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名校創業新星、熱門賽道崛起、大廠資本博弈……Kimi與楊植麟的處境,仿佛看到了多年前ofo與戴威的縮影。”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櫻木 編輯丨蕨影
身陷仲裁風波的Kimi創始人楊植麟,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挽回着公衆形象。
11月16日,楊植麟對外發布了一款數學模型k0-math,並聲稱對標OpenAI o1系列,主打深入思考。在發布會中楊植麟化身技術講解者,從各個方面展現k0-math的能力。連續兩個月,Kimi仿佛被摁下了加速鍵,不斷提升着性能和產品力。
楊植麟意圖釋放的信息簡單直接:Kimi在技術上仍舊處於領先,而其背後想要暗示的是獲得資本的持續信任。單從資本的角度來看,Kimi的牌桌上已經有了多個大廠的身影。
進入2024年,楊植麟似乎一直在坐過山車,3月Kimi憑借着長文本能力快速出圈,訪問量月環比增長率達321.58%,甚至一度火到宕機。在巔峰沒有待太久。隨即4月傳出楊植麟套現4000萬美金,隨後公司雖極力闢謠,但似乎Kimi與資本的糾纏开始展露端倪。5月,阿裏披露財報顯示,向月之暗面投資約8億美元,購入36%的股權。8月,另一大廠騰訊入局,幫助Kimi完成b輪融資。
光環之下,楊植麟並不缺乏子彈,但光鮮背後的紛爭自此开始加速。
10月,Kimi因20天燒錢1個億登上熱搜,輿論指向Kimi並沒有追求技術突破,一心只想做用戶增長而被詬病。隨後,大廠加持下的估值飆升,引發出了創始人團隊的仲裁風波,又一次讓Kimi和楊植麟成了輿論漩渦的中心。
當然麻煩還不止這些,在業務層面上,在最新的報道中,楊植麟砍掉多元發展,從多產品回歸Kimi,也成了他親口承認的近年來最大的教訓。“砍業務本質上也是在控制人數。這幾個大模型創業公司裏,我們始終保持人數最少,始終保持卡和人的比例最高,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楊植麟已經足夠謹慎小心,但在高速的行業發展,以及錯綜復雜的資本局面下,似乎看起來仍然力不從心。行業路线搖擺、股權紛爭、管理路线、資本博弈,似乎都在成爲影響公司發展的變量。
言必稱AGI的創始人們,也在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之中,不斷掙扎。多年前的共享單車大敗局,已經告訴了創業者,大廠與資本在技術變革進入到平緩期,开始講究效率之時,對於初創企業的影響與爭奪,將重新變得激烈。
在競爭更爲激烈的海外,一大批AI初創企業,正在面臨資金鏈斷裂,以及被收編的命運。而對於國內的玩家來說,是一個警示。Kimi無疑在走鋼絲,至於能否成功上岸,當下似乎還在迷霧之中。
01
淘汰賽加速,Kimi打不擅長的仗
進入2024年,AI賽道已經开始走向了明顯的分歧,在英偉達不斷刷新新高,以及大廠盈利开始兌現之時,一大批曾經AI創業的明星企業,正在面臨危機。
大名鼎鼎的stability AI靠文生圖模型風靡一時,累計融資3.2億美元,一度陷入核心研發跑路、資金困難、四處賣身的窘境,直到前Facebook總裁注資輸血才得以緩解;在2017年的D輪中估值達到18億美元的Afiniti,近日申請破產保護;已經E輪估值達10億美金的垂直AI醫療獨角獸Forward health,近期突然宣布停止運營。
曾經的明星創業公司,在初期的光鮮之後,紛紛陷入到了商業化困境之中。技術突破帶來的吸引力,正在被市場不斷的考驗着。更爲殘酷的是,從終局的角度而言,即便明星公司被收購,溢價也相當有限。
“Inflection曾是一個獨角獸企業,微軟投了差不多15億美金。最近,他們整個團隊基本都被微軟挖走了。3萬億美金市值的微軟,去收購一家企業,只給了投資人一個本金加利息的退出回報。”知名投資人朱嘯虎在近日說道。
激烈的淘汰賽,讓商業化能力成了當下AI公司的主要敘事。回到Kimi本身,商業化壓力似乎從未停止,
在今年,Kimi先後進行了多重商業化嘗試,5月,Kimi推出打賞功能,用戶可支付5.20元至399元不等的金額購买禮物,從而獲取不同的高峰期優先使用時長。7月8日,Kimi上线了瀏覽器插件,試圖通過豐富應用場景,進而探索潛在的商業化機會。8月,Kimi發布了企業級API,主要面向具有一定規模化業務的企業,爲對穩定性要求更高的大企業客戶提供API服務,根據媒體報道顯示,這是 Kimi從專注ToC應用,變爲同時兼顧 ToB 業務的一個關鍵信號。
但從結果來看,這些嘗試短期難以支撐企業的發展。而造血能力不足的Kimi隨即改變策略,开始尋求增長。於是,就有了花大筆預算砸廣告來拉新、留存,從近日的表態來看,楊植麟聲稱Kimi月活達到3600萬+。這一組數字似乎還是讓市場看出,AI賽道特別是Kimi對當下互聯網生態的顛覆性。
商業化與增長的不及預期,仿佛向下的螺旋,持續困擾着Kimi。而仲裁風波的出現,似乎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資本市場對於這家公司的焦慮。有行業人士猜測,大廠的先後入局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出了創始人試圖制衡股東的策略,這也就意味着,Kimi近一年以來的發展,似乎難以達到預期。
02
如何跳出ofo式棄子命運?
