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希望”,一場跨越24年的相見

2024-12-23 18:51:08    編輯: robot
導讀   閱讀提示   “看到你們如今生活幸福、事業有成,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欣慰。”“希望”與李家姐妹倆緊緊相擁。這場跨越24年的相見,既是初見,也是重逢。   12月15日上午,天空澄碧,空氣中透着涼意...

  閱讀提示

  “看到你們如今生活幸福、事業有成,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欣慰。”“希望”與李家姐妹倆緊緊相擁。這場跨越24年的相見,既是初見,也是重逢。

  12月15日上午,天空澄碧,空氣中透着涼意,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山北路2號,小妹李文娟、大姐李萍娟與“希望”見面了。

  “謝謝您,我們終於見到您了!”一見面,李文娟就緊緊握住了“希望”的手,她說,這個握手,遲到了24年。李萍娟拿出一大袋子山藥、花生,這是她背了一路、心心念念送給“希望”的家鄉土特產。因故沒能到場的二哥李國祥專門錄了一段視頻,囑托妹妹帶到現場,“如今能找到您,真的很开心、很激動。”屏幕那頭,他動情地說。

  “看到你們如今生活幸福、事業有成,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欣慰。”“希望”與李家姐妹倆緊緊相擁。這場跨越24年的相見,既是初見,也是重逢。

  “希望”是誰

  24年前,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街道李家村的一戶村民家裏,一對夫妻時常爲了家中3個孩子的學費發愁。

  “要不然讓他們別上學了,家裏實在供不起了。”丈夫李忠林對妻子說。李忠林患有慢性病,無法外出打工,全家生活只能靠妻子種地維持。在小女兒李文娟的記憶裏,三兄妹多年都沒买過一件新衣服,“一般都是姐姐穿剩的給哥哥,哥哥穿剩的給我”。

  那時,李文娟讀小學,李萍娟和李國祥讀初中,“每次交學費,我們3個總是班上最晚交的。”李文娟告訴《工人日報》記者,“我們讀書特別爭氣,學習成績一直不錯。”

  一邊是3個孩子的前程,另一邊是難以負擔的开支,難題擺在了李忠林夫妻面前,孩子們面臨輟學的可能,天天折磨着他們的身心。艱難的時刻,“希望”出現了。“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心人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李文娟回憶說,當時,二哥李國祥收到了老師轉交給他的一個信封,拆开之後,發現裏面是一張300元的匯款單,“這筆300元的‘巨款’讓我們全家都喫了一驚。”山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爲2659.20元,月均純收入221.6元。

  李文娟清楚記得,匯款單上的落款只有兩個字:“希望”。“希望”帶來了希望。3個孩子每人100元,已足夠覆蓋他們的學費和每月的日常开支。李文娟說,當時他們無比激動,“太好了,我們不用輟學了!”

  後來,“希望”依然不定期給三兄妹匯款,“有時每月一寄,有時隔一兩個月,每次匯款都是300元。”李文娟告訴記者,“希望”的捐款持續了兩三年,從2000年开始,到2002年七八月結束,累計下來已有四五千元。

  尋找“希望”

  “也許在今天看來,這並不算是一筆大錢,但當時正因爲有了這筆資助,我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李文娟說,“希望”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後來,三兄妹一路成長,各自走上了工作崗位。如今,李萍娟在菏澤一所鄉村小學當英語老師;李國祥學的機電類專業,現在是江蘇蘇州一家工廠的工程師;李文娟英語專業畢業後,在天津從事英語教學工作。

  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但他們內心始終記着24年前這份來自陌生人的愛和善意,“每次家人聚在一起總會提到‘希望’,我們想見他,給他深深鞠一個躬,當面表達感謝。”

  今年國慶節期間,三兄妹在老家相聚,商議起尋找“希望”的事宜。除了匯款單落款處的“希望”,他們還依稀記得匯款人地址爲“濟南市歷山北路”,20多年過去了,僅憑如此模糊的信息尋找一位匿名匯款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不久前,李文娟專門去了一趟菏澤市郵政局,請求工作人員幫忙尋找當年的匯款單存根。一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忙活了1個多小時,最終也沒能找到。

  後來,他們找到了家鄉的媒體《齊魯晚報》,試圖通過媒體的力量,擴大尋找“希望”的聲量。通過報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好心人參與到尋找“希望”的行動中:濟南、菏澤兩地郵局聯動,努力從海量檔案中尋找匯票;李國祥的母校菏澤市何樓鄉第二中學(現菏澤市牡丹區東方紅初級中學)也立刻行動起來,找到李國祥當年的老師,積極尋找相關线索……

  “一邊是善意,一邊是感恩。”“當年當地是否有類似希望工程的行動?可以從這方面入手。”一條又一條线索匯聚到一起,一場網上網下的愛心接力正在進行。

  “希望”找到了

  12月10日,《齊魯晚報》記者杜春娜給李文娟打來電話。“是不是找到‘希望’了?”電話這頭,李文娟激動得有些哽咽。

  原來,山東外事職業大學的工作人員孔凡磊看到報道後,與媒體取得了聯系。“我們這裏有當年的匯款單。”孔凡磊說,收據上的匯款人姓名、地址與報道中提供的线索完全相同。記者看到,票據背面附着日期,還有手寫籤名:孫承武。

  孫承武是誰?“他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孔凡磊回答。

  “如果不是這次他們尋找,我都忘記當年的捐款了,這只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聯系到孫承武後,他向《工人日報》記者回憶了當年的情景:在2000年的一次培訓中,他聽同期學員說起菏澤有三兄妹學習成績很好,但家境困難,“我就要了他們的地址和姓名,正式开始資助”。

  “希望”終於找到了。“孩子和教育是國家的希望。”孫承武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在匯款單上留名“希望”的原因。

  濟南歷山北路2號,這是24年前匯款發出的地址,如今成了他們重逢的坐標。12月15日那天,孫承武早早便在濟南市歷山北路2號——山東外事職業大學教學樓門口等着李文娟、李萍娟姐妹。

  見面後,李文娟眼裏噙着淚,“孫老師,謝謝,您當年資助的孩子長大了。”孫承武欣慰地說,“你們成才了,就是這筆錢最大的意義。24年前匯款時,不曾想到這微不足道的資助,能產生這么大的能量。”

  李文娟拿出精心包好的現金,鄭重地遞給孫承武,這是當年“希望”捐助的金額。“你們帶過來我就收下了,但我再轉交給你們,委托你們把這些錢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讓這份匿名的‘希望’繼續傳遞下去。”孫承武說。

  愛,繼續流轉。阿裏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一直關注着這段“施恩與報恩”的故事,現場爲孫承武和李家三兄妹送上了證書和1萬元獎金。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要把捐助的錢及這筆獎金作爲愛心基金一起捐贈出去,把這份心意繼續傳遞給有需要的人。



標題:尋找“希望”,一場跨越24年的相見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5844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