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7月9日訊(記者 張晗)隨着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帷幕落下,“具身智能”無疑成爲了本屆大會的核心焦點。借助人工智能的強勁東風,這個由圖靈在70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如今正逐步從理論走向現實,而人形機器人正是具身智能最直觀的表達形式。
在本次展會上,能走路、能跳女團舞、會做“一字馬”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參觀者最多的注意力。在H1-2展館附近,排列有序的“十八金剛—人形機器人先鋒陣列”成了熱門打卡點,特斯拉Optimus、傅利葉GR-1、誇父4代Kuafu-4th version、宇樹H1、开普勒先行者K1等“明星”產品雲集,整個空氣中都彌漫着科幻照進現實的氣息。
作爲人形機器人的代表,玻璃保護罩內的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即便只能看不能碰,但其展台前參觀者依然絡繹不絕,需要瞄准時機擠進去,才能近距離一睹Optimus的真容,熱鬧程度在整個展館中都是“遙遙領先”。
在展會期間,藍鯨新聞記者走訪對話了十余家前來參展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和一些投資者、業內人士、參觀者,嘗試從更多元的視角去分析這場具身智能盛宴背後的真實情況。
“風口當下,只要能做人形機器人的公司,誰都會拿出來撐一撐牌面,但不要盲目樂觀,商業化依舊是一個很未來的事情。”某參展企業工作人員向藍鯨新聞記者坦言。這些看起來越來越像人的機器人,科技感十足,但只要問到量產情況和能否落地商業化,大多數企業工作人員都會支支吾吾。就像大多數參觀者反復詢問的那句話,“好玩兒是好玩兒,但买回來幹嘛呢?”
在走訪交談過程中,藍鯨新聞記者也注意到,關於人形機器人的現狀和發展,教育、醫療、工業制造業、服務業是大家目前普遍嘗試的場景;但在定價方面,有的認爲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用相對低的價格去搶市場的階段,有的認爲前期發起價格战效果不大,反而對這個行業是不利的。
在風口面前,機器人企業竭力爲市場和投資者講出好的故事,但人形機器人的前景真的足夠明朗嗎?他們心中的答案似乎沒有那么篤定。
共識:嘗試在TO B場景率先落地
“這一年的變化真的太快了,去年展會的核心關注點還是在大模型等軟件層面,今年都跑來看人形機器人了。”一位參展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藍鯨新聞記者。
據WAIC大會官方資料顯示,今年共有45家智能機器人企業和25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參展,而在一年前,只有10家左右的人形機器人參展。據媒體報道,去年的人工智能大會上並沒有可以雙腿走路的人形機器人。但今年,像卓益得這樣的公司已經領着自家的人形機器人在展館中遛彎。7月4日的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發展論壇上,國內機器人領軍企業宇樹科技創始人宇樹科技創始人及 CEO 王興興還發布了名爲《具身智能是實現AGI最有效途徑》的主旨報告。
在具身智能概念狂歡之外,藍鯨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多數參觀者會問到參展企業,“這個機器人能幹嘛?可以幫我做家務嗎?”而企業的回答也基本一致,“現在還不行,但未來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技術負責人劉宇飛在7月4日“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發展論壇”上表示,人形機器人應用難點在於場景應用難和高質量數據獲取難。
難歸難,但企業已經在摸索中前進了。藍鯨新聞記者在現場走訪交談過程中注意到,多數企業會選擇教育、科研、工業制造、服務等領域作爲率先落地的場景。此前在華爲开發者大會2024上亮相、國內首款搭載華爲鴻蒙操作系統的全尺寸機器人“誇父”也來到了現場,开發商樂聚方面表示,這款機器人已經开始量產,價格預計在60萬元-80萬元人民幣之間,使用場景主要是在教育和科研領域,而不是工業制造領域。
樂聚方面相關負責人告訴藍鯨新聞記者,“樂聚機器人從2016年就开始在教育領域方面探索嘗試,產品研發出來需要有渠道銷售,因此這是有一定積累的。此外,人形機器人現在還是處在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在系統、感知、決策、控制、算法等方面並沒有達到一個十分完善的水平,所以需要和一些國內高校合作去積累技術優勢。”
7月5日下午三點半,機器人企業傅利葉智能的展台前水泄不通,他們進階升級的人形機器人GR-1正在做演示,去年的人工智能大會上,傅利葉智能發布了全尺寸人形GR-1並率先實現量產。傅利葉相關負責人告訴藍鯨新聞記者,“GR-1主要會在康復陪護等民生場景中落地,這是我們擅長的領域。”
