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眼鏡是滿足人們未來想象的“完全體”,AI眼鏡就是一種“過渡產品”。
文|顧麥卡 編|張弘一出品|商業秀
趁着AI勢頭的火熱,巨頭們紛紛湧入AR眼鏡。
無疑,Meta的第二代智能眼鏡產品RayBan Meta,以其299美元的售價、僅爲49克的重量、百萬級別的出貨量,讓大衆看到了AI終端落地場景的可行性。而蘋果的VISION Pro雖然遭遇了“滑鐵盧”,但至少讓人們不再認爲頭戴裝置只能用於娛樂。
除了Meta和蘋果外,今年國內的幾家互聯網巨頭也“殺入”進來。8月8日,小米生態鏈企業蜂巢科技發布了AI音頻眼鏡;9月3日,字節跳動全資收購Oladance,爲進軍AI音頻眼鏡鋪路;11月12日,小度科技發布了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小度AI眼鏡。
就連三星也在加入這場智能眼鏡大战。據外媒11月18日報道,三星與谷歌合作开發的擴展現實(XR)智能眼鏡預計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會發布,首次生產50萬台,將與雷朋和Meta合作的眼鏡一樣,使用高通的AR1芯片組。
在AR眼鏡用戶基數較小的情況下,頭部廠商將重心聚焦到了AI眼鏡上,後者以較低的技術門檻和較高的用戶接受度,成爲目前產業的主流產品方向。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AI智能眼鏡是當前產業公認的AI最具性價比硬件落地方案,2024年是AI智能眼鏡領域的拐點時刻。
在這個節點,爲了快速佔領C端用戶,除了巨頭的廝殺,被稱爲“AR四小龍”的雷鳥創新、XREAL、INMO和Rokid也不甘示弱,紛紛卷產品、卷價格、卷生態——頻推新品、豐富產品线,也與傳統眼鏡品牌合作,增加需求側的影響力,甚至在價格上的競爭直接幹到了千元級。
比如蜂巢聯合星創視界共創產品並入駐旗下品牌寶島眼鏡的門店,雷鳥創新與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近日,Rokid推出了最新的一款與BOLON眼鏡聯名的的AI + AR眼鏡—— Rokid Glasses,售價2499元。
AI+AR,是個性感的故事嗎?“Rokid們”輪番安排的新品,哪一款能“徵服”和佔領大衆的心智?
-Business Show-01AI眼鏡價格战“兇猛”“殺手級”產品缺位
自AI眼鏡“上位”以來,行業內的價格战就愈演愈烈。
最初,AI眼鏡的產品單價在2000-5000元之間,同時“四小龍”也持續發力5000元人民幣以下價格段。
隨着行業競爭加劇、輕量化產品變得火熱,市場上出現大量千元級的產品。以細分產品智能音頻眼鏡爲例,洛圖科技线上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智能音頻眼鏡线上市場均價爲1167.8元;其中1000-1999元價格段市場份額達到55.3%,佔比最高;400-699元價格段佔比增長至24.1%,同比上漲14.7個百分點。
從大廠到創業公司,似乎都在以犧牲成本的方式“卷價格”。
近期,百度推出的小度AI眼鏡,據快科技的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小度AI眼鏡的銷售成本可能低於Meta智能眼鏡的299美元(約合人民幣2136元)。
在這以前,這個價格也許有競爭力,但如今因以雷鳥創新和XREAL爲代表的玩家,都已將該類產品的價格拉到了一千元級別,小度AI眼鏡或因此會失去價格優勢。
此前,雷鳥創新推出的Air 2s AR眼鏡,曾以2698元的定價吸引用戶,而今年10月底,最新款AR眼鏡Air 3,價格則直接下探到了1699元。5個月前,XREAL推出的Beam Pro,同樣極具競爭力。但如今多個版本中,Beam Pro 6GB+128GB WiFi版本的售價低至1299元。
這無異於赤裸裸的“價格战”。對玩家而言,如今只有堅持低價策略,才更有可能吸引大衆市場的潛在客戶,以此提升產品出貨量。
而這一輪價格战,恰恰是以AI眼鏡成爲主流產品方向爲分界點。
AR眼鏡的產品迭代,一直備受爭議。過去數年,“四小龍”逐步推進AR技術與智能眼鏡的融合,但想要成爲“下一代智能手機”的構想尚未實現,行業整體規模太小,距離“下一個iPhone時刻”還很遠。
“頭盔式”的AR眼鏡,尚需要較高的硬件配置。例如,不少AR 眼鏡爲了實現拍攝、感知現實、眼動追蹤等功能用途,至少需要5-7個左右的攝像頭,如Meta Orion 的核心亮點之一就是有7顆攝像頭。
更高的硬件配置,也意味着成本投入和購买門檻也更高。Meta Orion每副眼鏡的生產成本大約1萬美元,被稱作“史上最貴AR眼鏡”。Meta計劃生產約1000台Orion,相當於硬件上要投入1000萬美元。
由於普遍面臨成本、量產、技術研發等方面的考驗,項目發展不順或暫停的現象時有發生。外媒The Information曾報道,蘋果Vision Pro最早將於今年11月停止組裝、後續還將停產。
