型智能助手RayNeo AI,能夠實現自然對話搜索和控制、視覺搜索、AI翻譯以及頭腦風暴等多項AI功能。此外,影目科技推出的INMO Go也整合了AI大模型,提供了實時語音翻譯、AI百科和外語陪練等功能。
除了AR廠商依托原有的AR技術積累,積極融合AI技術向AR+AI方向轉型外,眼鏡作爲AI技術商業應用的重要載體也已經成爲行業共識。
在國際層面,高通CEO安蒙在接受外媒專訪時提到,高通正與三星、谷歌聯合研發一款可與手機連接的混合現實智能眼鏡,理想的形態是“外觀與普通眼鏡或太陽鏡沒有任何區別。”安蒙還強調,“生成式AI將會彌補推廣混合現實技術缺失的部分”。蘋果CEO蒂姆·庫克此前也曾表示,公司正在向智能眼鏡領域邁進。
在國內市場,百度近日發布了全球首款內置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預計將於2025年上半年上市。小米緊隨其後,已與歌爾達成合作,將推出新一代AI眼鏡,並預計在2025年第二季度發布,小米創始人雷軍對這款AI眼鏡的出貨量預期在三十萬台以上。此外,華爲、OPPO等手機廠商也在積極評估AI眼鏡項目。
AR廠商战略方向的調整以及科技巨頭們競相湧入AI眼鏡領域,或許是看到了Ray-Ban Meta上线後的火爆。安蒙也提到,Ray-Ban Meta的成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2023年9月,Meta攜手Ray-Ban推出了第二代智能眼鏡Ray-Ban Meta,產品一經上线就遠超市場預期。IDC數據顯示,該產品發布當年的第四季度及2024年第一季度,Ray-Ban Meta的出貨量分別達到了36萬台和10萬台。而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這款智能眼鏡的累計出貨量已經突破了100萬台大關。
顯然,Ray-Ban Meta超預期的銷量意味着當前以AI爲主要方向做智能眼鏡的產品邏輯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這也爲國內AR廠商提供了做智能眼鏡的方向——與其死磕不成熟的技術,並將各種技術堆砌於外觀略顯突兀的設備中,不如回歸眼鏡本身,逐步迭代升級其功能。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也指出:“當前市場上大量AR公司在用戶使用9%的場景裏投入了90%的研發精力,這實際上遠離了用戶需求。”
當AR廠商不再過度追求AR,而是從眼鏡的基本屬性出發,先發展智能眼鏡,再疊加AI功能、AR顯示,產品可能會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更貼近用戶需求的未來。
02 AR遇冷
根據IDC的數據,2023年全球AR眼鏡的銷量僅爲48萬台。盡管AR領域在資本市場打得火熱,其商業化進程卻顯得舉步維艱,AR廠商面臨嚴峻挑战。
2022年8月,智能眼鏡廠商影創科技被曝出拖欠員工薪資的問題。影創科技CEO孫立也坦言,受疫情影響,公司確實暫停了部分員工某些月份的績效工資發放。
Meta的元宇宙相關部門——負責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業務的Reality Labs(現實實驗室),自2020年以來累計虧損已超過500億美元。
Vision Pro也遭遇了減產的困境。據The Information報道,多位直接參與設備組件制造的人士透露,自今年初夏以來,蘋果公司已大幅縮減Vision Pro的產量,並有可能在年底前完全停止生產該設備的現有版本。Vision Pro的現狀也給整個AR行業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AR廠商難以實現盈利的原因主要歸結於兩方面:
一方面,AR眼鏡目前尚未能有效吸引普通消費者。盡管AR技術潛力巨大,但當前的AR眼鏡在功能實用性、使用便捷性以及價格親民性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難以有效激發消費者的購买熱情。
以Meta在Connect大會上展示了其首款AR眼鏡Meta Orion爲例。這款被扎克伯格稱爲“世界上最好的AR眼鏡”的產品,盡管集成了當前幾乎所有可用的先進技術,但其略顯怪異的外表、高達一萬美元的高昂成本和僅有2個小時左右的續航能力,都清晰地表明,真正的消費級AR眼鏡還有一段路要走。目前,Meta Orion僅生產了1000副供內部研究使用,其商業化落地尚需時日。
另一方面,盡管AR廠商基於觀影、遊戲、辦公等場景已經推出了不少AR產品,但“小衆”仍然是AR行業難以回避的痛點。
根據IDC的數據,2023年全球智能眼鏡銷量爲101萬台,而AR眼鏡的銷量僅爲48萬台。與智能手機和PC的廣泛普及相比,這一數字顯得微不足道。AR廠商們正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AR眼鏡在市場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仍然有限,亟需加強市場教育和推廣力度。
在此背景下,AI眼鏡作爲AR眼鏡最終形態前的過渡產品,顯得尤爲重要。它能夠在當前技術受限、生態尚不成熟的條件下,承擔起教育用戶、拓寬市場的重任。
AI眼鏡與AR眼鏡有所區別,AR眼鏡通過將虛擬信息疊加在現實世界,爲用戶提供增強現實的體驗,而AI眼鏡則是在普通眼鏡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智能交互功能,並不刻意追求高度融合虛擬與現實的視覺效果,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實用性和便捷性上。
AI眼鏡通過提供實時翻譯、語音助手、信息推送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務,能夠逐步建立起用戶對智能穿戴設備的依賴與信任。這種依賴與信任一旦確立,將爲用戶未來接納更高端、更復雜的AR眼鏡產品奠定堅實的認知基礎。
Meta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也認爲,智能眼鏡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並預測未來售價在300美元左右的AI眼鏡將成爲“爆款”。
