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腦動極光港交所IPO,衝刺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第一股
在港交所的IPO大軍中,有一家公司比較獨特——腦動極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腦動極光”)。
這個公司只有138人,營收剛過千萬,並且還在巨額虧損。這樣一個財務表現糟糕的公司居然要去港交所上市?哪來的底氣?
因爲這個公司踩在了醫療AI的風口上,具體的說是認知障礙的數字療法。雖然腦動極光收入不高,但其增長很快。2021年度、2022年度以及2023年3月31日止,腦動極光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229.9萬元、1129.1萬元、1056.4萬元。按照這個增長態勢,營收破億指日可待。
那么,這到底是一個明日之星,還是大忽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其業務層面進行深入的分析。
01 中國有認知障礙人群3.4億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在處理、理解或記憶信息時出現的“故障”。
想象一下,當我們的手機出現卡頓或者程序無法正常運行時,我們通常會說手機出了問題。同樣,當大腦在某些特定功能上“卡頓”時,我們稱之爲認知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人發現自己總是忘記事情,這可能是記憶力減退的標志。
有些人在聽到聲音時,可能聽得到,但就是不理解其中的意義,這可能是知覺障礙。
還有一些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無法專心,或者在規劃和執行任務時感到困難,這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或執行功能障礙。
那么,這些大腦的“故障”是從哪裏來的呢?原因其實很多。腦部的受傷,比如因爲跌倒或車禍,可能會損傷大腦的某個部分。
有些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或中風,會影響大腦的功能。
有時,藥物的副作用,或者長時間的藥物濫用,也會導致認知功能出現問題。
此外,長時間的營養不良、精神壓力、抑鬱或焦慮也可能成爲導致認知障礙的原因。
認知障礙看似不常見,事實上,全球和國內有一個龐大的患者群體。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2年全球有認知障礙患者17億,而中國有3.4億。
當然,這些上億認知障礙患者中,大部分並不嚴重,沒有接受正規的治療。
資料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02 認知障礙數字療法,是“靈藥”還是數字版的“保健品”?
在早期,當我們提到認知障礙的治療,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藥物治療。
一些藥物被开發出來,目的是緩解與認知障礙相關的症狀。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暫時改善記憶和思維能力,但往往不能完全逆轉病情的進展。
除了藥物,認知康復也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方式。這種方法通過組織練習和訓練,如記憶和注意力訓練,幫助患者改善或恢復他們失去的認知能力。
腦動極光做的是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准確的說是以AI爲核心的數字療法,這種療法利用深度學習、模式識別、數據分析等AI技術,來評估、診斷、治療和跟蹤患者的認知健康狀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2年,全球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市場規模爲21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1.49億元,預計到2030年能達到近10億元。
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比較“小衆”的市場,目前整體的市場規模還不到2億。腦動極光2022年的營收才剛過千萬量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市場的確不大。
但是,從最終的用戶需求角度出發,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我們從最終用戶角度來重新計算一下潛在的市場規模:中國有3.4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問題,我們假定其中10%的用戶使用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相關系統(不僅包括醫院作爲治療手段使用,也包括個人用相關系統來改善自身不嚴重的認知障礙問題),每個用戶平均費用1000元,那整體潛在的市場規模爲340億元。
所以,如果激發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的潛在市場,這將是一個百億級的大生意。然而,如何才能激發這些潛在需求呢?
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產品真的有用,也就是真的能治病。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到底有沒有療效,有多大的療效,能夠媲美甚至超過人類醫生么?這其實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事實上,認知障礙數字療法面臨的是整個醫療AI所面臨的共同的挑战。雖然現在的人工技術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還很難達到醫療的專業性、准確性要求。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主要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容錯性”較高的領域。比如用在手機上的人臉識別解鎖,即使有幾次識別錯誤也沒關系。
但是,在醫療領域,如果AI系統出現一次診斷錯誤甚至給出錯誤的治療方案,那可能就是一起嚴重的醫療事故。只要發生幾次類似的嚴重醫療事故,就可能爲整個行業按下暫停鍵。
整體來看,這一輪人工智能浪潮中,人們剛开始對AI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是懷有很大期待的,但經過很多嘗試之後發現情況並不樂觀。
比較典型的就是IBM的watson 沃森醫療,爲了進軍醫療AI,IBM下了血本。IBM在2015年4月推出Watson Health,之後爲了提升能力,先後用10 億美元收購醫學影像數據公司Merge Healthcare、26 億美元收購了醫療數據分析公司Truven Health Analytics。
IBM斥巨資打造的明星產品Dr. Watson(沃森醫生),號稱可以在17秒時間內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以及106000份臨牀報告,並提出三個最優選的治療方案。
基於這樣的能力,只要輸入患者的手術、病理、一般情況、基礎疾病、治療過程、復發轉移等信息,Dr. Watson就能通過閱讀大量的醫學材料,給出幾個治療方案,推薦給醫生。然而,這只是人們美好的期待。實際上,Dr. Watson的表現差強人意。
最終,IBM在醫療AI上的嘗試還是以失敗告終。早在2022年初,就有媒體報道IBM打算以10億美元“賤賣”Watson Health 部門。
導致IBM的Dr. Watson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關鍵的只有一條,就是其效果不如人意。
試想一下,如果Dr. Watson給出的治療方案真的很好,超越了人類醫生水平,那大概率會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如果只是給出一個方案,但質量堪憂,醫生和患者都不敢用,那Dr. Watson就是一個好看的“花瓶”而已,失敗是必然的。
同樣的道理,認知障礙數字療法要想取得成功,最關鍵的就是要真的有用。
而且,作爲一個醫療AI產品,必須要確保給出的結果是可信的,其能力必須要顯著優於人類醫生,並且錯誤率要無限逼近零,才有可能大規模的商用。什么時候這類產品的表現能夠獲得醫生和患者的普遍信任,認知障礙數字療法才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值得指出的是,相對於跟藥物甚至手術方案有關的醫療AI,認知障礙數字療法更“務虛”一點。一個醫療AI系統开一個藥方或者制定一個手術方案,其效果如何很快就會得到驗證。
與之相比,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給出的治療方案並不涉及藥物、手術等,其風險性更低,“容錯性”更高。
以腦動極光的認知障礙治療軟件ADHD爲例,其核心是爲認知障礙患者制定訓練課程,這類診療方案即使某個地方有問題,對患者的影響也不如藥物那樣嚴重和立竿見影。
腦動極光在招股書中披露了一些臨牀試驗數據,其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產品的效果還不錯。
但是,這些臨牀試驗的規模還較小,能否經受得住大規模的臨牀檢驗還有待觀察。
我們當然希望這類產品能夠最終被證明真的有用,但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
畢竟,整個醫療AI領域並不樂觀,更關鍵的是,以目前的AI技術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其在醫療這樣高度專業性的領域實現大規模商用。
這是整個產業的局限,不是某個公司能夠輕易解決的。
原文標題 : 認知障礙數字療法,是“靈藥”還是數字版的“保健品”?
標題:認知障礙數字療法,是“靈藥”還是數字版的“保健品”?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5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