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知名AR廠商Rokid聯合依視路旗下的時尚眼鏡品牌BOLON(暴龍)發布了一款AR+AI眼鏡。
早前,Meta與Essilor Luxottica(依視路陸遜梯卡)延長合作關系至2030年,Rokid依葫蘆畫瓢。且不論Meta和Rokid,眼鏡智能化的風潮的確把依視路給捧紅了。
盡管Rokid用“全天候佩戴”巧妙地規避了AR眼鏡當下的尷尬,但我們從分體式設計發現,似乎還是不適合長時間佩戴。如果說Rokid AR眼鏡在追求新奇體驗,那么另一部分廠商則尋求功能上的突破。
一周前,百度世界大會上,小度發布了首款AI眼鏡,預計將於明年上半年上市。在一衆廠商下注酷炫的AR眼鏡時,小度將注意力放在了AI功能與佩戴感受上。考慮到小米也將入局,AI眼鏡的噴湧期近在咫尺。
這一部分原因或許是AR/VR算不上成功的嘗試所導致的,畢竟新奇的體驗與酷炫的外觀都無法說服用戶买單,且距離大衆市場,也還有諸多鴻溝等待跨越。
巨頭圍獵AI眼鏡
根據貝哲斯智能眼鏡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9年,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速高達18.56%。如此高增速的市場空間,潛在的市場規模,足以支撐數家公司。
而Ray-Ban Meta的表現則爲市場再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截至5月,出貨量就已突破百萬,年內出貨量預計會突破200萬。然而有趣的是,在9月末的Meta Connect 2024上,扎克伯格似乎沒有把重點放在大賣的AI眼鏡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了AR/VR眼鏡上,Quest 3S與AR原型機Orion。
長達2個小時的發布會,提到Ray-Ban Meta的時間不到10分鐘,最大亮點是適配盲人。
AR/VR也好,AI眼鏡也罷,Meta、Rokid、小度等一衆廠商相繼入局智能眼鏡有兩個核心動能,一個是樂觀的市場預期,另一個是諸多可穿戴設備中,眼鏡的智能化水平低,這意味着更容易帶來顛覆性體驗。此外,相較其他產品,眼鏡的沉浸體驗,爲應用、交互,乃至AI落地提供了廣闊的創新機遇。
除了上述兩個因素外,硬件與軟件產業的成熟,也是AR/VR與AI眼鏡噴湧的催化劑。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小型化之後,眼下AR眼鏡芯片還呈現出多樣化趨勢。要性價比有基於聯發科的MTK方案,要極致性能可以選擇高通方案,在自主可控及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還有紫光展銳的W517。
SoC芯片與光學顯示模塊在成本中佔到大頭,其中SoC大約佔到35%,而光學模組受良率影響,成本佔比最高能達到43%。這意味着,AR眼鏡短期在性價比方面並不佔優勢,反觀AI眼鏡,相對而言有更親民的價格,更容易實現大衆化。
軟件方面,AI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多模態、強化學習、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相關技術進步,給AI重塑智能眼鏡,帶來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事實上,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讓原本磕磕絆絆的AR路线,被AI眼鏡給超了車。
眼下,智能眼鏡市場呈現出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一條是走向顯示增強的光波導方案和以Birdbath爲代表的光學顯示方案,產品如魅族StarV View、XREAL Air 2、華爲VR Glass等。這條路徑主打全新的視覺體驗,其優勢集中在沉浸式的娛樂與遊戲領域。
第二條是近兩年快速興起的AI眼鏡,不具備顯示增強,而是依賴AI語音實現人機交互。雖然不具備AR眼鏡的沉浸式體驗,但卻能夠提供不一樣的智能化體驗。
Meta是最有代表性的、同時布局AI眼鏡與AR/VR眼鏡的廠商。“Ray-Ban Meta,首先本身是一副好戴的眼鏡。”國內一家AI眼鏡廠商表示,在硬件扎實的基礎上,這款AI眼鏡依靠低延遲響應與聽音樂、接打電話的剛需,實現了很不錯的銷量。
“硬件可以找成熟眼鏡品牌,但軟實力相對要難很多。”
最接近Meta的可能是小度這類有AI底層技術積累的玩家。光子星球了解到,明年發售的小度AI眼鏡不是簡單的把AI塞到硬件裏,而是將AI系統化。
背靠百度文心大模型這個強有力的技術底座,小度打造了DuerOS AI原生操作系統,在自然語言交互、多模態感知、擬人化呈現等方面都有不錯的呈現,而領先的模型路由架構(MoE),能夠靈活調度不同的模型,解決不同難度的問題,更高效、更精准、更經濟。
另一陣營則是魅族、華爲、Rokid這類廠商,其主要特徵是強調智能硬件的“硬屬性”,並嵌入到自身硬件之中。
AI能否解決AR沒有“殺手”級應用?
