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雲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但高昂的研發、運營成本與壓力使其在盈利方面遭遇了重大挑战,這成了百度集團必須正視的問題。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蕭維 編輯丨蕨影
上個月末,以“智能·躍遷”爲主題的百度雲智大會吸足了眼球。本次大會匯聚了業界領軍人物與先鋒企業,作爲東道主的百度更是忙到馬不停蹄,先是與三星達成战略合作,又在主論壇大秀千帆肌肉,邀請重要合作夥伴聯合展示標杆案例,更打造上萬平米智能互動科技展廳,全面展示自家智能雲產品。
“开放、合作、共贏”,是百度雲本次活動打出的口號,而在現實中,百度雲也在拉朋友、打廣告、推新品、造生態。可現實是,中國公有雲市場,阿裏雲、華爲雲、天翼雲、騰訊雲長期佔據前列,百度智能雲一直是追趕者。
體量小,野心大,想做的事情多,百度雲正在陷入豐富而平庸的雲計算陷阱。
Part.1
智能雲,不是好生意?
看似熱鬧的雲市場,參與者冷暖自知。
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中國公有雲市場增速在下降。2023年中國公有雲市場總規模爲394.9億美元,中國公有雲(IaaS+PaaS)市場增速12.7%,已連續三年下滑。
事實上,即使公有雲市場增速下滑,百度雲也一直不是其中的主角。從2012年才开始發展的百度雲,晚於阿裏騰訊兩到三年,而在2024年第二季度,阿裏雲市佔率超過36%,騰訊超過16%,而百度雲只能歸類其他,榜上無名。
但在AI興起之後,百度看到了彎道超車的希望。IDC 8月26日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AI公有雲市場規模達126.1億元,同比增長58.2%,增速遠高於公有雲。這是百度等待五年的機會—在2019年確定“智能雲”战略後,AI成爲百度的核心業務方向。也就是從那時起,AI公有雲賽道上,百度雲的名頭越來越響,IDC數據顯示,2023年百度智能雲在AI公有雲市場份額爲26.6%,已連續五年位居首位。
但是,AI雲市場到底有多大,是個問號。據IDC最新報告,百度智能雲在2023年中國大模型平台市場份額位居第一,達到19.9%,但在2024年1月至5月期間,國內大模型項目的中標公告發布近260個,百度僅以10個項目投標位列榜首,作爲與雲業務深度綁定的大模型業務,顯然這樣的成績並不足以支撐百度雲的市場期待。
更需要注意的是,這已經是AI市場從互聯網用戶全面轉向政企(政務、金融、電信、制造、能源)等傳統行業並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後的市場結果,客戶結構升級、需求升級、服務升級之下,AI雲市場有多大的想象空間,需要再次被審視。
一位同業大廠資深表示,百度雲的市場地位,是基於其AI差異化產品布局的結果—IaaS層的AI算力、PaaS層的AI平台、MaaS層的AI模型、SaaS層的AI應用,以及文心大模型、千帆大模型平台、百舸異構計算平台,在整體產品布局有着支撐作用。
“幸虧百度雲還比較有AI的東西,如果也以基礎雲產品作爲主打,其面臨的也是一片紅海。”
Part.2
跑馬圈地,越圈越疼
百度雲的野心,路人皆知。
根據李彥宏內部公开分享的記錄,百度雲已經應用覆蓋教育培訓、房產家居、機械設備、商務服務等30多個行業,如此大範圍的推廣,與阿裏張勇所說“所有行業都值得AI重做一遍”,邏輯出發點相同。
而且,切入多行業的百度雲也確實拿出了成績。近三個季度(2023年四季度-2024年二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爲11%、12%、14%,在2024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中披露,百度智能雲的大模型收入佔比已從2023年四季度的4.8%提升到了2024年二季度的9%。
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成績,但內部人士頗有質疑,有相關人士認爲,百度雲爲了擴大市場影響力,招攬开發者,不管實際應用效果,過分誇大使用效果的做法,會招致非議。其認爲“市場營銷和技術,畢竟是兩種邏輯。”
但顯然,當前的百度雲更需要市場的認可,據機構記錄,百度2024年上半年中標了143個項目,其中30個項目與大模型或人工智能產品強相關,並且毛利率遠高於以人力服務爲主的總包類項目。更好的成績在於使用頻率,據數據顯示,千帆大模型平台9月每日調用次數已經達到了7億次,比2023年高了10倍多,市場認可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悖論也出現在這裏。“大模型的競爭,本質上還是算力的競爭,在這一塊上,百度還不是那幾家的對手。可價格战來了,百度更不能慫。”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表述他對百度當前處境的觀察,“這樣一來,利潤勢必受到影響。”
“之前大家還掙點錢,可這么一降價,毛利率從超過60%變成0%,調用一次就虧錢一次,比的就是誰彈藥充足,而不去關注做大市場。”一位行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慘烈價格战的質疑。
選擇存量還是增量,這是個問題。一個典型的案例來自頭部初創公司Minimax,爲支撐業務,該公司曾舉辦了一場招標會來採購算力,阿裏雲、百度雲和字節火山引擎悉數參與競標,在PPT環節三家就开始各顯神通,但甲方Minimax只關心一件事:價格。
誰都不想失去存量優質客戶Minimax,對於常規客戶,各家雲計算平台能夠給到的價格在6折到5折左右,但這次競價最低至2折,相當慘烈。
百度雲的邏輯可以代表大多數參與其中的大廠態度:大模型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客戶數量對市場增長至關重要。
但是趨勢更爲明顯,有相關人士指出,未來1年-2年大模型調用次數會指數級增長,邊際效應下,雲廠商算力成本會隨着客戶需求增長而攤薄,最終實現正向利潤。這也就意味着,淘汰賽开啓後,只有3到5家基礎模型企業能繼續活下去,而前提自然是市場份額的絕對優勢。
頗像個死局,在這個關頭,百度雲押注的是自己的技術能力,文心大模型、千帆大模型平台、百舸異構計算平台,全部在算力調度和性能上下了功夫,寄希望於幫助客戶解決算力短缺和算力成本偏高等問題,來獲得市場認可。
看起來是一條不錯的路线,但問題是其他友商何嘗不是這么想的,同質化顯然是各大玩家無法規避的問題。
Part.3
AI雲,養不起?
