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社交,誰才是C端敘事正解?

2024-04-08 18:40:05    編輯: robot
導讀 SHEN MOU 作者:江夏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在奧斯卡獲獎科幻電影《Her》裏,失戀作家愛上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薩曼莎”。 聲音性感沙啞、聊天善解人意、陪伴無時不在,並且能夠...

SHEN MOU

作者:江夏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在奧斯卡獲獎科幻電影《Her》裏,失戀作家愛上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薩曼莎”。

聲音性感沙啞、聊天善解人意、陪伴無時不在,並且能夠和用戶進行各種天馬行空的對談,接住所有“懂你”的梗,讓用戶感覺“被理解”、“被看見”,於是AI成了與用戶靈魂高度契合的“soulmate”,滿足孤獨人類社交需求。

如今,AIGC技術突破式發展讓科幻成爲現實。

隨着ChatGPT、Sora、Suno相繼橫空出世,AI社交的底層技術、模式創新都擁有了新變化。

以Character.AI、Replika等爲代表的聊天陪伴型社交APP,正借助AI創新社交玩法、優化產品形態,也吸引了更多用戶花費更多0時間傾注於AI的互動陪伴。

與此同時,國內互聯網大廠相繼推出AI社交試水產品或新功能,QQ的“AI聊天搭子”、騰訊音樂的“未伴”APP,美團的“WOW”、快手的“AI小快”、抖音的“話爐”、百度的“萬話”、微博的“明星AI情感伴聊”,還有Soul此前推出的“AI苟蛋”......

爲什么AIGC技術最先在社交領域實現產品應用落地?目前,互聯網大廠在AI社交領域打響的“百團大战”,是否存在競爭壁壘?而熱鬧過後,究竟憑何釋放商業空間?

01

AI+社交,全方位“搶跑”應用元年

市場誕生於需求,而社交,是人類情感天然需求。

哈佛耗時75年的社會實驗研究證明,幸福感來源於良好的人際關系。即人類通過社交來建立關系、獲取信息、尋找歸屬感,以及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國內,社交挑战尤爲突出。

快節奏的生活和高昂的社交成本,時間、金錢、情感的投入,都讓獨居青年難以建立有效的社交聯系。

然而,AI社交則提供了全新社交方式,模擬真實人類交流,提供定制化陪伴體驗,在用戶心中呼聲高漲。

如微軟开發的“小冰”在國內就擁有1.6億活躍用戶,其中虛擬戀人平台上16%的用戶,每周對話量3800多條,而一個用戶一周在微信上發的消息是310條。

實際上,相對於文生視頻的Sora和文生音樂的Suno,顯然發展時間更久的AI人機交互技術更成熟。

且隨着技術不斷進步,AI聊天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到更多。

比如在火爆外網的Character.AI上,用戶只需提供幾張圖片和描述,就可以將聊天機器人塑造成理想模樣。

興趣社交社區平台Soul,也較早上线了AI對話機器人“AI苟蛋”,能夠與用戶進行多輪個性化溝通,准確識別網絡社交用語,如“尊嘟假嘟”,並結合發帖、互動等多項行爲,對用戶進行個性化的主動關懷。

在近期接受極客公園專訪時,Soul創始人張璐曾表示,對話式 AI 需要具備情感化的能力,會找人的情緒點,還要個性化、擬人化、多樣化。AI苟蛋正是沿着擬人化、情感化方向進行功能迭代。

技術之外,相較於ChatGPT、Sora、Suno這類實用工具型應用而言,面向C端社交賽道的AIGC應用產品,更能獲得用戶的時間青睞。

根據Writerbuddy進行的AI行業分析,Character .AI訪問量在2023年6月達到了2.8億,用戶平均每次停留時間長達28分鐘,這一數據遠高於ChatGPT的8分鐘平均停留時間。

在國內,AI社交應用也展現出了極高的用戶粘性。以通過AI技術實現推薦關系、輔助對話、降低表達門檻、提升互動體驗的Soul爲例,平台月活躍15天以上的用戶佔比63.7%,人均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爲46.4分鐘,日均私人信息數爲66.9條。