03 AR+AI能否破局?
Ray-Ban Meta的成功給AI眼鏡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那AR+AI眼鏡能復刻Ray-Ban Meta超預期的出貨量嗎?
外部在對Rokid新品的介紹或分析中,多聚焦於產品的硬件和功能。然而,作爲一款首先是眼鏡的智能設備,配鏡這一核心問題卻被忽視。
Rokid Glasses推出了帶顯示和不帶顯示的兩個版本。其中,帶顯示版本的眼鏡使用了光波導鏡片,這意味着需要視力矯正的用戶必須額外添加一個夾片。Rokid Glasses本身的重量已經達到了49克,加上夾片後重量會進一步增加。相比之下,一副普通的板材框眼鏡的重量大約在20克左右,而更輕便的TR-90框眼鏡和鈦框眼鏡的重量則在12-14克之間。
有Ray-Ban Meta用戶就表示,自己有500度的近視和200度的散光,在爲眼鏡配鏡後,整體重量在70g左右,導致每隔幾分鐘就需要扶一下眼鏡。
對於需要視力矯正的用戶而言,Rokid Glasses在滿電狀態下能支持4小時的日常使用,其重量在電量耗盡後無疑會成爲一大負擔,這可能直接削弱消費者的購买意愿。盡管Rokid Glasses支持快充,能在十分鐘內充電至90%,但在全天候的使用場景中,屈光不正的用戶顯然無法隨時摘下眼鏡充電。
而對於不需要視力矯正的用戶來說,49g的重量似乎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Misa甚至表示最終成品會採用發布會上暴龍的設計模具,重量還會減輕約8克,總重量控制在41克左右。但是,如何讓本就不需要佩戴眼鏡的人購买這款智能眼鏡,又是一個問題。
Misa也表示:“其實我們不需要強迫不近視的人戴眼鏡。我認爲,只要能讓近視的人愿意更換現有眼鏡,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成就。”
不僅是Rokid,魅族於9月份發布的StarV Air2同樣需要借助外置夾片來滿足視力矯正需求,並且續航也比較“拉胯”。
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Rokid和魅族的產品已經代表了行業在當前技術條件下的最佳形態,基礎的重量和電池續航問題仍然是當前產品的普遍挑战。
對於需要視力矯正的人來說,重量問題可能會降低他們的購买意愿,而不需要佩戴眼鏡的人可能本身購买這類產品的意愿就不強,或者購买後可能因缺乏實際使用場景而放在角落喫灰,這可能是目前輕便型AR+AI眼鏡所面臨的現實。
相比之下,Rokid Glasses的無顯示版本,即“AI純享版”,用戶可以直接根據自己的需求配鏡,不會再有其他重量的附加。在功能體驗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價格更低、質量更輕的版本更有可能成爲新產品的銷售主力。
AI+AR究竟是契合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必要創新,還是僅僅是一種技術驅動下強行創造的“需求熱點”?
從這個角度看,真正實現盈利或許還需依靠更爲“純粹”的AI智能眼鏡。有顯示版本的Rokid Glasses在此時推出,可能更多地是爲了強調Rokid在AR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和持續創新的決心。
值得注意的是,Misa在發布會上表示,新產品預計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關於產品的完成度,在科技博主電丸科技的視頻當中,Misa表示Rokid的風格通常是完成85%以上才會對外發布,而在36氪的採訪中,這一數字卻變成了“大概可以理解爲硬件完成了60%,軟件完成了50%”。
李宏偉表示:“其實大家都很清楚,當前的AR眼鏡尚未成熟到可以完全取代手機的地步,離真正成爲主流智能終端還有一段路要走。”
Misa在今年4月中旬,Rokid發布AR Lite空間計算套裝發布時也坦言:“距離AR廠商真正的‘iPhone時刻’還有三年。”
題圖來源:Rokid官網
原文標題 : AR商業化的“AI轉身”
標題:AR商業化的“AI轉身”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