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趨勢下,如今歐盟碳關稅(CBAM)已經啟動,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緊跟在後,台灣也將在 2025 碳費先行,為協助企業擬定綠色轉型計畫,兼顧永續並維持市場競爭力,市面上已有許多實用工具。
若以高度、廣度、深度與速度來討論淨零轉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祕書長郭財吉表示,如今淨零永續已經邁向 2.0,這一兩年國際趨勢積極推動下,包括台灣已有許多國家將淨零目標入法。
永續議題已經從國際性議題下向延伸到企業,同時需政府、企業各單位共同解決,考驗不同利害關係的整合協調能力,過去討論面向也較為抽象,但現在所有資料都來自於數據,利用現有資料做未來決策,最重要的是,郭財吉認為,若沒辦法與時俱進就會被拋在後頭。
未來光儲攜手發展
截至 2023 年 11 月,台灣太陽能裝置量為 11.7GW,距離 2025 年的 20GW 目標還有 8.3GW 的成長空間;儲能併網容量也達 560MW,今年第一季也將有 2023 年建置的儲能完工。
近年來儲能在穩定電網扮演重要腳色,SMA 技術顧問經理彭正寧以 0403 花蓮地震為例,由於地震導致機組跳脫,電網頻率驟降至 59.46Hz,避免再降到 58 發生全台低頻卸載,當時儲能便擔任短跑選手,10 秒鐘內提供緊急備援穩定電網頻率,後水力發電、燃氣接力穩住。
彭正寧指出,儲能在用戶端的應用,除了可以有效管理電費,抑制尖峰、拉高離峰,協助用戶在時間電價用較為便宜的電價,還能藉由削峰填谷,轉移負載尖峰與降低契約容量;如果廠房擴廠,儲能也能形成虛擬饋線,打造虛擬電廠。
未來光儲結合也是趨勢,彭正寧認為,可以用儲能系統來儲存中午時段過多的太陽能電力,未來才不會發生棄光情形。
提及儲能,也不能忽略氫能應用,氫氣身為高能量密度載體、透過儲存及移動,達到多種應用場景,包括運具用燃料電池、緊急備援,也可以達到削峰填谷、平衡電網之用。
製氫並非新科技,西門子 SIEMENS 製程工業處副協理範栩表示,氫氣一直以來都是工業生產重要原料,只是製造氫手法都是灰氫,之後要怎麼轉成藍氫、綠氫,對我們來說就是提供綠色轉型解方。
而西門子有很多軟體平台,可以藉由數位雙胞胎中各類虛實整合平台,協助客戶建構既有工廠模型,打造中央戰情室分析數據平台,尋找最適合的製程優化方向與最佳化途徑。
綠電規劃實用工具
TrendForce 集邦科技分析師倪靖認為,淨零碳排已經是國際共識,能源轉型是達成關鍵,未來需要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跟部署再生能源,能源取得方式將是企業重要課題。
未來國際品牌對供應鏈淨零要求也會更嚴格,台灣也是出口導向國家,台灣以碳費先行,2025 年將對年碳排 2.5 萬噸碳排大戶徵收碳費,2.5 萬噸以下中小企業雖然還免碳費,但還是會被要求減碳,須及早準備。
只是對於企業,綠電還是較貴,如何購買綠電、如何買再生能源憑證也是難題。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主任黃志文指出,通常業者會依價格決定要走 FIT 進入自由交易市場,因此企業在自由市場的綠電價格,原則上就會高於 FIT,FIT 價格可以說是市場底價。
去年綠電轉供交易量已達 17 億度,買家數達 318 家,經濟部也藉由競價方式、光電三轉一鬆綁、中小企業綠電平價專案、台電小額綠電釋出、CPPA 綠電信保機制等,引導綠電進入市場,助中小企業與用電大戶買綠電;現在也有許多企業提供綠電交易工具,協助企業購買足夠綠電。
台泥 2021 年已併購歐洲儲能公司 ENGIE EPS,成為國內唯一具有綠能、電池、儲能、電動車快充的研發與自製能力的企業。台泥也打造綠電交易平台能元超商,讓中小企業建碳目標下容易買到綠電,首創綠電顧問提供分析需求,根據購買綠電需求、廠房用電類型、何時達成目標等等,提供最佳的綠電採購組合。
聯齊科技也有推出需量預測型 AI 演算法,包括多項目標需量管理,避免超約、減少太陽能餘電、時間電價套利,提高綠電站比,藉由機器學習 AI 演算,每 15 分鐘預測,總負載預測準確度 93%,太陽能發電預測準確度 85%,還可以雲地整合,積極優化演算法。
(首圖來源:集邦)
標題:化危機為轉機,多工具協助企業永續綠能轉型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6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