同樣是頂尖名校的創業新星,同樣是熱門賽道的快速崛起,同樣是大廠資本的權力博弈,今天Kimi與楊植麟的困境,似乎可以從多年前ofo與戴威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而這樣的困境,只需要一根引线,就能被點燃。
從技術路线來看,當今的AI雖然在高速發展過程之中,但單從國內大模型企業來看,差距正在被拉齊。
以Kimi最引以爲傲的長文本能力來說,3月,阿裏就宣布通義千問开放 1000 萬字長文本能力,用戶可通過通義千問網站和APP快速讀研報、分析財報、讀科研論文、研判案情、讀醫療報告、解讀法律條文等。同樣在3月,360 宣布360智腦正式內測500萬字長文本處理功能,並即將入駐360AI瀏覽器4月,百度文心一言开放200 萬- 500萬的長文本能力。
而無論是Kimi探索版,或者是k0-math現在都處於測試狀態,很難大規模應用。技術沒有關鍵性突破,等待Kimi的必然是更爲激烈的效率之爭。
商業化訴求在今後,很可能成爲Kimi尋求突破的主要方向,但楊植麟是否擅長關於商業化效率管理,從當前的報道來看,好消息是楊植麟已然意識到這個方向上的重要性,在採訪中曾提到,“砍業務本質上也是在控制人數。這幾個大模型創業公司裏,我們始終保持人數最少,始終保持卡和人的比例最高,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而除了技術沒有突出特點之外,Kimi與當年ofo類似的是,大廠作爲資方,自身也有相關的業務,無論是阿裏的通義還是騰訊的混元,從某種程度而言都是與Kimi競爭的關系。大廠基於FOMO(害怕錯過)選擇多條线下注,飽和進攻,但如果賽道進入到完全效率競爭時,作爲大股東,很容易向合並投下贊成票。
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復雜的股權,以及多個大廠介入,很容易讓Kimi整體的發展陷入到變形之中,從2024年來看,這種變形已經初見端倪。
在3月初的採訪之中,楊植麟曾經談到自身對於組織形態、以及AGI路线有着自己的理解,其中談到了如兼顧tob和toc、國際化、類GPT-4等方向,但到了11月時的公开對外發聲時,談到現在核心任務對於Kimi來說,就是提升留存率。當然,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作爲技術跟隨者來說,Kimi更多地展現出,是高效的模仿能力,但不難看出,當下的目標,已然與幾個月前大相徑庭。
技術路线的逐漸拉平、資本方的博弈,以及目標與方向的挑战,都讓Kimi看起來疲憊且掙扎。
金沙江創投創始合夥人朱嘯虎,在近日的表態中提到“美國一线大模型公司中,前面四家確實融了很多錢,而且每一家都抱了大腿。而美國二线大模型公司,今年或許還有收購團隊價值,明年可能就毫無價值了。”而在我國,情況似乎更加復雜,Kimi雖說眼前抱上了兩條大腿,但沒有良性商業模式的持續輸血,而大腿之上還有自身的子公司,競爭似乎沒有變得容易,反而更加困難。
是否會成爲ofo式的大廠棄子,現在而言,還爲時尚早,但有一些問題,楊植麟卻需要明確的答案。
03
楊植麟必須回答的難題
在技術上來看,楊植麟是當之無愧的天才,不僅是頂尖名校出身,並且在谷歌工作,同時,曾與圖靈獎獲得者合發論文,這對於一個90後而言,顯然已經非常出衆。
但在商業方面,楊植麟到目前爲止,似乎並未展現出其作爲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的在商業上的決斷,而這一點似乎正在成爲阻礙Kimi繼續高速發展的關鍵。
從數據來看,Kimi在初期的爆發之後,不斷在被豆包等競品圍剿。
公开數據顯示,5月上线以來,豆包連續數月一直佔據App Store免費榜的前列位置,6月更是長達一個月霸佔榜首。即便到10月,豆包也仍排在第四。豆包可以說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海量用戶。
不僅是豆包,同爲大模型初創公司的 MiniMax也在迎來爆發。從9月以來,旗下AI智能助手——海螺AI的數據出現爆發式增長,月訪問量翻了超過8倍,月活用戶接近500萬。
在有限的條件上,打出爆款是楊植麟不擅長做的事情,但豆包們無形中,放大了Kimi的這一缺點。
Kimi打出的牌更多的還是偏向於技術,從國慶假期不休息趕工出的Kimi探索版與新推出的k0-math來看,確實做到了與主流大模型之間的差異化。Kimi探索版的用戶體驗,從多個平台的反饋來看,積極觀點較多,而其搜索量據業內人士分析,也達到了普通版的10倍。但每天僅有5次的使用頻次,以及並不便捷的使用方法,似乎都指向了,公司仍然沒有做好大規模推向市場的准備。
而k0-math,對於Kimi而言則更像是展現其快速模仿能力的“秀肌肉”產品。所以,總結來看,兩者似乎都很難與有大廠賦能的豆包來抗衡。
楊植麟該如何打好一場大模型的產品战,已經成了他無法逃避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對於內部來看,無論是資本的仲裁風波,還是大廠的權力博弈,都正在逐漸成了Kimi需要協調的問題。
在當下的市場背景來看,國產AI賽道,仍處於紅利期,融資的順暢程度,仍具有持續性。但盡管如此,技術與商業的平衡,仍然是一道難解的謎題,今年已經融資兩輪,估值達到33億美金的Kimi,從營收來看,依然難以自我造血。在未來需要更多資金支持的Kimi,該如何回答以上難題呢?技術的可能性,可以通過後發優勢彌補,那么商業化的能力,該如何證明呢?
對於走鋼絲的Kimi來說,似乎依舊不明朗。
原文標題 : Kimi陷入ofo式處境,楊植麟會是下一個戴威嗎?
標題:Kimi陷入ofo式處境,楊植麟會是下一個戴威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