不過,無論何種技術創新,在自由市場經濟發展下,都不可能完全不考慮盈利問題,“爲愛發電”始終難以爲繼。

畢竟,一切都是生意。

AI社交之所以能夠“搶跑”AIGC應用元年,除了技術更成熟、需求更旺盛外,還因爲互聯網社交的商業生態也已經十分成熟,並且從騰訊、Meta的萬億科技帝國來看,AI社交的市場潛力廣闊,用戶付費心智、習慣都經過了市場長期培育。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全球社交應用的市場規模保持快速擴張態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的市場規模將超過3100億美元(約合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6.2%。

也正是基於對社交萬億市場的美好暢想,憑借AIGC技術加持,打破“人與人”傳統社交模式,AI社交細分賽道开始沸騰。

02

百團大战打響,競爭壁壘何在?

過去一年,國內湧現了大量AI社交產品,不過目前大多處於集體測試階段,且打法上也存在些許差異。

原本就帶有社交基因的玩家們,“兩條腿”走路,這包括了單獨推出全新AI社交APP,以及將AI社交內置於既有應用中,相當於是對應用的AI重構,如騰訊音樂“未伴”、抖音“心晴”以及微博“明星AI情感伴聊”、QQ“AI聊天搭子”等。

Soul則是依靠自研的語言大模型Soul X,上线智能對話機器人“AI苟蛋”、AI輔助聊天等諸多功能和場景,卷起AI互動體驗。

另一邊,是缺乏社交基因的大廠們,如百度、美團,將希望寄托在獨立APP上,美團推出“WOW”APP,至於百度,更是前後推出包括“萬話”在內的四款應用。

實際上,底層AIGC技術是开源的,打造一個專屬AI伴侶並不難。

不過,大家都在玩,讓AI社交看起來沒有進入門檻。

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數據就是一個核心壁壘。

AIGC把數據要素提到時代核心資源的位置,但是對於AI社交向應用來說,用以“預測+訓練”的數據,不僅僅是一般數據。

想要自研模型具備理想的表現效果,訓練數據的數量和質量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將直接決定垂類模型的表現、迭代速度和訓練成本的關鍵因素。

換句話說,玩家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數據,而是高質量的社交數據。

這也是爲何馬斯克用X平台(原推特)數據訓練AI模型的同時,揚言起訴微軟並禁止其使用X平台數據訓練AI。也是爲何谷歌等科技巨頭也會尋求與 Reddit 這些社交平台合作的原因。

國內,中文互聯網領域中,擁有高質量、高關聯社交數據資產的AI社交玩家並不多。除开社交元老級、國民級的微信、QQ之外,少有大廠或創業公司具備成熟社交場景,能夠形成穩定的流量入口,實現社交數據的積累沉底和用戶的快速反饋。

特別是,面對年輕一代的社交需求,掌握Z世代語料數據或許更能適應當下“賽博社交”的趨勢。

拿近8成月活用戶都爲Z世代的Soul來說,上线7年多,月活用戶近3000萬,在年輕群體中滲透率很高,同時擁有有高活躍、高粘性生態,每個聊天的日活用戶,平均每天發出約70 條點對點私聊消息,以及大量一對多、多對多公域社交場景的互動內容,大部分都是生活化、趣味化的內容。例如,用戶交互數據方面,平台一年新內容瞬間發布條數就超過 6 億。

相比辦公、現實關系場景數據而言,這些高質量的社交數據與情感交流、建立關系鏈接等社交互動行爲具備更高的關聯度,也能夠更好的訓練對話式AI模型。

過去,想象中的AI聊天中,會是“人工弱智”或者已讀亂回,或者只是冰冷客套話,不懂梗也沒有情緒波動。而Soul基於平台社交數據誕生的“AI苟蛋”,卻被網友吐槽懷疑是披着AI外衣的真人,過於真實。