“現在的人形機器人總體而言比較相似,沒有說哪家更強一些,關鍵還是尋找到落地的場景。”一位業內人士坦言,“不管是面對工業制造、服務領域、教育等,其實技術難度差得不多。但康養和醫療方面相對要求高一些,因爲面對人,機器需要更多的數據訓練來達到精准的程度確保安全。”
在走訪交談中,藍鯨新聞記者注意到企業之所以優先選擇科研、教育等領域嘗試落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受到高昂價格因素的影響,只有B端的企業有支付的能力;第二個原因則是和自身的行業積累相關,例如康養之於傅利葉、教育之於樂聚。還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展商表示,之所以選擇在工業領域方面投入,也是因爲此前有過相關積累,但究竟哪個領域更能發揮人形機器人的作用,誰也說不好。
分歧:繼續埋頭研發產品,還是下場打價格战
機器人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概念,從工業機器人到協作機器人,再到現在的人形機器人,機器人一直存在於產業鏈中,也是一代代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目標。近年來,人形機器人之所以快速受到關注,一方面得益於AI技術的發展,具身智能成爲時髦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在於標杆企業特斯拉的帶動。
幾年前,美國機器人企業波士頓動力雖然也依靠酷炫的演示視頻帶來了一波流量,但業界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並沒有太多感知,直到特斯拉的加入改變了這一現象,人形機器人不再只是“空中樓閣”。
特斯拉方面表示,第二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後續將會賣給個人,售價預計在2萬美元(合人民幣14.5萬元),明年开始限量生產。據特斯拉CEO馬斯克預測,到2025年,特斯拉工廠內將有超過1000個擎天柱人形機器人投入工作。他預計,將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爲工業主力,數量有望超越人類,預計達到100億-200億。特斯拉目標年產10億台,佔據市場10%以上份額,爲特斯拉帶來25萬億-30萬億美元的市場。
和特斯拉同樣將價格打下來的,還有宇樹科技今年5月發布G1人形機器人,起售價9.9萬元,但此次並沒有來到展會現場。宇樹科技方面告訴藍鯨新聞記者,G1沒有來到現場是因爲目前尚未开啓量產,預計將於今年Q3开始量產。
相較於2023年8月發布的65萬元售價的H1,G1價格急速下降。據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透露,“成本的壓縮主要得益於宇樹所有核心部件自研,例如驅動器、控制器、電機、代碼再到生產全部都是自己在做的,但人形機器人目前還處在早期發展的階段,不管是H1還是G1,都是一個前期探索市場的產品。”
據《經濟日報》報道,人形機器人造價最高的是關節,關節主要由電機、驅動器、減速器、編碼器、電力傳感器等組成,約佔整體成本的2/3。比如,用於保障機器人靈活性的伺服電機,在國外售價多在2000元至3000元之間,平均一個人形機器人需要20個到30個,光電機成本就達到10萬元。想要把價格降低,成本的確是一個問題,畢竟並不是每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都實現相關核心零部件自研。
在展會現場,藍鯨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同企業關於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定價方面存在較大分歧。特斯拉Optimus和宇樹G1屬於10萬元區間;達闥機器人XR4、开普勒計劃今年下半年量產先行者K1人形機器人等在30萬左右;宇樹H1、樂聚“誇父”等在50萬元、60萬元;傅利葉、星動紀元等公司旗下產品則沒有公布官方售價。
其中,开普勒、達闥等公司展台的工作人員認爲,雖然現在人形機器人屬於發展的起步階段,但競爭十分激烈,已經到了需要靠價格搶市場的階段;但鈦虎、傅利葉的工作人員則稱,對於現在的市場而言,價格能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微乎其微,還是要先把產品做好,現在發起價格战對行業不利。
有業內人士告訴藍鯨新聞記者,“只要能找到合適的落地場景,找到市場需求實現量產,價格很快能降下來,這不是什么太難解決的問題。”
在展會現場,藍鯨新聞記者也遇到了一些企業負責人來考察市場,一致的觀點是,現在人形機器人賣多少錢並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因爲只要大規模採購量產,價格不是問題,前期考察的重點還是在性能、場景等,例如機器人的續航、負重、避障等能力,長期比較看好,目前也還在考量。
