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雷軍在2024年度演講上袒露的內心想法,也是對跨界造車一次充滿勇氣的表達。只是,曾在2023年度演講上被視爲王炸的仿生人形機器人,這次卻只字未提,外界一直在猜測,小米此舉意在蟄伏,亦或放棄。
直到近日,小米集團聯合王田苗、北京智源研究院等,投資了具身智能科技公司 " 小雨智造 ",目前已完成億元種子輪融資。
答案隨之浮出水面,小米押注機器人賽道的野心猶在。只是,這次切入點爲什么選擇具身智能,爲什么是小雨智造,背後似乎另有深意。
工業4.0時代的“雙向奔赴”
據了解,這是小米集團首次投資具身智能企業。盡管如此,具身智能體的終端產品智能機器人,小米早已推出展示機亮相大衆視野。例如,2021年的首款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2022年的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
那么,小米爲何仍然選擇投資小雨制造?
天眼查顯示,小雨智造是一家大模型智能科技公司,聚焦於打造工業領域的大模型智能機器人平台。其核心技術是打造“一腦多形”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即用一個高泛化能力的智能體核心,控制多個場景下、不同形態的機器人本體。
此外,小雨智造近日還完成了公司成立之後的又一個大動作,與松下的合資公司唐山松下達成战略合作,共同开發先進的大模型智能焊接機器人。據悉,此次“一腦多形”也將應用在智能焊接機器人上。
從小雨智造的核心技術和推進重點來看,其與小米智能工廠的布局規劃“不謀而合”。截至目前,小米智能工廠內部已引入全鏈路自主設計的大壓鑄設備集群和超過700個機器人,從生產到質檢的全流程均已實現自動化,每76秒便可下线一台小米SU7。
可見,小米智能工廠在生產環節中的高智能化和數字化特性,正是小雨智造可以深度融合的切入點。
小米汽車工廠總裝車間(圖源:小米汽車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小雨智造創始人喬忠良是小米的初創成員之一,曾經是MIUI研發負責人,負責MIUI 9到MIUI 12等產品的研發,直至2023年1月才從小米離職,隨後便創立了小雨智造。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小米選擇小雨智造也屬於將“自有資源”運用到極致。
顯然,小米投資小雨智造是一次雙向奔赴的互相成就,但小米此舉背後的思考或許不止如此。
具身智能背後,小米對應用場景的全新思考
小米自2015年开始就布局智能機器人業務,最早投資過九號公司、石頭科技、法奧機器人等公司,再到如今首投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小雨智造,這一轉變背後還透露着其他信號。
回顧小米入局智能機器人的全歷程。最初,小米基於自身的消費電子基因,選擇的是服務人,首選的落地是家庭或服務場景。
例如,2021年的CyberDog,宣傳時強調的是它類似寵物狗一樣的陪伴、迎賓功能;2022年的人形機器人CyberOne,當時宣傳的核心賣點是“高情商”的語音情緒識別能力互動能力。
當時,同期的人形機器人研發公司,想法也各不相同。以波士頓動力爲一派的,追求極致機能以求達到超越人的方向;以特斯拉爲一派的,主張落地工業場景,由人形機器人代替工人完成重復勞動。
盡管,從市場規模來看,一戶一個或多個機器人的市場體量,對比工業市場的應用規模,服務業與家庭場景確實更有吸引力。然而,這條路线的最終結局是“此路不通”。
曾被軟銀集團寄予厚望的Pepper機器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軟銀集團Pepper機器人
自2015年發售後,Pepper機器人落地服務業,從事接待、導購等工作。2015財年,軟銀機器人虧損10億美元,最終以累計生產2.7萬台收場,並宣布於2020年停止生產。
Pepper之所以失敗,是因爲以下三個“致命短板”。
一是,作爲一款家用或服務機器人,無法勝任對話和移動以外的工作,雖然適配於接待、導購等工作內容,但實際應用場景太少,不具備超預期的使用價值。
二是,產品造價過高。Pepper當時的售價高達3萬美元一台,相較於同樣場景的人力成本,並沒有優勢。
三是,情感交互功能“名存實亡”。當時人工智能技術尚不成熟,Pepper的對話指令基本屬於事先設定好的內容,現實情境下的人機交互仍無法實現。
現階段,小米的CyberOne機器人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單台成本超60萬,而且無法量產。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現階段智能機器人想要滲透家庭、服務場景,還爲時尚早。而投資小雨智造,轉战智能化生產,落地工業場景,更是小米對舊思路的重新梳理和調整。
小米機器人正式开啓“特斯拉路线”
小米機器人在家用服務場景的試點階段性“落幕”後,敏銳的進行了產業战略上的調整。
我們會發現,這也是機器人行業已經達成的共識。自2023年人形機器人浪潮开始之際,幾乎所有人形機器人企業都將落地重心轉向了工業制造,尤其青睞於落地汽車工業。
最早,引領這次浪潮、喊話落地工業場景的特斯拉,今年5月,發布了人形機器人Optimus最新進展視頻,展現了Optimus分揀電池、行走、執行工廠任務的能力。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
隨後6月,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正式喬遷至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長。小米的人形機器人在自家汽車工廠落地已經“實錘”,這也預示着小米機器人正式轉向特斯拉的工業制造路线。
隨着近年人工智能的爆發,人形機器人軟硬件技術積累已經有明顯進步,尤其通過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遷移,讓人形機器人在成本與能力上變得可行。
跟隨這股浪潮的頭部企業也逐步增多,人形機器人企業Agility Robotics與福特達成合作,將人形機器人引入到汽車產线上;國內“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也接連與蔚來、東風柳汽展开合作。
這其中,特斯拉和小米相對較爲特殊,因爲兩者既有機器人又有現成的制造場景,他們獲取數據和訓練會更便捷。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也認爲,中長期來看,工業制造和物流領域,隨着技術的提升及結構化場景的开放,在獲得更高的場景數據集訓練後,在局部場景也能有落地的可能性。
現成的應用場景,以及長期在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企業投資布局,爲小米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長期开拓提供了穩固基礎。
結語
小米重新出發,將機器人的落地重心由家用服務場景轉向工業制造場景,這是一次順勢而爲。
尤其在智能手機轉爲紅海市場,增量市場轉爲存量市場的背景下,一度對手機業務高度依賴的小米,無疑需要提早爲未來進行布局和籌劃。
如此境遇下,小米低調押注機器人賽道,开闢工業場景落地,並不是放棄,實則在爲未來“鋪路”。
作者:琴聲奏響時
來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標題 : Pepper的失敗,小米的“前車之鑑”
標題:Pepper的失敗,小米的“前車之鑑”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0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