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2024-02-29 18:30:05    編輯: robot
導讀   誰才是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關於“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桂冠爭奪战,貫穿整個2023年。   令人難忘的去年2月,在地方“兩會”召开的第二天,有關西安以年產101.55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成績,一度超...

  誰才是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關於“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桂冠爭奪战,貫穿整個2023年。

  令人難忘的去年2月,在地方“兩會”召开的第二天,有關西安以年產101.55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成績,一度超越上海成爲“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報道層出不窮。年中時分,上海以超過西安18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優勢,重新奪回榜首地位。然而,到了第三季度,深圳異軍突起,使得這場競爭變得充滿懸念。

  又是一年2月,2023年度“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桂冠歸屬也已有了最終結果。

  上海、西安、深圳,風水輪流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車輪。

  燃油車時代,提及汽車城往往會先想到美國底特律、德國斯圖加特、意大利都靈等老牌汽車發祥地,聚焦國內便是孕育中國70年汽車工業的長春,以及武漢等汽車重鎮。

  國際經驗表明,汽車產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最佳動能之一。隨着科技進步和人們出行理念的改變,如今的汽車產業風向標,已經指向了新能源。

  從特斯拉中國落地上海,並迅速在中國掀起新能源toC潮,霸榜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借此,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建明透露,2020年間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共完成產量23.86萬輛,同比增長1.9倍,產值達到663.64億元,同比增長1.7倍。

  換言之,彼時幾乎每五輛新能源新車中,就有一輛源自上海制造。

  而隨着“神車”五菱宏光MINI EV(配置|詢價)在2020年7月上市,柳州這一西南小城迅速躋身新能源汽車重鎮,2021年間完成生產48.1萬輛新能源車,佔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352萬輛)的1/7。

  只不過仍難敵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場的絕對實力。

  這一年,僅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就完成交付48.413萬輛汽車,產量是2020年的兩倍,疊加上汽系在滬產量,2021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63.2萬輛,再度穩坐“新能源第一城”。

  進入2022年,一邊是上海受困於疫情影響制造業停擺,一邊又是比亞迪業務調整與銷量爆發,作爲比亞迪除深圳總部外最大的生產基地所在地——西安,在這一年快速崛起,一舉奪魁。

  站在2024年初回望近兩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仍然贊嘆不已。根據其每月發布的產銷數據來看,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比亞迪每月都在刷新上一月銷量新紀錄,一路由月銷5萬余輛,至2023年12月其新能源乘用車全系銷售高達34萬台,同比增長45%,首度月銷突破34萬。

  至此,2023年間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00萬輛,反超特斯拉成爲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冠,並帶動深圳、西安、鄭州、合肥、濟南、長沙等城市的產量激增,其中位於西安高新區的比亞迪生產基地12月單月產量就已突破10萬輛,而其濟南工廠全年產量也已達24萬輛。

  而作爲比亞迪總部所在地的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自然水漲船高。根據深圳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過去一年其新能源汽車產量在上一年87.47萬輛的基礎上暴增104.2%,折算下來已突破178萬輛。

  這一產量遠超上海(129萬輛)和西安(不足百萬輛),使深圳榮膺2023年度“新能源第一城”的稱號。

  頭部城市逼近目標,合肥、柳州虎視眈眈

  近年來,電氣化、智能化席卷汽車業,顛覆的不只是產業鏈,事實上還改變着產業布局,從投資蔚來一夜崛起的合肥,到擁有比亞迪最大汽車產業園的西安,再到因寧德時代吸引上汽及其產業鏈集聚的寧德,越來越多新興城市正搶抓窗口期,以新能源汽車行業拉動整個城市能級的提升。

  僅以深圳爲例,2023年8月,《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簡稱《行動計劃》)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超200萬輛,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正因如此,深圳成爲繼廣州、上海後第三個提出這一目標的一线城市。

  而在過去一年間,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就已達178萬輛左右,正無限逼近200萬輛年產量目標。在此基礎上,2023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53萬輛,約佔全國總量的26%。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末,一汽先後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籤署战略合作協議,未來將圍繞汽車產業及相關領域,在創新研發、生產制造、營銷推廣、社會事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疊加廣東省現有的比亞迪系、廣汽系以及小鵬汽車等多家主機廠逐漸壯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或有望提前實現《廣東省發展汽車战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及的“至2025年,實現汽車產量超過530萬輛,佔全國汽車總產量比重超過18%,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300萬輛”。

  有意思的是,廣州市發改委曾在2022年3月發布《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根據發展目標,到2025年,廣州全市汽車產能突破5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

  這意味着,僅廣州、深圳兩地目標就已突破400萬輛,疊加佛山、肇慶等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廣東省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或有望衝擊500萬輛。

  不過,相較於目標200萬輛的廣州、深圳,合肥和柳州同樣對爭奪“新能源第一城”的地位虎視眈眈。

  根據合肥市政府於近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在江淮汽車、大衆安徽、蔚來、比亞迪、長安等6家龍頭企業的帶領下,2023年間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4萬輛,位居全國前五。

圖片來源:大衆中國

  而未來兩年,合肥將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優化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在2024年突破120萬輛,並在2025年進一步攀升至300萬輛。

