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12月28日消息,近兩年AI產業迅速崛起,湧現了一堆AI創作類產品,包括AI文生圖、AI圖生文等多種類型。
用戶只需要輸入一些提示詞,AI大模型就可以產出相應的文字、圖片、代碼等內容。
AI生成的內容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嗎?相應權利歸屬於誰?是否可以隨便使用網絡上AI生成的內容?這種問題一直非常困擾大家。
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了李某與劉某侵害作品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案,明確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圖片的“作品”屬性和使用者的“創作者”身份。
據介紹,原告使用开源軟件Stable Diffusion,通過輸入提示詞的方式生成了涉案圖片後發布在小紅書平台。被告在百家號上發布文章,文章配圖使用了涉案圖片。
原告認爲,被告未經許可使用涉案圖片,且截去了原告在小紅書平台的署名水印,使得相關用戶誤認爲被告爲該作品的作者,嚴重侵犯了原告享有的署名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要求被告公开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等。
被告辯稱,不確定原告是否享有涉案圖片的權利,被告所發布文章的主要內容爲原創詩文,而非涉案圖片,而且沒有商業用途,不具有侵權故意。
法院經審理認爲:涉案圖片符合作品的定義,屬於作品
從涉案圖片的外觀上來看,其與通常人們見到的照片、繪畫無異,顯然屬於藝術領域,具有一定的表現形式。涉案圖片系原告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從原告構思涉案圖片起,到最終選定涉案圖片止,原告進行了一定的智力投入,比如設計人物的呈現方式、選擇提示詞、安排提示詞的順序、設置相關的參數、選定哪個圖片符合預期等。涉案圖片體現了原告的智力投入,因此涉案圖片具備“智力成果”要件。
從涉案圖片本身來看,體現出了與在先作品存在可以識別的差異性。
從涉案圖片生成過程來看,原告通過提示詞對人物及其呈現方式等畫面元素進行了設計,通過參數對畫面布局構圖等進行了設置,體現了原告的選擇和安排。
另一方面,原告通過輸入提示詞、設置相關參數,獲得了第一張圖片後,繼續增加提示詞、修改參數,不斷調整修正,最終獲得涉案圖片,這一調整修正過程體現了原告的審美選擇和個性判斷。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可以認定涉案圖片由原告獨立完成,體現出了原告的個性化表達,因此涉案圖片具備“獨創性”要件。
涉案圖片是以线條、色彩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造型藝術作品,屬於美術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最終,北京互聯網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被告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500元,雙方均未提起上訴,目前一審判決已生效。
作者:建嘉來源:快科技
原文標題 : AI生成作品也有著作權!我國首例“AI文生圖”著作權案一審判決生效
標題:我國首例“AI文生圖”著作權案一審判決生效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1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