AI眼鏡的產品形態則全然不同。它的特點是輕薄、體積小和易攜帶,更側重於集成AI技術增強用戶體驗,在現階段能夠快速落地,也能爲消費者提供新穎的體驗。
如果說,AR眼鏡是滿足人們未來想象的“完全體”,那么AI眼鏡就是一種“過渡產品”。
由此,不少AR廠商开始聲稱自己走的是“AI+AR”路线。實際上,誰也無法准確預測未來哪種類型的產品、技術路线會佔據主導地位,AR廠商們也只能選擇兩條腿走路,同時專注於AR眼鏡和AI眼鏡的研發中。
但對於AI眼鏡這一“過渡產品”,沒人愿意放棄。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曾提到,最近一兩年,AI眼鏡的銷量會比AR眼鏡大,且大很多。
事實也確實如此。維深信息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三季度全球AR銷量爲10.6萬台,同比下滑4%,是AR眼鏡近幾年第一次出現銷量同比下滑。
AR眼鏡整體銷量低迷的主要原因,除了渠道推廣投放減弱和B端AR眼鏡需求萎縮外,還有AI智能眼鏡的崛起,也在悄然分走市場的“蛋糕”。
不過,目前尚未出現一款現象級產品。從現實的角度考量,AI眼鏡市場已經到了玩家必須提前佔位、加大投入的時候。而殘酷的是,想要取得大衆消費者的青睞,在豐富功能和應用場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Business Show-02大衆消費者的买單意愿不強
盡管AI眼鏡遍地开花,但在產品功能和細分場景上,現有的產品都無法擺脫同質化問題,很難真正滿足大衆的需求。
過去數年,AI眼鏡產品經歷了數次迭代,仍保持了相對“輕硬件”的特點,因爲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引領了產品开發的風向標——一款擁有AI功能但整體上就像是普通眼鏡的AI眼鏡,更受到大部分用戶的歡迎。
爲了更易佩戴,大多產品減輕了整體重量,但真正佩戴起來,依然和普通眼鏡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做到完全無感。
雷鳥創新推出的AI產品,如雷鳥 X3、雷鳥Air 3等,都在重量和功能上進行了平衡,產品重量區間大概在60-80多克之間。
李宏偉曾在一場大會中提到,“雷鳥X3真的像一個眼鏡一樣……60克左右,就是大家正常戴的一個墨鏡的重量。”但實際上,消費者佩戴的近視眼鏡和墨鏡基本上在30克左右。
市場上還有其他較輕的產品,比如Rokid Glasses的重量爲49克,後者也是國內目前輕量化優勢相對明顯的產品。作爲對比,國外熱門產品RayBan Meta的機身也只能實現48克左右的重量。
此外,大多主流應用的使用體驗有限,因硬件條件限制,無法开發更爲復雜的功能。盡管消費者對交互過程沒有太多耐心,更追求傻瓜式操作,但依然希望產品能提供完善的智能體驗。
無論是還未正式上市的小度AI眼鏡,還是Rokid Glasses,都集合了第一視角拍攝、AI聊天、翻譯等功能,重復率極高。此外,大多產品都具備的主流應用比如導航、觀影、遊戲投屏等;在細分場景方面,大多玩家則主要圍繞遊戲、文旅、教育、娛樂等領域开發功能。
具體而言,續航時間是一大“痛點”。AI眼鏡電池容量小,續航時間短,無法滿足長時間使用的需求,導致大多產品只能在固定的地點使用。
例如,Rokid Glasses的電池容量爲220mAh,連續日常使用時間爲4小時,拍攝時工作時間僅爲40分鐘;小度AI眼鏡沒有提及具體數值,但連續播放時間爲5小時;雷鳥Air 3聲稱內置的電池容量高達4000mAh,但正常使用下,電池的續航時間也只能達到6-8小時。
在處理器方面,一部分產品採用了高通AR1的方案,如Rokid Glasses;另一部分則選擇內置高通驍龍6 Gen 1,一款面向低端市場的芯片,如XREAL Beam Pro、Rokid AR Lite都曾被質疑爲“爲降低成本而犧牲核心能力”。
由於受到硬件的限制,在遊戲、觀影、拍攝等場景中,不少AI眼鏡還存在畫面卡頓、投屏斷线等問題,導致無法實現沉浸式的使用體驗。
可以看到,大多具備硬科技實力的AR頭部廠商,並未拿出开發AR眼鏡時的那種“激進”,AI產品的开發也更爲保守,更重視大衆市場的喜好。
類似的故事不少。夏勇峰曾在接受AI光年採訪時提到一個故事,2021年年中,其創辦的蜂巢科技先後獲得了兩輪融資,不少投資人希望公司在產品中加入雙目大屏,但都被他拒絕了。
他認爲,用戶對眼鏡的核心需求是能夠長時間舒適佩戴,而非各種復雜的眼前顯示功能。目前AI技術不會創造新的用戶需求,更多是提升用戶的體驗。
但如果想要大衆消費者爲AI眼鏡买單,產品的开發就不能只是簡單地降低使用門檻、“閹割”產品功能,而是應該推進技術研發,在完善產品功能和應用場景的同時,提供一個在性能、成本和使用上達到平衡的可行方案。
當玩家不將重點放到創造用戶需求上,也就很難做出一個極具創新、顛覆市場的產品。
-Business Show-03拐點已至誰是破局者?
