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汽車業的翻身仗

2023-07-20 19:06:13    編輯: 車百智庫
導讀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爭奪战中,重慶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重慶一度被認爲是中國的底特律,曾誕生中國第一輛吉普車;不僅擁有長安鈴木、長安福特、力帆、長安汽車、東風小康等多家整車生產廠商,還吸引到了多家技...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爭奪战中,重慶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重慶一度被認爲是中國的底特律,曾誕生中國第一輛吉普車;不僅擁有長安鈴木、長安福特、力帆、長安汽車、東風小康等多家整車生產廠商,還吸引到了多家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落戶發展。但在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卻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可就幾年時間,重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又上演逆風翻盤的故事,2023年一季度,重慶汽車出口和產能迎來“开門紅”,新能源汽車成績可觀。

目前,重慶已形成以長安汽車爲首、以十多家整車企業爲骨幹、以上千家配套企業爲支撐的“1+10+1000”優勢汽車集群,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總體處於西部領先水平。

2023年更是重慶“招商引資專項行動年”,一方面,着力加強面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招商工作;另一方面,爲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動作接連不斷。

繼北上日本、南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招商之行後,近期又开始西拓“朋友圈”。由市招商投資局會同渝中區、渝北區、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組成的重慶招商團,遠赴意大利、德國开展定向招商引資及推介。涉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工業機械等多個行業。

圍繞此現象,本文將深入探討以下三個問題。重慶汽車產業經歷了哪些大起大落?又是如何迎頭趕上的?未來,誰最有機會抓住產業轉型的機遇?

一、以微爲本,以轎爲主

最初重慶汽車產業是由長安汽車牽頭發展壯大起來的。

1958年,長安設計並制造了中國第一輛吉普車,重慶汽車產業正式發端。改革开放之後,長安機器廠“軍轉民”开始生產汽車推動重慶汽車產業發展壯大。

1983年便進入汽車領域的老牌本土車企長安,在2001年4月,與福特合資聯姻,成立了曾經炙手可熱的長安福特。

2006年,長安旗下首款轎車奔奔的出世,打破了當時的微型車市場中,現象級小轎車奇瑞QQ一枝獨秀的風頭。帶動一批重慶摩托車民營企業轉型造車,代表企業包括力帆、小康、銀翔、鑫源等。

“以微爲本,以轎爲主”成了彼時重慶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2009年,乘着中國汽車產業的東風,重慶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重慶汽車的產銷規模從2009年的118.65萬輛,到2015年已經增長到260.93萬輛,成爲全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基地。

2013年,重慶喊出要成爲“中國底特律”的口號,並提出形成“1+8+1000”汽車產業體系的目標,包括一家龍頭車企、8個在中國排名前十的汽車品牌建成或在建數十萬輛產能的生產基地,以及上千家零部件企業。

2015年,長安汽車更是以142.5萬輛的自主產銷量,成爲首個年產銷量突破百萬輛的中國品牌。而同時期,中國四大車企集團中的其他三強———上汽、一汽、東風的自主產量共計僅170萬輛左右。高歌猛進的長安汽車,後來甚至一度趕超吉利、奇瑞、長城坐上了造車勢力中的頭把交椅。

2016年,重慶創造了一個巔峰時刻,汽車產量達到266萬輛。就在同年,重慶市全年GDP以10.7%的增幅領跑。也正是因爲這組亮眼的成績單,重慶被塑造成中國的“底特律”。

此後兩年,重慶汽車產量持續保持300萬輛以上的高位,這是重慶汽車產業頗爲風光的時刻。

如果說,重慶汽車工業大致分爲兩個階段,整個90年代的任務是“軍轉民”圓滿完成,打好了第一步的“地基”:1995年,重慶市汽車產量達11.45萬輛,成爲全國第五大汽車生產基地,規模排在一汽所在的吉林、二汽(東風汽車)所在的湖北、上汽所在的上海以及北汽所在的北京之後。

到了新千禧的第一個十年,重慶汽車工業不僅充分汲取了之前的養分,更跟隨經濟發展的浪潮,抓住了西南地區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开始了急劇的擴張。

二、掉隊

只是蕭瑟來的也極爲迅速。

2018年,行業轉型疊加中國汽車市場近30年首次負增長,雙重夾擊下,重慶汽車產業开始遇挫:長安福特銷量腰斬,有着“小車之王”之稱的鈴木汽車退出中國市場,力帆陷入多重困局。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長安福特產能利用率僅爲9%,北京現代重慶工廠則早在2018年就有70%的產能處於闲置狀態。

重慶汽車業日漸消沉,曾經千億規模、年產超300萬輛的“中國底特律”,僅靠長安汽車一家扛起大旗,恐難以爲繼。

重慶經信委副主任居琰曾經在公开場合表示,如果重慶汽車產業再不謀求轉型,未來面臨的不僅是支柱產業能否支撐得住的問題,背後還有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

相比之下,滬粵浙蘇皖五地嗅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良機,开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斷下注:上海特斯拉、廣州小鵬、合肥蔚來……

