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比亞迪成立30周年慶典儀式在深圳比亞迪工業園舉行。比亞迪成立了30,但造車也就20年出頭。20年對規模工業企業來說,是很短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比亞迪從造車的門外漢,蛻變成爲世界頭號新能源車企。當天,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下线。
而且,2023年比亞迪在全球車企當中第一次進入前10名(排名第九)。今年預計會跨一大步,不是第六、就是第五。更關鍵的是這家企業90萬員工士氣高昂、群情激奮,充滿了進取心態。和想“保位置”的現任霸主,截然相反。
這簡直是造夢,“Build your dreams”據說是爲了湊字杜撰出來的,現在看則是一個奇妙的預言。
工程師文化
在市場看來,短短5年間比亞迪火速躥紅,且顯然握有战略主動權,足以促使局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這一“權柄”史無前例。簡單說,比亞迪變成了有能力影響汽車產業格局的“棋手”。
很多人都好奇比亞迪的成功祕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慶典當天的講演中提到了,信仰技術,敢想敢幹,就是比亞迪的商業機密。
這聽上去挺虛的,大家可能更想聽商業技巧、战略決策的思考。但天地良心,這真的是比亞迪成長的密碼,似乎誰都可以做到。在當前商業利益面前,選擇不可預知、甚至無人觸及的道路,是反人性的。在多個歷史關鍵瞬間,比亞迪或者王傳福本人,選擇的標准、底層的邏輯到底是什么。比亞迪官方授權的《工程師之魂——比亞迪三十而立1994-2024》,對此有深刻的闡述。
這本書試圖告訴我們,比亞迪這家企業,在秉性上爲什么如此與衆不同。以王傳福爲首的比亞迪創業者,都有濃厚的“工程師情結”。連帶着比亞迪這家企業,也充斥着“工程師文化”。
工程師人數多、一线研發人員佔比高、技術研發投入高,都稱不上“工程師文化”,最多只能算“工程師文化”的映射。
簡單說,就是面對战略挑战的時候,企業生死未卜的時候,還能如1993年闖深圳時一樣,信奉用技術、用工程手段解決問題。對技術抱有很高的熱情,能切實體會到造物的樂趣。而商業利益擺的位置比較低。這就是工程師文化的根基。可以用這個標准去衡量,哪些企業具有類似的文化秉性。就像一個人的脾氣一樣,可以粉飾、可以壓制,但不會改變。
一旦具有這種屬性,企業就會將工程師群體立爲核心,依靠他們創造“未來價值”。工程師在企業內部,待遇自然不能菲薄,企業內的地位、尊重禮遇也不能少。更重要的是,工程師團隊具有主動性和進取心,战鬥力因此很強悍。這是用物質激勵無法解釋的。
技術至上,投入畸高
王傳福從創業开始,對財務和市場機會的理解,大概是粗线條的。在那個年代的深圳,“幹了再說”遠勝過謀定而後動。如果有90%的把握,也意味着機會喪失、沒仗可打。
大家都知道比亞迪是做電池起家。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創造性管理體系,使其成爲世界頭號電池供應商。但是,在鎳氫電池轉向鋰電池的時候,遇到了大量的問題。雖然當時解決了,但王決心徹底理解鋰電池的電化學機理。爲此比亞迪從底層技術开始定量研究。這在以前是學術界(高校、研究所)才幹的事,原因是沒效益,不掙錢,反而需要大把預算。比亞迪當時买了一台X射线能譜儀,370萬元,比創業啓動資金都多,也是唯一一個买這玩意的民企。
比亞迪因此電池的自放電、循環壽命和性能等一系列問題上,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數據。這一切當時看低效投入,爲今天全球頭號新能源車企奠定了基礎。
遲至2019年,比亞迪仍未脫穎而出。當年銷量45.1萬輛,而今年10月份,比亞迪單月銷量突破50萬輛。當年扣非淨利潤只有2億多,但研發上砸了80多億。如果從財務角度管理,研發投入比例高到畸形,是絕不被允許的。
2008年比亞迪遭遇新能源轉型困難。銷量不振、利潤下滑、經銷商退網,很多一起創業的夥伴提了離職。競爭對手將招聘攤位擺在比亞迪廠門口。
