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號
編輯:小迪
“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將達到100億至200億台,遠超電動汽車。”
這是馬斯克今年5月在特斯拉2023年股東會上的發言。這不是空話,就在本周,特斯拉發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Tesla Optimus Gen 2,比起前一代更像人了。
從馬斯克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到,Optimus Gen 2不僅能夠平穩地行走,步行速度還較前代提升了30%,在肢體控制程度上也有所提高,能夠輕松做一個90度的蹲下。
Optimus Gen 2能夠靈巧地處理雞蛋等易碎物品,這是因爲它所有的手指都具有觸覺感應,並且這對擁有11個自由度的手,可以讓它更像人手,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誰能想到,就在一兩年前,這個機器人還只是特斯拉在AI Day上的PPT概念圖,而現在它已經“走”到了大家的面前。
面對這個機器人,馬斯克更是直言:“未來特斯拉的長期價值,將大部分體現在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上”。
這番話語也得到了中國衆多車企的認可。
新能源車企紛紛駛入“人形機器人”新賽道
在近些年,尤其是今年以來,中國車企紛紛加速“駛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小鵬發布了自研人形機器人PX5;而准新能源車企小米則在去年就推出了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瞄准家庭服務場景;比亞迪則選擇投資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智元機器人。後者因創始人,從華爲離職的“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而出名。
彭志輝從華爲離職之後,就一手創辦了智元機器人,對標特斯拉的擎天柱,將產品的主要方向定爲人性機器人,並且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在今年8月,推出了第一代產品——遠徵A1人性機器人,並發布了其自研的PowerFlow關節電機,反關節設計和靈巧手SkillHand。
同樣在8月,比亞迪投資了這家公司,並成爲了它的第七大股東,盡管認繳金額僅有191.497萬元,但這卻是比亞迪公开投資的第一家機器人公司。
而10月份,同樣是新能源車企的小鵬公布了自研的雙足人形機器人PX5。它擁有雙足行走及跨障礙能力,可在室內外大步行走、敏捷運動、抗擾越障。
從2000年由日本本田推出的人形機器人Ashimo,到以韓國現代汽車佔股80%的波士頓動力,再到特斯拉和中國車企,爲何這些車企都熱衷於“人形機器人”?
有業內專家表示,盡管現在智能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的外在相去甚遠,但本質上它們都是機器人屬性。馬斯克就曾將特斯拉定義爲實際上最大的機器人——一種裝有輪子的機器人。“我們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放入到人形機器人中,讓它變得更有用。”馬斯克說道。
新能源車企和人形機器人產品在某些技術層面上是互通的,車企參與开發人形機器人可以充分借助現有資源降低制造成本、縮短开發進程。
在硬件層面,新能源汽車使用的算力芯片、控制板、高性能電池、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各類傳感器都可以移植到人形機器人上;在軟件層面,基於智能汽車發展起來的環境感知、目標識別和路徑感知等算法也都可以在人形機器人上進行定制優化。可以說,相比於其他企業,新能源車企开發人形機器人從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面臨三大難關
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在2021年至2030年這十年期間,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71%。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將遠超新能源汽車的數量,並創造一個新的萬億級市場。
雖然遠方有美景,但也要留意腳下的石塊。現在,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還存在着三大難關。
機器人本身並非新產品,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了數十年,但人形機器人則是“新生兒”。之所以選擇設計人形機器人,業內的共識是,它更加通用,能夠適應多樣化的環境,因此也能完成多樣化的任務,隨之而來的就是其復雜的設計和極高的制造難度。
盡管最終大家都想要把機器人做成人形,但在實際設計上卻是五花八門,不少關鍵零部件都需要廠商自己研發制造,例如特斯拉在制造擎天柱時,就因爲找不到合適的執行器和傳感器,智能依靠自己研發定制。並且不同廠商的人形機器人,大小不同,這就導致了很多核心零部件無法適配、通用和量產。
也是因爲這個原因,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很難降低下來,一台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制造成本就預計超百萬美元。所以,像特斯拉和智元機器人都在強調要控制成本。除了硬件制造成本,與人形機器人相配套的大量雲服務、大模型使用等軟件成本也並不低。
因此,智元機器人就希望將產品先用於To B場景,例如在汽車裝備中執行擰螺絲的操作,再落地於To C場景,其他大部分廠商也選擇了同樣的策略。
第三個,就是商業場景。企業更樂意去暢想這樣的落地應用。例如讓機器人到醫院照顧病人、在工廠巡邏、在門店介紹產品,在家裏做家務等等。從這些方面來看,大模型在人形機器人上的支持必不可少。
因爲在這些場景中,這些機器人的服務對象是不同的人,必定會出現大量不同的任務場景,這就要求機器人能夠依靠AI大模型,針對不同的任務場景,自主自發地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而不是簡單地依靠設定好的任務映射去執行。
在這些方面,已經有不少人开始在做嘗試,例如將GPT-4接入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讓它成爲一個導遊等等。
就在最近,東京大學發布的人形機器人Alter3成爲了首款由GPT-4驅動的人形機器人。不需要任何事先的編程調教,直接通過口頭反饋,就可以讓Alter3自主地做出各種人類動作,例如彈奏重金屬音樂、表演自拍、扮鬼嚇人等等。甚至沒有意識的它還能通過GPT-4反饋的文本中推斷出適當的情況,並做出富有情緒感的動作出來。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今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機器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並且已經明確2025年實現批量生產。
這種顛覆性,並不僅僅指其具有能夠迅速成爲“爆款”的可能,同時也是指它具備帶動和主導上下遊快速變革的“生態性”,進而推動整個經濟活動迅速變遷,最終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當前我國現存63.89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其中,現存23.84萬家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7.65萬家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相關企業已經持續十年正增長。隨着相關技術的突破與落地,國內勢必將掀起人形機器人的熱潮。
前文所提到的智元機器人,就在近日完成了新一輪A3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藍馳創投、中科創星、鼎暉投資、長飛基金、C資本、高瓴創投、立景創新、三花控股集團、基石資本、臨港新片區基金和銀杏谷資本投資,其第二代人形機器人預計將於2024年面世。
AI浪潮最大的贏家,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說:“具身智能將引領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
如果說今年大爆發的AI是一種提升效率的工具,那么,目前生成式AI所能做的生成圖像、視頻、音樂還有文字等,對整個社會的變革將很有限,因爲它只局限在线上。
也因此常常被人吐槽,“發展AI是爲了讓AI代替我去做各種苦活累活,我來寫詩畫畫;而不是AI來寫詩畫畫,而我繼續做苦活累活”。
要想讓整個社會因爲AI得到變革,提升效率,那么在线下場景中大規模應用AI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當前的AI,僅有“大腦”,而沒有“軀體”。只有當AI具備“軀體”,成爲具身智能,親自去體驗並理解現實世界,而非等待人類給其“投喂”信息,它才更有可能獲得革命性的突破。
因此若以實現AGI爲目標,發展人形機器人也將成爲一條必由之路。
原文標題 : 新火種AI | 特斯拉,比亞迪紛紛入局!新的萬億市場正在被撬動
標題:特斯拉,比亞迪紛紛入局!新的萬億市場正在被撬動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0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