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城競逐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比拼門檻已近4千億,誰最有機會

2024-03-22 18:30:25    編輯: robot
導讀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4年要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900萬輛,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4年要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900萬輛,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比重超60%。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也成爲國內一些城市在汽車制造業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合肥、常州都是乘着新興產業這股東風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躍遷。

  上半場拼產能,下半場拼綜合實力。近日,有關專家在接受紅星資本局採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之城的競爭,技術創新、產業鏈完善、市場拓展等因素同樣重要。

  深圳上海領先優勢明顯

  產值門檻已近4千億

  2023年各地新能源汽車產量陸續公布。深圳以178萬輛首次登上全國第一的寶座,緊隨其後的是上海(128.68萬輛)、西安(98.38萬輛)。

  三城的排名也在三年交替。2021年,上海以63.2萬輛的成績遙遙領先,比同期深圳(29.95萬輛)和西安(26.9萬輛)的總和還要多。2022年,西安異軍突起,以101.52萬輛險勝上海(98.86萬輛),深圳則只有87.47萬輛。

  但西安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不足百萬,不及2022年。上海近三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分別是160%、57%、35%。深圳則連續三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超過100%。

  根據深圳市工信局數據,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值2154億元;另據深圳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業產值增長85.3%。通過測算可知,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車產值可達3991.3億元。

  根據上海官方數據,2023年工業战略性新興產業中新能源汽車產值比上年增長32.1%。產值數字並未披露,但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總產值爲2888.25億元,通過測算,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值可達3812.49億元。

  深圳、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值都逼近4千億大關,也讓城市新能源車產業競爭來到了一個新門檻。

  “目前,深圳和上海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領先地位已經初步顯現,但未來是否能夠保持並進一步擴大優勢,還需要看其能否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完善、市場拓展等方面持續發力。”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紅星資本局表示。

  後起之秀競爭激烈

  冠軍之位三度易主,第二梯隊也正虎視眈眈。合肥和常州異軍突起。

  去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74萬輛,較2022年產量翻了一倍多,目前比西安少24萬輛左右。根據合肥市官方數據,2023年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產值超1700億元,新能源汽車已成長爲合肥第二大支柱產業。

  長沙與合肥旗鼓相當。2023年,長沙市新能源汽車產量72.69萬輛,與合肥僅有2萬之差。2022年,長沙市汽車產業鏈產值已突破1600億元。

  新晉萬億城市常州,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近68萬輛,同比增長約34萬輛,增幅近100%。據中國證券報,2023年常州新能源整車完成產值1400億元,同比增長126.6%。

  鄭州也有黑馬之勢。2022年鄭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爲6.98萬輛。一年後,鄭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已增至31.6萬輛,漲幅高達352%。

  這離不开比亞迪的落戶。2023年鄭州比亞迪板塊完成產值334.7億元,生產整車超20萬輛。這一產能佔鄭州新能源車產量的六成之多。待全部比亞迪鄭州基地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年產能將達到百萬量級。

近兩年全國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

  “從近年來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城市排名來看,深圳、上海、西安等城市確實展現出了強大競爭力,但冠軍之位的頻繁更迭確實表明,目前尚無一個城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絕對優勢。”朱克力認爲,這既與各城市在產業政策、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等多方面的激烈競爭有關,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的快速發展和變化。

  他預測,未來幾年這種爭搶局面可能會持續存在,會隨着某些城市的產業優勢逐漸凸顯而趨於穩定。

  2025年格局未成定數

  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冠軍城市還未成定數。這些城市也明確了2025年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產能)目標:合肥產能超300萬輛,柳州產銷量超300萬輛,廣州、深圳產能超200萬輛,西安產量150萬輛以上,上海產量超120萬輛(已完成),重慶和成都產量都是100萬輛。

  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並非簡單的產量比拼,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中,除了產量之外,技術創新、產業鏈完善、市場拓展等因素同樣重要。”朱克力稱,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逐步成熟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產品的性能、品質、智能化水平等將成爲競爭的關鍵點。

  上半場拼產能,下半場則是拼產業鏈、創新鏈。

  深圳和上海優勢明顯。目前,深圳全面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核心技術,已經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上海則有上汽集團、特斯拉等龍頭企業加持,新能源產業優勢和集聚程度與深圳難分伯仲。

  “新秀”合肥與常州則分別瞄向“新能源汽車之都”與“新能源之都”。

  汽車已被定位爲合肥“首位產業”。合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布局,支持比亞迪、大衆、蔚來、長安等做大做強。常州目前已是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

  今年2月江蘇省發布文件,支持常州高質量推進太陽能光伏、動力及儲能電池、新型電力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創新升級,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作爲傳統汽車重鎮,廣州和重慶也正加速向新能源汽車轉型。

  今年2月,廣州市重點項目正式公布。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31個,涉及投資高達約440億元。

  重慶則在2022年就發布了34條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同年,重慶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排在首位的就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朱克力認爲具有產業基礎、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城市更有機會脫穎而出。他指出,產業鏈的完善和協同也將對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包括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充電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回收利用體系的建立等。此外,市場拓展同樣重要。“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誰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得更好,誰就更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凌瑤



標題:全國多城競逐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比拼門檻已近4千億,誰最有機會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920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