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河北新聞網
縱覽新聞記者 黃雨晗
11月11日,這個曾經普通的日子,如今成了一年一度的消費盛會。隨着氣溫驟降和“雙十一”促銷活動的到來,羊絨服飾進入銷售旺季。
被稱作“中國羊絨之都”的河北省清河縣,擁有約1700家羊絨制品生產加工企業,每年生產羊絨制品3000多萬件。爲備战“雙十一”,清河羊絨人正24小時緊鑼密鼓地抓緊生產,將各式各樣的羊絨制品銷往全國各地。
全自動橫機全天不間斷生產
11月10日早上8點,清河縣河北其超羊絨制品有限公司的各條流水线正在高速運轉,淘寶上顧客的咨詢提示聲、敲擊鍵盤聲、機器的轟鳴聲充斥着整個廠區。
“秋冬季是羊絨制品的銷售旺季,又趕上‘雙十一’大促,羊絨制品的銷量十分火爆。”工廠負責人蘇其超告訴縱覽新聞記者,“雙十一”促銷活動开啓以來,工廠每天要生產打包兩三千件羊絨制品,客服每分鐘最多要回復30多人的在线咨詢。
隨着成百上千的訂單撲面而來,智能化生產車間的王勤將參數輸入全自動電腦橫機中。只見一台台機器滿負荷運轉,上方的羊絨紗线被不斷牽引到下方的織槽中,幾十分鐘過後,黑色針織衫、棕色羊絨褲......一塊塊款式和顏色各異的片衣從機器出口處滑出,等待被送往下一生產環節。
全自動電腦橫機正在運作。(白中豪/攝)“借助機器,我們每天能生產羊絨衫、羊絨褲等制品3000多件。”王勤告訴記者,現在的羊絨生產車間,採用的是全自動橫機,只要在電腦中導入參數,輸入指定款式,機器便會自動生產出羊絨制品的片衣。“消費者下單後,我們這邊需要立馬安排生產,才能保證在48小時內發貨。”王勤說。
爲保證全天不間斷生產,王勤和其他擋車工實行“兩班倒”,他們每個人看守10台機器,時刻緊盯機器的工作狀態和工作進度,就連喫飯都是輪着來。“平時不忙的時候,一台機器只能生產七八個款式的衣服。進入‘雙十一’,每天每個機器要換十幾個款。”王勤說。
縫合工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
“劉霞、武東花......過來領衣服。”在小組負責人的招呼下,50多名女工排起長隊,挨個抽籤,領取待加工的片衣。
一件羊絨衫從生產到出庫,要經過橫機織片、片檢、縫合、手縫、熨燙、擇毛等十幾道工序,而縫合是最重要的一環。工作人員需要將全自動電腦橫機生產出的片衣,借助圓盤縫合機縫在一起,制成成衣。縫合過程中,既不能喫針,也不能露邊,極其考驗技術和耐心。
劉霞拿到片衣後,又找來合適的羊絨紗线,坐在了縫合機前的馬扎上。她將紗线穿過线圈和針眼,並將片衣套在機針上,隨後踩起了踏板。隨着機器“噠噠噠”的響聲,兩塊片衣逐漸縫合到了一起。
縫合工人正在工作。(黃雨晗/攝)劉霞今年35歲,來自四川成都,有着近20年的縫合經驗。和其他長期工不同,劉霞是個全國各地跑的臨時工。這些年來,她去過山東、內蒙古等地,在各個工廠做羊絨縫合工作。今年9月,劉霞來到了清河。“就是這段時間忙,我才來的,要是活兒不多,我還不來呢。”劉霞笑着說。
“我們每個人都要隨機抽取片衣,等手上的衣服縫完了,再去領新的。有的衣服簡單,縫得快;有的衣服復雜,花的時間就多一些。”由於抽籤的隨機性,劉霞和其他女工領取到的衣服或是羊絨衫,或是外套,又或是長褲,不同版型的衣服需要花費的縫合時長也不同。
進入11月後,羊絨訂單量激增,縫合女工迎來了最忙的階段。每天早上八點,劉霞都會早早地來到工廠,領取新的片衣;等到晚上八九點,做完手頭的工作後,她才下班回家。每天,她能縫20件左右的羊絨服裝。“我這走得還不算晚,還有比我工作時間更長的呢。”劉霞說。
手挑工人回家加班完成工作量
“雖然忙,但我們都希望工作量多一些。活越多,我們越高興。”
46歲的張春華是清河本地人,在廠內做手挑工作,負責對縫合後的衣服進行質檢,並拆除不必要的毛邊、线頭。
只見張春華和四五名手挑女工坐在長桌前,手裏拿着剪刀,快速抽拽着线頭,遇到沒縫好的地方,她還會停下來,用手中的鉤針進行修整。
和縫合工一樣,手挑工也需要用抽籤的方式領取衣服。“像圍巾、手套等小件羊絨制品,我就挑得快一些,大件的衣服就挑得慢一些。”張春華說。
手挑工人正在工作。(黃雨晗/攝)臨近“雙十一”,廠裏的訂單增多了,張春華和其他手挑工人的任務量也增加了,每天待處理的衣服堆成了小山。爲完成每天的工作量,張春華經常會把沒挑完的衣服帶回家,加個夜班。“平時都是晚上八點鐘下班,幹不完我就帶回家,在家挑到十一、十二點。”張春華說。
雖然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但張春華心裏卻美滋滋的。“我們羊絨行業不怕忙,就怕不忙。”張春華說,她有兩個兒子,小兒子16歲正在上高中,一年要交三四萬的學費;大兒子23歲,正到了娶媳婦的年紀。她說:“爲了孩子,再忙心裏也覺得有奔頭。”
一天需要運輸三四趟快遞
經過十幾道工序後,一件件合格的、嶄新的羊絨制品被折疊好,放進包裝袋和紙箱中。
在包裝區工作的顧書芹一刻不敢怠慢。作爲整個生產工序的最後一環節,她正將紙箱套入快遞袋中,並貼上快遞單,做掃描出庫處理。不一會兒,她的腳下就堆滿了撕下來的包裝膠條,身後也摞起了十幾排快遞盒,每排都有近兩米高。
“這只是今天的一部分快遞,快遞員已經拉了兩趟。”顧書芹告訴記者,整個包裝區由她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截至晚上8點,他們已經掃描了1500多單,但還有很多羊絨制品正在生產中,等待包裝和出庫。“站得時間長,腿都麻了,整個胳膊都是酸的。”顧書芹笑着說。
快遞工作人員正在搬運待發的快件。(白中豪/攝)“平常一天只來一兩趟,最近我們每天要來三四趟。”中通快遞工作人員趙立成將堆在牆角的快遞盒搬上平板車,借着貨梯運到樓下,又將這些快遞盒排列整齊,搬進貨箱。遇上空余的地方,他還會“見縫插針”,多塞幾件快遞。趙立成說,爲了一次性多拉一些貨物,有時候他會和同事开兩輛車來,一次運輸能七八百個快遞。這些快遞將被送往清河轉運中心,乘着快遞車輛,送到全國各地的买家手中。
據清河縣郵政管理局統計,進入11月份以來,每天都有120萬單快遞從清河發出,其中羊絨制品約佔70%。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標題:縱覽原創 | 記者親歷羊絨之都的 “雙十一”24小時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