AR/VR 眼鏡等一直是各公司看好並且持續投入的方向,但受限於產品形態、重量、技術、使用場景等多方面制約。Apple Vision Pro與PICO的近況折射出AR/VR眼鏡所面臨的挑战。
美國分析公司Appfigures數據顯示,9月Apple Vision Pro在9月新增10款應用,漲幅明顯放緩,开發者對這款需要殺手級應用的新設備的熱情正在消退之中。參照iPhone和iWatch的歷史很容易發現,兩款產品在上线後一年內,應用規模都破萬。而截至目前,適配Apple Vision Pro的應用還不到2000個。
PICO的情況也不算不上樂觀。
IDC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AR/VR頭顯出貨32.8萬台(sales in 口徑),PICO在中國VR市場的份額佔比接近6成。即便如此,PICO也在收縮战线,調整架構與優化員工。
曲高和寡的價格阻礙用戶入手,且不論Apple Vision Pro,PICO 4 Ultra超過4000的單價仍算不上親民。價格阻礙大衆化,而重量則限制了用戶體驗。由於分體式設計,不考慮綁帶與電池,PICO的前端重量爲341克,遠遠超過AI眼鏡不超過百克的重量,而小度明年上半年將要發布的AI眼鏡重量僅爲45克。
目前來看,從用戶需求出發的AI 眼鏡,在輕便性、續航等方面有更好的體驗,更容易普及到大衆市場。AR/VR眼鏡尋找殺手級應用未免有些削足適履,何況培養用戶習慣無比耗時,對於用戶而言像是“昂貴的玩具”。AI眼鏡則反其道而行之,圍繞功能展开,且平移了一部分移動生態。
前文提到,對於 AI 硬件產品而言,核心不是單純的硬件問題或單純的模型問題,而是軟硬件結合與端到端優化的能力,這一觀點也適用AI眼鏡。哪些模型放在端上、哪些放在雲上,如何讓硬件的傳感器、芯片、存儲的組合更適配我們的需求,如何在成本與性能之間做平衡。
早前發布的小度AI眼鏡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法。
1600萬像素廣角攝像頭與自研AI防抖算法,無論是靜態場景還是運動場景下,都可以有穩定的拍攝表現。除了支持第一視角“邊走邊拍”外,基於大模型能力,通過與百度地圖位置服務以及百度百科、百度搜索內容生態的深度融合,使得小度AI眼鏡還可以“邊走邊問”。
此外,大模型在多模態交互能力上的提升,在小度AI眼鏡上也有很直觀的體現。不僅支持全雙工語音對話,可以隨時打斷插話,快速響應,對於圖像、文本,甚至是實物等視覺信息,小度AI眼鏡也能夠進行識別分析,並基於此提供實時的翻譯總結、個性化推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小度AI眼鏡還首次在端側加入了衛星定位功能,並且支持藍牙和WiFi兩種網絡連接方式,使得其可以擺脫對手機APP的依賴,穩定的爲用戶提供智能服務。
一家AI眼鏡創業者認爲,用戶在購买智能產品首要心智並非新奇,而是實用與功能性在前,新奇體驗在後。
相較AR/VR眼鏡,AI眼鏡基本擺脫了重量與續航無法兼顧的問題。小度AI眼鏡採用低功耗的電路架構設計,同時優化了結構堆疊,具備長續航+快充的能力。
對比業內50小時續航與4小時連續音樂播放,單次充電70分鐘的主流水平,小度AI眼鏡續航達到了56小時,可連續播放音樂超過5小時,充滿電也僅需要30分鐘。
“小度們”的野心
AI眼鏡的路线,繞开了AR/VR眼鏡“沒有殺手級應用”的問題,或許是一次有價值的嘗試。
早在幾年前,智能音箱便曾有過類似成功的嘗試。如今看來,智能音箱延伸出諸多形態,無屏到帶屏,獨立到嵌入,已經成爲一個單獨的智能化入口。而相比智能音箱,輕量化、可穿戴的AI眼鏡,可適用場景會大得多。
這或許是打贏了智能音箱之战的小度,進一步拓展到AI眼鏡的底氣之一。
另一方面,無論AI眼鏡還是AR/VR眼鏡,都呈現出整合視聽的形態與功能,接下來或將與手機、手表構築新的可穿戴生態。
正因如此,在Meta完成开荒之後,小度、小米、字節等廠商的跑步入場,也讓智能眼鏡加速分化:AI眼鏡偏重於現實主義,聚焦功能與場景;而AR/VR眼鏡偏重於沉浸式體驗,還將繼續等待殺手級的娛樂應用出現。
標題:AI眼鏡要走陽關道,AR要過獨木橋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