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電正走入寒冬。「整個下半年很冷,選舉到了,光電被打得很慘,審查幾乎停擺……」多名業者在不同縣市發出類似的感嘆。一名南部大老手中的大型案場,上半年準備就緒,在地鄰裏溝通完善,生態評估也無疑慮,卻被地方政府暗示選後再放行,轉眼又延宕半年。他大嘆,各縣市不只開慢車,更幾乎要停下來。這盤由政府主導、名為「能源轉型」的大棋,正陷入僵局。
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下,綠電需求孔急,政府擘畫的2025綠能藍圖,已宣告跳票,在缺口逐年擴大、須加速追趕的關鍵之際,肩負近七成發電重任的光電,卻陷入缺地危機,地面型光電在未來2年,須以過去8年的「8倍速度」衝刺,才可能趕上目標。
細究光電歷年目標與實際裝置量,從2019年起就一路跳票,且缺口逐年擴大。推行多年下來,政府已盤出上萬公頃專區,為何光電仍難擺脫用地荒?這些已被放行的土地,為何無法「鋪好鋪滿」?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細數,主要原因是農地狹小、產權複雜,地主寧可擺著荒廢,也沒意願整合承租;再來是輸配電力的饋線缺乏,集結升壓難度高(註:特定範圍內光電系統應集結至升壓站,再傳送電力予台電輸電網路);許多農地甚至沒有臨路,無法施作。
即使順利取得用地,設置過程也不簡單。眼前一座僅數十片太陽電板組成的小案場,規模五分地大(即半甲),裝置容量578 kW(瓩),但再小的農地,也得耗時約半年與地主溝通協調,談妥後又是一大工程。
「要我們做20套西裝,要先拿20件布出來!」全國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主委蔡宗融直指,台灣要完成能源轉型目標,用地問題一定要解決,政府不能又要顧能源,又鎖住土地不放。光是拚20 GW就舉步維艱,喊出2030年光電達31 GW,2050年目標再拉高到40至80 GW,「現在就沒地了,這不是在講空話嗎?」
近年,光電推行在各地引發大小抗爭,「大舉入侵良田」、「滅農」的控訴不絕於耳。但實際上,依農業部8月底統計,目前全台農業用地變更轉做光電,加總約1716公頃,僅佔總農地千分之二。
「台灣其實不缺農地,是缺農民,很多人講糧食自給率偏低,農地無法農用,但問題不是被誰搶地,而是根本沒人種。」27歲的屏東農村子弟小林說,一家三代,只有阿公種田,爸爸這代就不耕作了,與他同輩的學長、學弟,只有一人家裡種好幾甲地,不得已回來接班,其餘年輕人口嚴重外流,許多農地要出租,都還找不到人,只能擺著荒廢。
借鏡日本的經驗,日商大和房屋環境能源部台灣市場負責人張奕點出,日本政府對於哪類農地可轉用(土地變更)的規範很細緻,讓業者找地前就有明確目標,可掌握送審狀況,不會感到忐忑,也不怕遇到政策突然變化、做白工的風險。
台灣推動綠能以來,討論已從「會不會跳票」,變成「何時才能停止跳票?」能源轉型過程中,沒有人是局外人,社會共同的敵人是氣候變遷,共同的目標是走向低碳,各方若仍堅守單一價值,無法從對話尋求共識,難以走出這場困局,屆時要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本文由《》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標題:直擊光電缺地危機!政府已盤出上萬公頃專區,為何無法「鋪好鋪滿」?解開光電圈地滅農背後真相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7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