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今年港股最大IPO,美的集團上市進程一直備受市場關注。
9月5日,據資本市場消息,美的集團准備最快下周开始接受投資者認購其香港發售股份。知情人士稱,美的正在考慮將香港發售價格定在比A股價格最多折讓20%的水平。
考慮到港股長期被低估,這個折讓水平似乎也並不算多。
來源:Wind;天天基金
不過,投資者更需要考慮的是,這家科技巨頭自2021年以來持續下跌,相較於2021年2月高點,美的集團A股股價已經跌去超30%。
圖源:同花順
股價震蕩下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美的集團未來增長的預期。同時,對於公司赴港上市的原因,也多了些議論。
一、對美的集團的兩大“憂思”:增速與短債
如何在內卷嚴重的環境下做價值創造?
這是近年來困擾國內家電企業的主要問題。從光大證券給出的公司單季度營收、淨利潤增長數據來看,兩項指標均呈現趨緩態勢。公司營收同比增長率從2021年的20%下滑到2023年的8%;淨利潤同比增長率也從2019年近20%下滑到2023年的14%。
導致美的集團業績增速放緩的主要因素,毫無疑問是成爲紅海的國內家電市場。根據奧維雲網推總數據,2024年上半年,國內白色家電零售市場規模爲2319億元,同比下滑7%。
無論如何強調美的集團的轉型,To B也好,出海也好,家電始終是公司基本盤。今年上半年,美的C端智能家居業務收入佔比約68%。
隨着家電行業進入慢增長周期,美的集團陷入了內卷旋渦。盡管從今年上半年業績來看,公司To C的智能家居業務實現收入1476億元,同比增長11%,但是其背後的增長形式並沒有數據那么樂觀。
以空調爲例,美的加大了對經銷商的讓利。據《中國電子報》報道,某美的空調經銷商向記者透露,美的空調开盤價格基本沒變,但“利潤空間變大了,原來年度是給我們4個點(返利),但現在已經給我們提到6個點了。”
然而,讓利的背景條件是,家用空調庫存高企,價格壓力加大。一方面,當前市場庫存高企。產業在线分析師方雪箐表示,當下我國空調產品的工業庫存(工廠直接庫存)+渠道庫存已經達到約6000萬台的規模,而去年同期僅爲約4000萬台。另一方面,2024年上半年线上與线下零售市場空調均價同比分別下降4.8%和2.3%(奧維雲網數據)。
也就是說,上半年的增長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市場景氣度,下遊渠道增長壓力仍然在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當C端業務增長承壓的同時,被美的集團寄予厚望的B端業務板塊表現也不算理想。
上半年,美的集團ToB業務營收467億元,同比增加7%。但是具體到三項業務中,除开新能源及工業技術維持較高增速發展,智能建築科技增速跌回個位數(6%),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同比下滑9%。
B端業務顯疲態,部分板塊未來增長仍存在壓力。MIR睿工業預測,2024年下半年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將仍面臨壓力,庫存高企、均價下行、機器人企業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仍將持續。
顯然,第二增長曲线沒有那么容易成效。而當B端業務和C端業務都存在增長壓力時,美的集團現金流也沒有多么充裕。2024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的淨現金流則爲-83.87億元,同比下滑134.84%。
這引發了市場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擔憂。截至2024年6月30日,美的集團應付票據及應付账款的金額爲1082.03億元,而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共爲1046.95億元。也就是說,账上資金已經無法覆蓋短債。
結合上半年美的集團拋售小米價值近7億元股票的行爲,不少業內人士認爲,公司赴港IPO的背後,未嘗沒有緩解負債壓力,增加財務靈活性的目的。
當然,正所謂增長越難,現金流越難,對於美的集團來說,赴港上市更重要的還是找到新的增長空間。
二、以港股爲跳板布局海外,藏在全球化背後的挑战
此前,美的集團相關負責人聲稱,公司去港股不是爲了募集資金,赴港上市最根本的原因是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舉着“不差錢”的牌子,拋开短債壓力來看,美的集團確實想要加速开拓海外市場。公司募資用途主要是全球研發投入、智能制造體系及供應鏈管理升級,完善全球分銷渠道和銷售網絡以及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旨在拓展海外業務。
因爲海外市場已經成爲家電業增長的核心動力。根據海關總署數據,從2023年3月到2024年7月,我國家電出口已連續17個月同比正增長。
美的集團的財報同樣體現了這一點。上半年,美的國內收入1261.98億元,同比增長8.37%;海外收入爲910.76億元,同比增長了13.09%。海外收入增速高於國內。
不過,在亮眼的增長背後,其實藏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大部分海外市場已經是成熟市場,新增量其實有限,十分考驗品牌持續運營能力。
目前,家電消費主要市場仍是亞太、北美和西歐。根據歐睿數據,2023年全球家電市場規模爲5287億美元,除去中國大陸外的市場規模約爲3933億美元,其中,亞洲市場(除中國大陸)佔21%,北美市場佔31%。西歐市場佔24%。
而國內企業布局這些市場基本靠並購,拿來的都是成熟品牌,自身品牌建設能力存疑。
在歐美成熟市場,當地品牌認知度較高、渠道壁壘較高,國內企業只能採取自主品牌+收購當地品牌的模式,OBM業務佔比較高。比如,2023年美的海外自有品牌(OBM)收入佔海外智能家居業務收入40%以上,海爾、海信則均超過了海外整體收入的一半。
圖源:東方證券
與此同時,在被企業認爲是未來增量市場的東歐、拉美、中東與非洲等新興市場中,除了拉美市場,其他幾個市場增長表現其實很一般。拉美、中東非2018—2023年5年復合增速分別僅爲4.95%、4.70%。
圖源:東方證券
盡管市場增速一般,全球競爭對手的數量卻在飛速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7年至2023年,全球家電市場的銷售額CAGR僅爲3.5%,而同時間段內,該市場的競爭對手數量增加了2000多家。
這一數據意味着,在國內家電巨頭們“默契”布局海外的情況下,在國內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內卷,可能在新興市場重演。
美的集團,真的能靠海外市場重拾高增長嗎?
結語
隨着認購倒計時,美的集團即將成爲繼海爾智家之後第二個“A+H”上市的家電巨頭。
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這家靠着多元投資並購打造的“航母”,看似找到了突破家電業內卷的“新引擎”,但整體而言仍在緩慢地降速。
在今年初的致股東信中,美的集團也自我叩問:“在全球低增長的環境下,美的如何實現增長?技術浪潮和商業模式劇變的衝擊下,美的如何形成新的競爭能力?在海外挑战重重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進一步加快全球業務布局?在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調整的焦慮和迷茫中,我們如何突破穿越周期?”
當B端業務遇到增長困境,海外市場又挑战重重時,美的國內家電業務的劇本似乎被“復制粘貼”到了其他業務領域。
正如讓·羅斯唐所說:“最可怕的是看見你過去憎惡的一切,披着未來的外衣又回到你面前。” 美的集團能否真正打破增長焦慮,迎接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港股上市,會是新的开始嗎?
一切疑問唯有時間可以解答。
來源:港股研究社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家電巨頭H股全球發售前的“憂思錄”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1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