隨着技術的快速發展,AI+AR眼鏡已有初步的商業落地和產品應用,但仍然不足以改變大衆消費者的生活。
目前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滲透率相對較低。根據GIR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3年間,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從19.38萬台攀升至675.53萬台,但與此同時,當前全球智能眼鏡的滲透率不足1%。
但在新一輪浪潮湧來後,更多巨頭的加入,意味着它們开始愿意集中精力關注、收割這一細分市場。
不過,對於賽道內的“老玩家”而言,這並非好消息。
在賽道門檻、市場滲透率較低的階段,“老玩家”更容易搶佔市場、躋身頭部,一旦競爭加劇,甚至進入洗牌階段,不具備硬實力和持續的資金支持的“老玩家”,很可能會率先出局。
無疑,AI+AR眼鏡賽道的發展,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再次出現了AR的投資熱。雷鳥創新在半年內完成了三輪融資,最近一次是由嘉興南湖科盈等機構聯合投資的數億元B+和B++輪融資,至此其在半年內累計融資超過5億元。“四小龍”之一的Rokid則在今年1月和9月連續獲得近5億人民幣和1億人民幣的融資,至今其已完成13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20億元。
但衆所周知,像百度、小米、字節跳動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作爲中國手握最多現金、投資版圖不小的科技公司。它們投資的手,幾乎伸到了所有熱門賽道。它們一旦入場,賽道內必將迎來更激烈的資本較量。
在AI+AR賽道,“四小龍”想要走到最後,必須擁有足以與巨頭比拼的資本。
在市場的起步階段,燒錢並非玩家的“免死金牌”。歸根結底,玩家需要將巨額投入,轉化爲難以突破的競爭壁壘——不僅涉及技術、產品、市場等多個層面,還涵蓋了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與合作。
現階段,“四小龍”擁有大量落地產品,形成了豐富的產品矩陣,這有利於其進行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完成市場教育。比如,雷鳥X2等產品,开始兼容微信小程序生態,通過用戶規模龐大的社交軟件,擴大產品影響力;蜂巢則通過與傳統眼鏡企業共創產品,吸引线下市場的消費者,尤其是滲透已形成佩戴習慣的用戶群體。
但目前市場規模還未跑起來,线上线下渠道的拓展,其實爲時過早。
相比而言,圍繞AI算法與模型的技術積累,更有可能憑借強大的創新性,在消費者群體形成號召力,從而刺激市場的爆發。
在這方面,深入布局AI產業的玩家更具優勢,比如百度的小度AI眼鏡,搭載中文大模型,可以提供更強大的AI聊天功能。不過,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能力上,玩家仍需積累技術,爲AI眼鏡提供智能化建議和功能優化。
开放生態也是AI+AR眼鏡的一大亮點。玩家需要構建开放的AI眼鏡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的开發者、合作夥伴和用戶加入。
一方面,提供常用的社交、短視頻、購物等應用,鼓勵开發者爲AI眼鏡开發更多的應用和服務;另一方面,實現AI眼鏡產品與更多智能硬件設備的互聯互通。包括華爲、小米等在內的手機廠商,都可以將硬軟件方面積累的經驗,轉換到AI眼鏡上。
整體來看,巨頭們剛开始布局,但已在核心環節有自己的積累和優勢。巨頭對細分賽道的加碼,往往是新一輪競爭开啓的信號。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只要在垂直環節做得足夠深,就不大可能會被淘汰。長遠來看,“四小龍”如果不能在AI等核心技術壁壘上加大投入,補齊生態能力,未來的結局,很可能是給巨頭們“打工”。
誰會成爲行業的“破局者”?
人人都在翹首以待行業內誕生一個C端“殺手級”產品——就像社交軟件中的微信、硬件設備中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爲消費者生活中的必需品。
而在曙光出現前,玩家還需更多的耐心與決心,將產品、生態及技術做到極致。「完」
原文標題 : AI+AR眼鏡大战拐點:巨頭廝殺,Rokid們內卷
標題:AI+AR眼鏡大战拐點:巨頭廝殺,Rokid們內卷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