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遊的“冰與火”:AI拐點在哪?

2023-07-11 18:40:17    編輯: robot
導讀 近期,年內持續火爆的AI行情短期熄火,截至7月5日,軟件开發板塊10個交易日遭資金淨流出超過240億元,文化傳媒、遊戲、計算機設備等行業板塊淨流出資金也均超過百億元。 除了二級市場,AI上下遊產業鏈...

近期,年內持續火爆的AI行情短期熄火,截至7月5日,軟件开發板塊10個交易日遭資金淨流出超過240億元,文化傳媒、遊戲、計算機設備等行業板塊淨流出資金也均超過百億元。

除了二級市場,AI上下遊產業鏈也出現了微妙的偏差,上遊硬件持續火爆,光模塊、HBM等依舊有大批企業“搶灘”,而遊戲等AIGC應用端卻有走冷趨勢。目前一個整體判斷的是,人工智能行業正在渡過一個關鍵的發展瓶頸——即技術實力何時能夠全面轉化爲商業紅利?

01

上遊火熱:企業搶灘算力、存力、運力

AI的快速發展一直受限於算力(信息計算能力),但是擁有先進芯片並不意味着擁有更高的算力,單個AI服務器的算力有限,亟需通過高性能網絡連接多個AI服務器和存儲系統,構建大規模計算集群。

存力(數據存儲能力)、運力(網絡運載能力)兩大概念也應運而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提出了廣義算力和存算比兩個概念:廣義算力=存力+算力+運力,存算比=存力/算力。經測算,我國的存算比爲0.42TB/GFLOPS,表明存力相對不足,存在重算力、輕存力的傾向。

爲了在AI浪潮中佔據一席之地,算力裏的CPO、存力裏的HBM成了企業“搶灘”重點。

首先是算力方向。

AI算力的需求對光模塊的需求帶來較大增長,據悉,AI服務器所用的A100、H100等GPU,需用200G以上的高速率光模塊8—10個/片。AI算力建設與雲計算需求共振,800G光模塊开啓規模量產新周期,800G 大客戶需求指引有望持續超預期,光模塊龍頭廠商持續產能擴張以應對高漲需求。

自3月以來,北美廠商已經多次追加800G光模塊訂單,追加頻率及數量超市場預期。根據國金證券研報,目前英偉達等海外幾大巨頭給到800G光模塊供應商的預期2024年已上升至1000萬只,光模塊廠商正在大力擴產,以應對爆發時需求增長。中際旭創近日也在互動平台回復稱,公司用於AI場景的800G光模塊正在持續出貨和取得收入。

其次是存力方向。

高帶寬存儲器(HBM)正成爲AI時代的“新寵”。HBM是一種基於3D堆疊工藝的DRAM內存芯片,具有更高帶寬、更低功耗、更小尺寸等優點。它突破了內存內容與寬帶瓶頸,能爲GPU提供更快的並行數據處理速度,被視爲GPU存儲單元的理想解決方案。

近來,繼英偉達之後,全球多個科技巨頭都在競購SK海力士的第五代高帶寬存儲器HBM3E。據證券日報消息,半導體行業內部人士稱,各大科技巨頭已經在向SK海力士請求獲取HBM3E樣本,包括AMD、微軟和亞馬遜等。申請樣本是下單前的必要程序,目的是釐清存儲器與客戶的GPU、IC或雲端系統是否兼容。此舉意味着,HBM3E良率已經很穩定、能夠大量生產,已來到交貨前的最後階段。

對於AI上遊硬件的後續發展,天風證券認爲,AI硬件投入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服務器部署反映算力需求,大部分公司有服務器擴張計劃。不同公司在計算資源的使用量、成本和供應商選擇上存在差異,反映出它們在AI技術發展上的投入和战略規劃。

02

下遊冰冷:AIGC遭應用端抵制?

與上遊正相反,AI下遊應用端似乎有“結冰”趨勢。

首先是此輪AI行情的導火索——ChatGPT,其訪問量正在下滑。

據證券日報消息,網絡分析公司Similarweb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5個月,ChatGPT全球訪問量環比增幅分別爲131.6%、62.5%、55.8%、12.6%、2.8%,增長幅度明顯下降;6月份ChatGPT的訪問量環比下滑9.7%,爲其推出以來首次。市場認爲,(通用AI大模型)產業泡沫化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出現。

其次是被視爲AI將最先落地的應用端——遊戲領域,出現了抵制AI的事件。

據南方都市報消息,遊戲平台Steam的母公司valve在審核遊戲時,拒絕了一部使用AI生成內容的遊戲。valve表示,由於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不清楚,他們無法發布這些遊戲,除非开發者能證明他們擁有用於訓練AI的數據的權利。

目前,AI技術在遊戲开發中已經廣泛應用,比如用來生成地形、角色、音效等。一些大型遊戲公司,如育碧、EA等,也都在積極探索AI技術在遊戲中的可能性。然而,AI技術也帶來了一些版權和倫理上的挑战和爭議——AI生成,是否是創新的,是否是真實的?