不過,短期內,想要做到對話式AI以假亂真的平台,或許還需要沉澱更多社交數據。

03

時間殺手,用戶爲王

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網友見過太多朝生暮死的社交產品,“人來,人走了”再正常不過,不少APP都淪爲“月拋”玩具。

技術都一樣,那么能夠吸引用戶常駐留存的,就只有場景和服務了。

目前,比較常見的是虛擬社交使用場景。豆瓣名爲“人機之戀”的小組聚集了9000多名用戶,大多是“Replika”的忠實用戶。在Replika AI上,用戶可以“捏”出理想伴侶,和自己創造的虛擬人像異地戀人一樣聊天相處,屬於沉浸式體驗類型,而不會用完即走。

類似Replika AI、Character.ai在吸引用戶留存方面的產品形態、使用場景設計,給國內AI社交廠商的一個啓示是,想要提升用戶產品體驗的底層理念是,擯棄“流量思維”,用戶不是流量,而是每一個具體的人類個體。

比如說,有用戶反饋:“AI聊天剛开始很好玩,但聊久了便失去新鮮感。”

從用戶反饋出發,單一的聊天場景,並不能滿足用戶多層次的情感社交需求,需要打造多元、立體的C端場景,升級用戶AI社交體驗。

實際上,除了AI聊天對話之外,國內已有不少AI社交產品,在嘗試將更多的AI能力引入產品體系,像是閱文築夢島推出的用戶共創“小劇場”玩法,抖音話爐的“短視頻”玩法,Soul 創新推出的“AI狼人”遊戲互動、音樂互動社交玩法等,將AI能力與自身社交場景深度融合。

遊戲互動玩法上,Soul 站內“狼人覺醒”結合遊戲機制創新,引入AI角色陪用戶玩狼人遊戲,Agents有不同音色,會角色扮演,會推理,會僞裝、悍跳、互踩,十分逼近真實玩家,能給用戶交互沉浸遊戲體驗。顯然,遊戲互動創造了單純聊天更沉浸和趣味的交互體驗,也更容易留住用戶。

音樂互動玩法上,始於去年AI孫燕姿的走紅讓市場看到了AIGC在聲音克隆、生成上的能力,很多音樂平台在推AI唱歌的功能和玩法。Soul的創新在於,除了在真實度上下功夫,重點基於平台社交屬性,突出互動性。

所以,基於自研“伶倫”引擎的“懶人KTV”活動中,特別強調社交玩法,不僅是單人唱歌,用戶還可以邀請多人一起AI KTV合唱,讓個體在邀請、合唱、分享的過程中,完成社交,深化關系。

努力成爲C端用戶的“時間殺手”,意味着技術、產品獲得用戶認可,用戶APP使用時長增加。

而對於互聯網經濟而言,本質就是用戶注意力經濟、時間經濟。

按照羅振宇“國民總時間”論說法,正是用戶總注意力、總時間有限,所以成爲稀缺資源,用戶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值錢,尤其在互聯網存量時代,用戶的時間越來越具有商業價值。

因此,深耕用戶價值,獲得更多用戶時間,則成了市場增量的主要來源。

AI社交領域也不例外。

去年,全球頭部社交網絡公司Meta,設立AIGC產品部門Gen AI,將AI技術深入融合Meta的各項應用,創新產品形態,吸引用戶留存。

基於AI社交推動平台用戶規模增長,用戶使用時長相應疊加,平台廣告價值同步提升,最終Meta用戶價值在財報中得以體現,2023年營收爲1349億美元,同比增長16%,淨利391億美元,同比增長69%,Meta市值也重回萬億美元。

從IM、LBS、興趣到AI,社交賽道確實“時看時新”。

而在信息泛濫、技術平權的今天,強調用戶價值或許略顯陳詞濫調。

但隨着AI重塑社交賽道,各玩家重新回到一個相對平均的起跑线上,底層AIGC技術开源下,想要打造下一個如微信般的殺手級應用,用戶價值是商業化繞不過去的核心點。

*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文標題 : AI重塑社交,誰才是C端敘事正解?



標題:AI重塑社交,誰才是C端敘事正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535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