  與此同時,廣西柳州致力於打造成爲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立志到2025年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投資1000億元以上,全產業鏈產值5000億元以上;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超300萬輛,整車企業實現產值超2700億元,從而帶動產業鏈實現產值超2300億元。

  如若全部達產,合肥、柳州將遠超深圳、廣州以及上海、西安成爲新興“新能源第一城”。

  超2000萬輛產量目標與1500萬輛銷量預期

  文至此處,不難發現,僅深圳、廣州、合肥、柳州四座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就已突破千萬輛規模。

  事實上,伴隨樓市萎靡,汽車產業躍升成爲中國重要經濟支柱,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將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視爲布局未來的關鍵,而這些在近期公布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一斑。

  不只是上述四座城市,經蓋世汽車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有26個省市或地區公布其至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除前文提及的上海、深圳、西安、合肥、柳州等地外,不乏黑龍江、吉林、遼寧沈陽、重慶、四川成都、湖北、廣東等老牌汽車重鎮,更有寧波前灣新區、福建(寧德)等新興城市地區。

  匯總來看,至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將突破2200萬輛,其中,合肥、柳州、深圳、廣州、西安、上海及重慶在內的七大城市產量目標就已經突破1300萬輛。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但我們仍需冷靜看待這一發展預期。

  2023年的开局並不順利,但即便是在衆人高呼“生存難”的聲音中,中國汽車產銷歷史上首次突破3000萬輛大關。全年產銷分別實現了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增長11.6%和12%,是繼2017年達至2900萬輛後,再次刷新歷史,亦是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水平。

  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別於過去兩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翻倍式增速,2023年新能源汽車無論是銷量增速還是滲透率增速都呈現放緩態勢。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 和37.9%,市場佔有率達到31.6%,僅高於上年同期5.9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蓋世汽車研究院的預測中,即便計入出口量,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規模也不過1300余萬輛,直至2030年,這一規模才將攀升至2200萬輛。

  放大整個車市,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曾於2023年6月公开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500萬輛,其中,中國達到1500萬輛,全面進入新能源時代。

  這將意味着,終端市場需求都與上遊產業發展規劃之間將存在至少500萬輛的預期差值。

  對此蓋世汽車研究院資深分析師認爲,不應只看政府目標產能,還需看各企業在當地規劃以及該企業發展前景。

  盡管大環境車市在2023年創下新高,且在諸多專家學者、研究機構認爲,今年或將延續這一歷史最佳成績,甚至有望再創新高,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亦不可逆,但正如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及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在其各自企業公开信中所傳達的:2024年將迎來更爲激烈的車市競爭。

  相較於政府端的欣欣向榮,生產端對於未來規劃便顯得格外謹慎。

  僅以合肥、柳州爲例,相較於柳州的豪言壯志,蓋世汽車研究院資深分析師認爲,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潛力更大,拆分來看,合肥未來2年的增長將來源於比亞迪汽車的100萬輛、大衆安徽10萬輛以及蔚來NIO Park 24萬輛,疊加2023年的74萬輛產量,保守估計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將在2025年達至200余萬輛。

  顯然,這一數值依然與合肥設下的300萬輛目標存在不小差值,但在武漢、重慶退居二线,上海增長乏力的時代背景下,合肥的崛起已勢不可擋,接下來或有望與深圳、廣州一決高下。

  在經過2023年一整年價格廝殺之後,行業洗牌速度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邊緣品牌正在上演汽車產業的“敦刻爾克”大逃亡,未來汽車產能勢必將加速向頭部車企所在地所傾斜,若闲置產能無法被盤活,城市規劃恐難以爲繼。不過,我們仍需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仍在以遠超預期般節奏快速發展着,500萬輛產量與銷量的差值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被消除。

  期待2025。

  ‌‌‌‌‌⁠‌‌‌‌⁠‌‌‌‌⁠‌‌‌‌‌‌⁠‌‌‌‌‌‌⁠‌‌‌‌‌⁠‌‌‌‌‌‌⁠‌‌‌‌‌⁠‌‌‌‌⁠‌‌‌‌⁠‌‌‌‌⁠‌‌‌‌⁠‌‌‌‌‌⁠‌‌‌‌⁠‌‌‌‌‌‌⁠‌‌‌‌⁠‌‌‌‌‌‌⁠‌‌‌‌⁠‌‌‌‌‌⁠‌‌‌‌⁠‌‌⁠‌‌‌‌‌⁠‌‌‌‌‌⁠‌‌‌⁠‌‌‌‌‌‌⁠‌‌‌‌⁠‌‌⁠‌‌‌‌‌⁠‌‌‌‌‌⁠‌‌‌⁠‌‌‌‌‌⁠‌‌‌⁠‌‌‌‌⁠‌‌‌‌‌⁠‌‌⁠‌‌‌‌‌⁠‌‌‌‌⁠‌‌‌‌‌‌⁠‌‌‌‌⁠‌‌‌‌⁠‌‌‌‌‌‌⁠‌‌‌‌‌‌

  (本文來自於蓋世汽車Gasgoo)



標題:誰才是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3876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