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動機
“要么徹底不讓孩子用平板電腦,要么只能被迫放开了用。”近日,來自浙江省寧波市的張先生來電反映自己的苦惱——自家孩子上初二了,最近經常和家人爲用不用未成年人模式而爭吵,“他不想用,說未成年人模式下沒有自己想看的內容;我們要求必須用,不用的話,網上的不良內容太多了,很容易被孩子看到”。
前幾天,張先生發現孩子使用成人身份信息解除未成年人模式繞开監管使用平板電腦,追問得知是同學介紹網上买的成人身份信息。
“寒假馬上就到了,我們白天上班也不可能老盯着他,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張先生說,真心希望有關部門或平台可以推出適合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模式。
如何讓未成年人模式更好地發揮作用?對此記者展开了調查。
□ 法治日報記者 韓丹東
“未成年人模式我堅決不想用,比如我喜歡看××短視頻,未成年人模式下,裏面盡是些很幼稚的視頻,估計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小朋友才會喜歡看。”來自浙江寧波的初二學生小張對《法治日報》記者說,“我已經上初中了,很多App打开未成年人模式後,裏面的內容根本無法讓我提起興趣。”
小張的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記者近日採訪發現,很多未成年人上網時都不愿意使用未成年人模式,不少家長爲此憂心忡忡,也引發了不少爭執。還有一些未成年人用戶會通過各種手段繞开監管,使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虛設。
受訪專家指出,未成年人模式的普及需監管部門、平台、家庭和學校四方協同發力。平台應當承擔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爲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打造適宜的專屬內容池,並給予創作者流量支持;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推動未成年人模式有效普及,更好地服務青少年成長。
內容低幼 功能簡配
近年來,互聯網逐漸融入青少年的生活,爲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未成年人模式孕育而生,旨在爲青少年營造健康、適宜的網絡環境。限制使用時長、篩選內容等功能成爲其核心亮點。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僅很多孩子不認同、不喜歡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內容,不少受訪家長也表示,未成年人模式下,平台提供的功能、內容都太少了。
來自天津的初中生小孫在手機上熟練地打开某短視頻App,進入未成年人模式,“你看,裏面都是些兒歌、低齡動畫以及基礎的識字算術課程等,這些動畫片我小時候就看過了;裏面根本沒有我感興趣的動畫片和科技知識、文化歷史等內容的講解”,她對記者說,“啓用未成年人模式後,搜索功能沒了,只能推薦什么看什么”。
“我家孩子上小學高年級了,閱讀能力已經有了一定提升,但在未成年人模式裏根本找不到適合他年齡段的經典文學作品或者科普讀物。不僅孩子覺得,我作爲家長都覺得裏面的作品太幼稚了,不愿意使用這個模式。”河北學生家長劉先生無奈地說道,他打开一款知名的在线閱讀App,在未成年人模式下,裏面的書籍大多是簡單的童話故事和低階繪本。
受訪專家認爲,大量低幼內容使得許多青少年很快便對未成年人模式失去了興趣,轉而尋求其他方式瀏覽網絡信息,導致未成年人模式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青少年難以在網絡中獲取與他們年齡和認知水平相匹配的知識,阻礙了他們視野的拓展和思維的提升。
來自山東的家長李女士說,有些App开啓未成年人模式後功能“縮水”,無法查看之前爲孩子關注的信息和收藏的內容,而且推薦的視頻內容良莠不齊,孩子不愿意用。
還有受訪家長提出,雖然一些平台在未成年人模式上下了一定功夫,對內容篩選作出了改進,提供教育知識、文化藝術、科技創新等適合青少年的優質信息,但不分年齡段,6歲和16歲看的都是同一版本,加上沒有彈幕、分享、投稿等功能,也很難吸引未成年人使用。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爲,根據相關規定,未成年人模式應該分級分類。例如未成年人年齡達到7周歲時,推薦內容就應該含有通識教育。但是由於內容分級需要算法跟進還有推薦內容時效性等問題,完全做到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因此大多數平台因爲成本等問題而未按照規定實施。
漏洞百出 繞开監管
“孩子用××搜索App搜動畫電影,結果排在前面的鏈接點進去卻是黃色網站。”來自天津的家長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孩子經常使用一款搜索App搜資料,App首頁時常推送一些涉暴力、擦邊等不良視頻內容,有一次竟然搜到了黃色網站,他立即想給該App設置未成年人模式,但怎么找也沒找到這一模式。
