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了好幾個月的斯特蘭蒂斯收購零跑股份一事,10月26日終於官宣。斯特蘭蒂斯以15億歐元的代價,收購零跑20%股份。雙方還以51:49的比例成立“零跑國際”,該合資公司將在大中華之外“獨家”擁有向全球其他市場出口和銷售的權利,以及在當地制造零跑汽車產的權利。
對此業內外輿論說什么的都有,有說零跑賣得“很值”,也有說不值的。
就攤在桌面上交換的籌碼而言,零跑拿到15億歐元,幾個大股東(傅利泉、朱江明、陳愛玲、劉雲珍)都套現了不少現金。同時其“四葉草”平台技術擁有這家法國企業背書,對產品力一定帶來提升。
鑑於這是長期合作,因此零跑後續开發,斯特蘭蒂斯會繼續出資,成果雙方共享,這相當於找了頭現金奶牛。條件則是,零跑出讓了海外市場的主導權。斯特蘭蒂斯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已經混成“其他”,但拿到IP授權之後,可以用之於全球其他市場。
至於15億歐元的問題,按零跑港股市值,溢價約50%,對於善意收購方,這是應該的。就算這筆錢單买一個平台,也很值。橫向來看,大衆在MEB平台上投入了70億歐元(約合540億元人民幣),吉利爲浩瀚架構投入了180億人民幣。我們要適應的一個現實是,即歐洲車企的开發效率和成本控制,都已經居於嚴重劣勢。
更要命的是,开發以CCU爲核心、多域融合的架構,還不僅僅是錢的事,斯特蘭蒂斯做不出來。就算做出來,也會比中國新勢力落後兩代以上,根本無法競爭。在开發的背後,以IT、ICT方式做物理和軟件架構,實現軟硬解耦、軟軟解耦,這套方法論,也沒有。集團CEO唐唯實將其輕描淡寫爲“盲點”,其實這哪裏是盲點,簡直是難以跨越的斷崖。
大衆費了很大的勁自研,CEO都換掉了,最後依然決定聯合(就是买),买地平线的工具鏈和小鵬的架構。斯特蘭蒂斯很機靈,對自己能力有數,跳過折磨自己這步,直接买。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大衆花了7億美元,买了小鵬4.99股份,這是機會性合作。而斯特蘭蒂斯購买的20%股份,就是深度綁定了,零跑不但賣了海外獨家經銷、生產的權利,專利轉讓上還必須包教包會。當初跨國車企來中國合資的時候,技術轉讓上可沒這么慷慨。
既然這么物超所值,零跑爲啥要賣股份?外界不可能獲得雙方交易的全部信息,更不可能讀取零跑創始人的內心戲。
可以對比的是,和小鵬對同業投資抱有警惕不同,零跑採取了擁抱的態度。大股東的傾向,起到決定性作用,那就是更看重退出路徑。整體轉讓,比在股市上“零拋”(就像王興在每個交易窗口拋售理想股票一樣)要好得多,起碼股價不會因此被砸下來。
出人意料的是,大華作爲股東方(持零跑7.88%股份)整體退出。大華的股東和零跑股東具有一定重合性。這意味着傅、朱、陳、劉等人讓出來的是間接持股,同時保留了直接持股。這是既能套現、又繼續保有一致行動人控制權的平衡性策略。
另一因素,零跑創始人團隊對品牌繼續往上走,或許存在一定的战略迷惘。十幾萬元的新能源是刺刀見紅的領域。這個區域正面臨比亞迪這樣的大玩家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往20萬以上做,又遇到從30萬殺下來的一大票“中高端”品牌。銷量大家都能看得見。獨立品牌(沒有集團奶牛)、十幾萬的車,如果月銷量爬不到3萬+、4萬的樣子,路就走窄了,固投和研發攤銷居高不下。品牌認知上,也可能會有些不自信。
上述這些都能理解。但是把海外獨立權益賣掉,感覺就有些問題了。盡管是個潛在的利益,但這至少無法明確看到,零跑創始團隊對自己在全球市場擴張的未來是否存有信心。
截止26日當天中午11:22,零跑港股跌了9.1%,說明二級市場投資人的看法是一邊倒的。賣掉了自己“部分的未來”,這是這筆交易被詬病的最大原因了。還有什么比創始人自己用腳投票更具說服力的呢?
以上,交易籌碼,值或不值,諸君自做判斷。至少,反向合資潮流中,零跑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而後續的案例相信會越來越多。
(責編:陳瑤)標題:零跑與斯特蘭蒂斯,這場交易值不值?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