事實上,上述兩件事,恰恰證明了AI在應用端的同質化問題,短時間內可以引發使用者的興趣,但缺乏能留存用戶的實用性和創新性,這也是近期AI大模型熱議的要重視“垂直化”和“行業驗證”。

從當前產業發展情況來看,AI應用層依舊處於初級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廣度夠了,類似當年的互聯網,AI可以在各行各業都沾點邊,但缺少深度,主要局限於文字、圖片或視頻的生成,信息的真實性也難以保證。這主要受制於四方面:

一是技術問題,AI技術需要涉及到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領域,技術成熟度尚未達到預期,很多應用場景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开發。

二是數據問題,AI落地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過程,AI模型想實現應用,需要大量、統一、標准、高質量的數據來進行訓練,數據的廣度、深度、安全性等問題都需要重視。

三是硬件問題,更智能的AI需要更高的計算能力,正如前文所屬,當前AI上遊硬件端還處於發展階段,算力、存力、運力都亟待提升,否則難以支撐商業落地。

四是交流問題,在大部分的場景下,都是工程師、科學家講一套語言,而業務負責人講另外一套語言,AI產業鏈上下遊战线過長,供應端與應用端尚未形成良性交流,這種狀態進一步導致了AI的落地難。

03

AI商業化拐點何時到來?

往後看,AI上下遊的“錯配”還會持續多久?商業化拐點何時能夠出現?

其一,要看從技術能力到場景應用的轉化,何時實現通用化、適配化、量產化、規模化。如果服務的每一個客戶,都需要爲其單獨定制解決方案,就意味着商業模式沒跑通,不能實現邊際成本的持續走低。

其二,單位成本和效率能否持續優化?AI對於各個行業最直接的意義,當然是“降本增效”,市場認爲,AI對遊戲、傳媒等領域的效率提升有望達10倍。但如今AI硬件和軟件成本依舊高昂,在上遊產業化有實質進展前,“降本增效”仍然只是空談。

其三,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地。歸根結底,人工智能技術其實取決於兩大變量,一是算法,二是數據。而市場對數據安全的擔憂,正是制約AI進化的原因之一。隨着AI相關法規進一步完善,商業化落地才有了基礎。

當然,AI的紅利是清晰可見的,它可以與各行各業相結合,但到底是“AI產業化”還是“產業AI化”還待定論。總體而言,AI發展的方向是有的——自動駕駛技術就是AI在汽車領域的一種極致演繹,但走向成熟的道路必然艱難。在未來商業化的求解上,各大企業也勢必要經歷一番波折。歸根結底,AI已是時代風向,與時代爲友,就需要給予更大的耐心,才有機會享受時代的紅利。

04

二級市場的AI熱度到頭了?

從二級市場來看,今年以來,AI概念股走出一波大行情,幾只大牛股被炒出“天價”。股價炒得過高的一個基礎也在於,新模式、新技術的估值方式還沒有共識。新的題材,尤其是尚未能落到商業化、收入層面的技術突破,它的估值不適用傳統的市盈率、市淨率等方式,如何給這些概念股估值,市場還在摸索中,形成共識需要時間。

事實上,每種新技術都有一個成熟度曲线,其發展可以分爲5個階段,即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穩定成長期和成熟期。

在不同發展階段,市場具有不同的期望,例如“技術萌芽期”的期望值隨時間逐步提升,在“期望膨脹期”達到階段性頂峰,在“泡沫破裂低谷期”期望值持續下行,直至產業化來臨,迎來“穩定成長期”,最終在滲透率大幅提升之後,進入“成熟期”。

目前而言,AI技術還在期望膨脹期,二級市場行情則處於概念炒作階段(後續還有技術炒作階段、業績炒作階段)。接下來市場將上演大浪淘沙——二級市場的信息披露更加完善,上市公司是真的具備AI硬實力,還是單純蹭概念,不久就會真相大白,投資者要做的是密切關注。

       原文標題 : 上下遊的“冰與火”:AI拐點在哪?



標題:上下遊的“冰與火”:AI拐點在哪?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661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