2019年比亞迪仍舊是不溫不火。這11年似乎處境沒有大的改善。但是這些年,比亞迪在技術資產、技術能力上的突破,進步非常大。輿論和市場此時都沒認識到,比亞迪已經內功大成。後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技術出爐,不過是市場積極反饋後,比亞迪拿出早已准備好的技術儲備而已。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包括比亞迪自己,也是在2020年疫情初起時做口罩。比亞迪缺口罩,國家缺口罩,緊接着全球都缺。口罩機不可能很快到貨,再說也沒處买那么多。比亞迪選擇自己研發口罩生產线。擁有幾萬平米無塵車間、全工藝制造能力和一個战鬥力超強的團隊。24天,比亞迪就從零幹到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廠,每天生產1億只口罩。這相當於比亞迪重演了一遍自己崛起的過程。
規模做到這種程度,基本道理是相通的。2020年,比亞迪連續推廣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單檔插混,一开始都無人跟進,甚至遭遇嘲笑,和當時的主流技術方向不符。但很快,比亞迪憑借一己之力,就將所有這些技術流派幹成主流。它不需要靠山,它自己就是靠山。現在國內電池廠商,沒有鐵電池產线的,基本都淘汰出局了。而最頭鐵的韓國三大,也开始小規模上馬鐵電池。此時距離比亞迪確定鐵電池路线,已經過去3、4年。對於技術快速演變的動力電池行業,別說差3年,就算差半年,也很難追及。
比亞迪接連推出的易四方、天神之眼、雲輦、璇璣架構、第五代 DN,一個比一個驚人,看上去像是一個技術高舉高打的長期霸主。實際上背後是14年坐冷板凳、堅持新能源技術路线,終於守得雲开月明。
王傳福從國企出來自己創業,從手搓電池到成爲全球頭號電池供應商。力排衆議進入汽車行業,看似都踩對了點,但實際上王傳福並未“看准”什么商業機會,他承認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前景,但就是敢幹敢試錯。
而比亞迪的行事風格,注定了它“不合群”每一次都不是沿着別人趟好的路线前進,而是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
從電子行業就是如此,沒有成熟的原料供應商和設備供應商,就自己做研發、自己做設計、自己做產线,自己給自己提供零部件,從頭做起。因此,比亞迪的全產業鏈布局思維,其實是形勢逼迫的。在汽車行業,比亞迪除了輪胎、玻璃等少數零部件,基本都自己擁有旗下配套供應商。這種做法延續到今天,出現了很極端的措施,比亞迪選擇自己擁有滾裝輪船隊,因爲賣到海外等船等不起,運力也不行。比亞迪甚至出手自己收購金屬礦藏和冶煉產线。這也是新能源產業在不成熟時代留下的烙印。
沒想到,現在垂直整合被總結爲比亞迪的方法論,成功密碼,就有點倒因爲果了。
創新和敢爲,是一體兩面
從商業角度,創新的不確定性很強,收益高風險大。王傳福聲稱“嘗到了搞技術的甜頭,更加注重技術的創新,創新能力越來越強,技術的儲備也就越來越多”。在初期只能奮力一波動時候,肯定是這樣。但成長爲大企業之後,只要守攤就能過的很好,創新動力就會減弱。不愿意繼續投入高風險的創新。這就是大企業病,但現在看,比亞迪仍像初創企業一樣有衝勁,有朝氣。而跨國對手們,有些則在既有技術資產和新能源投入上首鼠兩端。表現爲研發投入很高,但落地的少。偏於穩重,不愿意冒險。表面看是研發轉化的效率問題,實則是指導思想問題。
王傳福說,“工程師和人才就是我們比亞迪最寶貴的財富。回想這一路,比亞迪的研發,比亞迪的發展歷程,其實也是中國品牌發展的一個縮影。”比亞迪如今有11 大研究院,11 萬名工程師。今年新招的研發人員佔比接近80%。“沒有技術人才的智慧,沒有开放包容的氣氛,早期的創新就無從談起。”
工程師思維主要的興奮點,在於創造和提供解決方案,而非賺多少錢。後者自然重要,不重視現金流的企業不可能長期存活。但是賺錢是工程師思維的一個副產品,而非主要追逐目標。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比亞迪。
(責編:傅琰)標題:比亞迪工程師文化,造就30年崛起之路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