重慶汽車產業,到了必須要轉型的緊要關頭。

“圍繞汽車、電子信息這兩個共有的支柱產業,川渝兩地經信部門聯合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並且已經开始推動。在這方面的發展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大家來重慶試一試。”2021年6月,彼時的重慶市招商投資局局長喊話,“如果還不來重慶可能就會後悔,就像买房子、买股票一樣,好股票會越漲越厲害,現在不买就會後悔。”

2022年,重慶市共有34條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公布。

被重慶招商熱情打動的,就有弗迪電池。

2020年,重慶弗迪電池工廠在重慶璧山投產,這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首發地,也是全國最大“刀片電池”生產基地。重慶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工廠,讓重慶動力電池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

此後,還引進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研究總院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吉利的高端類新能源項目,以及擁有巨額話題量的華爲與賽力斯等。

重慶從此揮手告別了成爲底特律,轉型謀變新能源。

三、唱好“雙城記”

除了好的營商環境,激活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機另外兩大關鍵,一是產業鏈思維,二是成渝的“優質朋友圈。”

汽車龍頭企業中,長安汽車和賽力斯集團帶動作用明顯。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春水提到,僅兩公司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比重達到88.2%,對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6.4%。並且,重慶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領域已有比亞迪、贛鋒、吉利等動力電池企業,金康、青山等電機企業,大陸、南方天合等電制動企業,龍潤、耐世特等電轉向企業,超力、重慶三電等電空調企業,博世、明天等氫動力系統企業。

智能網聯領域先後引進延鋒國際智能座艙、亮道智能毫米波雷達、長线科技汽車芯片、辰致线控底盤等重點項目,形成了較爲完整的自主配套能力,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初步成型。

此外,“成渝經濟圈”也助力了重慶新能源汽車集群發展。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成渝雙城經濟圈總面積18.5萬平方公裏,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9%、6.9%、6.3%,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开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綱要》提出,成渝兩市共同發力,合力發展川渝汽車產業,相關產業鏈優勢互補,打造成渝汽車產業鏈供需對接平台。譬如,兩地共同打造應用場景,創新打造成渝氫走廊、成渝電走廊、成渝智行走廊等“三走”,累計共建充電樁33.35萬個、加氫站24座。共同推進補鏈強鏈。搭建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台,推動兩地400余家企業實現相互配套,年配套金額超過110億元,帶動行業全域配套率超過80%。

成渝汽車產業一體化發展,有助於形成技術合力、市場合力、資源合力,協同打造支柱產業,共同推動成渝兩地的汽車產業高端化發展。

正如龍泉驛區委書記何勳所說:“成都和重慶兩地的汽車整車產量已佔全國18%,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帶動區域發展的實力。成渝合作是更大範圍內構建生態圈。”

車百智庫認爲,重慶汽車的翻身仗對老牌“汽車城”來說有兩大啓示:

首先要大膽實踐探索,卸下多余的“包袱”,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讓市場力量充分釋放。

其次,要不斷創新產業資源的集聚方式,加強學習借鑑,謀求合作共贏,與周邊“汽車城”或新興汽車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發展,讓老牌汽車廠商煥發新機。

四、誰能坐上“牌桌”

雖然重慶新能源汽車目前發展勢頭良好,不過重慶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依舊存在瓶頸亟待打破。

譬如,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大而不強”,與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能源頭部車企相比,重慶新能源汽車在單車售價、利潤,以及名氣等方面,與它們仍有較大差距。其次,產地協同方面,本地配套率較低。相關數據顯示,重慶傳統燃油車本地化配套率達到70%,在全國名列前茅,而新能源汽車本地化配套率,僅在30%左右。

另一方面,武漢、長春等傳統汽車重鎮正奮力轉型。

武漢經歷過汽車產量下滑的落寞,但隨着小鵬汽車武漢項目、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路特斯科技公司全球總部、偉斯巴特中國區研發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項目陸續落戶武漢,其奮力崛起的決心十分堅定。

長春則瞄准汽車“新四化”方向,引入落位奧迪PPE、比亞迪電池等重大項目,進一步擴大投資布局,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

同時,西安、常州、合肥搶抓機遇,持續加碼押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西安深度綁定比亞迪、吉利、陝汽等領軍車企,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常州、合肥在“鏈主”企業帶動下,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形成後發優勢。

未來誰能抓住產業轉型的機遇現在都還不好說。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積澱的科技、人才及資源優勢,與其他城市共同撐起汽車產業鏈的全球大市場,是永遠的發展課題。

而且每個城市的資源稟賦和歷史定位不同,發展目標不能不切實際,能做的就是盡量提升自身能力,把握產業變革的機遇,重新布局城市產業格局。

【全文參考】

[1]《新汽車城崛起》,《財經》2023年第12期

[2]《2023年重慶市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業鏈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將從三個方面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前瞻產業研究院

[3]《重慶:加速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重慶日報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重慶汽車業的翻身仗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4086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