除此之外,多位受訪家長反映,在使用一些App的未成年人模式過程中發現不少問題,有的开啓了該模式,平台推送的內容中仍然有不適宜未成年人的內容,比如暴力、擦邊等;有的App可以隨意切換成人模式和未成年人模式,而不需要進行身份驗證。
根據受訪家長指引,記者測試了某款社交App,在开啓未成年人模式後,使用者可以一鍵切換账號,而切換後的账號認證信息如果是成年人,則不再自動开啓未成年人模式。
據公开報道,不久前,江蘇的張女士發現,她9歲的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每天大量時間都花在了各種遊戲上,導致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張女士查看手機發現,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孩子租用網絡遊戲账號花費竟有2000余元。
防沉迷規定要求,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遊戲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爲何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受到限制?經追問,張女士得知,孩子租了一些遊戲账號,這樣他就能規避防沉迷系統限制,想玩多長時間就玩多長時間。
採訪中,記者發現,這種情況並非個例,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網上購买成人账號,以此繞开未成年人模式。“在網上可以輕易購买到成年人信息認證的账號。即便有些App已經進一步升級,但是還有許多App可以通過重新下載、斷網、換账號等操作來破解未成年人模式。”來自山東的初中生小錢告訴記者。
就未成年人模式出現的問題,上海誠康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大成律師認爲,一方面由於未成年人模式不具有強制性,系由用戶自主選擇適用,很多App的未成年人模式僅需簡單的認證即可破解;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模式下,一些App缺乏趣味性,沒有建立青少年專屬內容版塊,而僅僅對App的部分內容進行簡單刪減,導致很多青少年不愿用未成年人模式,想方設法繞過監管。
優化內容 強制推行
受訪家長普遍表示希望能夠優化改進未成年人模式。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提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當爲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使用時長管理服務。在未成年人模式下,應用程序提供者應當爲未成年人打造專屬內容池,方便未成年人獲取豐富、健康、有益的信息內容。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推薦適齡優質內容。
目前,已有短視頻平台積極響應,針對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採取強制進入未成年人模式且禁止自行退出的機制。在視頻內容方面,未成年人模式可以選擇不同年齡,從而根據不同年齡的接受程度推送不同的視頻內容。且該平台保留了搜索功能,使用者可以有目的地在未成年人模式提供的圖片、視頻裏尋找自己需要的內容。
在張大成看來,要想更加完善和更有效地推廣未成年人模式,在技術方面,應進一步推行人臉識別驗證功能,確保只有家長(監護人)可以更改或退出未成年人模式。
“未成年人模式的普及需多方協同發力。建議政府將未成年人模式作爲法律強制義務,強制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產品運營商提供該模式,並加強監管,確保有效運行。學校和家長應引導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網絡使用習慣,督促青少年正確使用未成年人模式。”張大成說。
在內容方面,朱巍認爲,現在適合兒童看的內容較少並非內容審查制度的嚴格,而是現在專門制作未成年人內容的人和公司比較少,創作出來的優質內容更少,導致很多視頻、圖片等內容可能符合未成年人模式要求,但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目前的流量池往往偏向於能否兌現、賺錢,而忽略了對未成年人內容的供給。這種情況下,即使平台進行分級分類,也沒有足夠的內容供給而導致無法有效推廣未成年人模式。”朱巍提議,平台應該給予未成年人內容創作者流量支持,讓內容創作者受到實質性幫助,生產出更多孩子愿意看的優質作品。
標題:孩子找不到愛看的內容 未成年人模式該如何改進?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6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