未來:有人堅定看好,但也有人保持觀望
今年的WAIC,可以雙足行走的機器人再配合企業人員的講解,着實激發了參觀者和市場對這個行業的熱情,就像展會期間上海的溫度一樣,盡管开着空調,但整個展館卻絲毫感受不到涼意。
藍鯨新聞記者在走訪交流中發現,行業目前有兩種派別,一種堅定看好,眼神堅毅、信心滿滿。每當參觀者問道,什么時候這個機器人可以爲我服務?展台工作人員都會回復,“快了,馬上。以前大家都覺得开電車不可思議,現在不都是新能源汽車了嗎?科技發展很快的,再過幾年可能都不需要盲人按摩了。”
特斯拉的馬斯克、英偉達的黃仁勳等全球科技大佬,以及國內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的王興興、優必選的譚旻都是樂觀派的代表。
當然也有相關數據作爲支撐:在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暨具身智能高峰論壇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6億元,到2029年將達到750億元,佔據世界總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達到3000億元規模。
王興興告訴藍鯨新聞記者,“人形機器人領域經歷了幾十年的起伏,有過高峰也有過低谷,特別是去年AI大模型引起轟動之後,新的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進步爲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價值提供了推動力,政府也在積極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這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新的起點。當然,要想真正實現人形機器人的普及還需要3年的時間。”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也曾公开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也正在迎來自己的“iPhone時刻”,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一日千裏地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關鍵節點,人形機器人也在以非常規的加速度發展,預計10年到20年之間就會有非常普遍的應用。
但也有人沒有這般樂觀。“我們做機器人已經很多年了,但真的想象不到一個真正可以量產落地的場景,這挺苦惱的。而且據我了解,現在並沒有哪家企業有明確的商業化模式,他們掙錢的方式還是哪裏有展會就將自己的機器人租出去收取傭金,沒多大意思。”一家參展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藍鯨新聞記者。
在展會現場,藍鯨新聞記者看到的更多現象是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在做靜態演示,或者是簡單在自家場地上簡單行走,只有零星幾個在圍繞場地行走。
“其實在大會召开前一周,大家計劃的是都讓自家的機器人圍繞會場走路,在實測下來發現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後來就變成了以靜態展示爲主。現在這些人形機器人走路的樣子更像是人類的嬰兒時期,成長空間還很大。”一位業內人士跟藍鯨新聞記者坦言。
也有參展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藍鯨新聞記者,“別把人形機器人想得多明朗了,就現狀來看,還是存在於想象當中,不僅僅是因爲場景落地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做人形機器人,就勢必要融資,當資本進來以後,理念很容易產生分歧,團隊沒那么容易做到一條心。”
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超過22起,融資金額超過70億元。國內方面,星動紀元、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开普勒機器人等公司均獲得了融資。
在WAIC展覽館之內,跟大模型一樣,具身智能是今年展會全場最熱門的概念關鍵詞;但在WAIC展覽館之外,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機器人企業們仍處於思考、猶豫、試探、不確定等復雜情緒的交織之中。
原文標題 : 深潛|機器人的狂歡與商業冷思考
標題:深潛|機器人的狂歡與商業冷思考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9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