事實上,讓各家驕傲的大模型平台調用次數,就是個燒錢的存在,而花費不見底之下,百度雲還遭遇了謠言。
上個月,一則“百度大概率放棄通用基礎大模型”的消息傳出。其內容顯示,賽道內卷嚴重,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百度有放棄大模型的想法。
隨着傳聞越演越烈,百度不得不作出回應。9月9日,文心一言市場部負責人張全文在朋友圈發文,“所謂‘放棄通用大模型研發’純屬謠言!文心一言剛完成了功能全面升級。我們將持續加大在通用大模型領域的研發投入。”
大模型對百度雲至關重要,此時退出確實不合常理,但這則謠言確實對賽道敲響警鐘:一路燒錢,玩家還能堅持多久?
Gartner今年8月發布的“2024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线”顯示,生成式AI距離生產成熟期有2-5年的時間。但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時間裏,要花費多少錢,需要百度雲精打細算。以Anthropic公司數據爲例,其首席執行官透露目前正在开發的AI模型訓練成本高達10億美元,未來訓練大模型的成本將在短短三年內就上升至100億美元的水平。
國外公司如此,而百度這邊的成本也不會太低。一年前據國盛證券估算,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爲140萬美元,對於一些更大的LLM模型,訓練成本介於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而百度的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在極力對標ChatGPT的情況下,耗資顯然是個天文數字。而且更高的花費來自雲設施,百度AI想在市場出類拔萃,離不开基礎算力的支持,百度在這場軍備競賽中需要投入多少真金白銀,恐怕不是個小數目。
百度是否已經做好了准備?讓人有些擔心。百度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季度總營收339億元,核心營收267億元,核心經營利潤56億元,同比增長23%。但是,百度最大的收入來源线上廣告業務收入爲192億元,同比下滑2%。而雲業務上,百度雲當季收入爲51億元,其中,9%的收入來自外部客戶對大模型和生成式AI相關服務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兩項收入大頭的利潤構成並沒有直觀數據解讀。
“百度有多少錢可以給雲和大模型做子彈,是個謎。”業界觀察人士如此評價百度雲未來的投入情況,以他的觀點,雖然截至2024年6月30日,百度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和短期投資總值1620億元,“但這些錢不禁花,實際上的自由現金也才62億,如果短期內雲平台價格战不結束,百度面臨的局面會很復雜。”
實際上,在今年,百度智能雲的產品價格一降再降:五月宣布ERNIE-Speed、ERNIE-Lite、ERNIE-Tiny系列模型預置服務對客戶免費开放使用;7月宣布ERNIE 4.0、ERNIE 3.5兩款旗艦模型大幅降價,ERNIE 4.0 Turbo面向企業客戶全面开放,輸入輸出價格分別低至0.03元/千Tokens、0.06元/千Tokens。
這可能就是財報上隱藏了單項利潤數據的原因:虧本賺吆喝,不好看。
爲難的已經不止是百度雲,更是它的母體,造血能力不足以支撐度過這段高強度內卷的時間,更考驗了百度雲產品商業賦能的能力,畢竟客戶掙錢了,自己才有錢掙。道理樸素,過程很難。
參考資料:
《IDC:疫後增速不及預期——2023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增速持續放緩》,IDC《230個大模型招投標大單,前三令人意外》,數智前线《大模型“鬼故事”纏上的不止百度》,商業密碼《百度增長的“AI密碼”曝光!文心大模型日調用量超6億》,新浪財經
原文標題 : 大模型燒錢战,百度雲亟需突圍之路
標題:大模型燒錢战,百度雲需突圍之路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3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