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格局將如何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廣州報道
“碳化硅賽道已經過於擁擠,一定會有人掉隊,將來並購重組是不可避免的。”日前,在芯謀研究承辦的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上,廣東芯聚能半導體CEO周曉陽對碳化硅產業做出判斷。
近年來,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作爲新興賽道受到熱捧,尤其是比較成熟的碳化硅產業鏈發展迅速,競爭也更加焦灼。
“碳化硅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但是碳化硅產業創業的時間窗口幾近關閉。”周曉陽認爲,“在芯片制造、封測、外延等每個環節中,最多能好好活3-5家企業,我們也會爭取,這是當前的產業現狀。”
目前,碳化硅的市場還在超預期增長。根據Yole預測,2021-2027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規模有望從10.90億美元增長到62.97億美元,保持年均34%的復合增速。其中,車規級市場是碳化硅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有望從2021年6.85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49.86億美元,CAGR爲39.2%。
與此同時,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也在加速,碳化硅的大廠們在不斷投資收購、擴張產能,初創者們還在蜂擁而至,新一輪優勝劣汰正在开啓。
碳化硅的火和“虛火”近年來碳化硅確實很火,在論壇上有專家談道,這一方面體現在投資額上,根據第三方數據,目前已披露的擴產投資金額達到1272.63億元(不含光電),較2021年增長了36.7%。
另一方面體現在企業估值上,“行業的估值非常高,比如碳化硅材料領域中,有的外延企業的估值已經超過200億,襯底企業的估值也有接近200億。”他舉例道。
同時,從企業擴產的腳步中也能看到火熱之勢,比如意法半導體宣布和三安光電合資,總投資32億美元建設8英寸的碳化硅生產线,計劃2028年全面達產;英飛凌宣布到2027年碳化硅產能增加10倍,銷售額達30億美元;新粵能碳化硅晶圓生產线預計2023年上半年正式批量生產。
但是,多位業內人士也指出,隨着資本和企業的湧入,行業也出現了虛火和泡沫,企業質量參差不齊,人才流動非常明顯。
前述專家就談道:“碳化硅技術和材料的門檻非常高,非常卷,包括頭部企業在內,大家瘋狂上規模,都在配置幾百台甚至上千台設備。人才也很卷,人才一跳槽,大概有四五倍的薪水。”
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泡沫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吸引更多人才、幫助產業鏈降低一定成本,也會引發人才爭奪大战、重復建設等問題。而隨着競爭愈發激烈,當前全球的碳化硅產業鏈的整合兼並趨勢將更加明顯。
在碳化硅的新一輪競賽中,目前海外巨頭仍處於領先地位,並且頻頻投資收購上下遊產業鏈。根據集邦咨詢向記者提供的數據,意法半導體的碳化硅業務營收居於全球第一,2022年約佔36.5%份額,其汽車市場客戶包括特斯拉、比亞迪等。
隨後是英飛凌、Wolfspeed、羅姆半導體、安森美半導體等,國內的企業也在加速量產和應用當中。以碳化硅模塊爲例,目前只有芯聚能等少數幾家國產廠商,能進入到量產乘用車的主驅逆變器中。
比如,2022年,芯聚能的碳化硅模塊產品已搭載主驅逆變器上車超過10000台。周曉陽介紹道,目前芯聚能累計交付了將近4萬塊,用於純電動汽車主驅模塊。
接下來,碳化硅市場還將在競爭中高歌猛進。在周曉陽看來,碳化硅應用的增長速度或高於機構預測,按照Yole的數據,2021年到2027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在30%左右,而近幾年的實際增幅都高於預期。
新能源市場的機遇和挑战碳化硅熱潮背後有兩大關鍵支柱,其一是電動汽車,其二是光伏儲能,均圍繞着新能源產業鏈。以新能源汽車爲例,碳化硅主要用於主驅逆變器、OBC(車載充電)、DC-DC和充電樁。
政策面亦利好不斷,最新的政策就和充電樁領域相關。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效滿足人民群衆出行充電需求,建設形成城市面狀、公路线狀、鄉村點狀布局的充電網絡。
同時,國內核心城市群都積極支持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廣東省一直在朝着中國半導體第三極前行,其中廣州南沙已經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上有所建樹。
據了解,通過實施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長制”南沙建設約2平方公裏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南沙引進了芯粵能、芯聚能、晶科電子、聯晶智能、南砂晶圓、奕行智能、先導裝備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覆蓋半導體設計、材料、制造、設備等產業鏈環節,在國內率先實現化合物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
尤其是在新能源產業帶動下,碳化硅的機遇不言而喻,但是多位從業者向記者指出,目前碳化硅存在兩大瓶頸,一是成本高昂,二是供不應求。
芯謀研究總監李國強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談道:“當前碳化硅產業的現狀是整體成本高昂,產能不足,良率也低於硅產品。碳化硅二極管的良率比較高,能達到90%多,但是碳化硅MOSFET的良率約50%,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他進一步分析道,面對產業痛點,碳化硅初創企業的挑战會更大,“現在國內碳化硅企業比較多,良率的提高需要依賴更多人才,而碳化硅本來就是一個小衆的領域,人才非常緊缺。同時國內產能在慢慢增加,新的廠商要和成熟廠商競爭,成本、門檻很高,基本上會造成新廠沒有利潤可言,營業收入可能長期負增長。”
除了人才緊缺、技術不足之外,李國強還指出,新的碳化硅企業還將面臨下遊客戶發展的問題,現有的國內碳化硅企業基本和頭部汽車企業都已經有合作,而汽車整車廠也在投資,雙方已共同建立了供應鏈關系。
比如,2022年底,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背後就有吉利資本、博原資本(博世旗下)、大衆聚鼎等機構;意法半導體和三安光電在重慶建廠,也是瞄准了中國的汽車市場,重慶本身也是汽車重鎮,擁有長安等車企。
(作者:倪雨晴 編輯:駱一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周曉陽:碳化硅格局將如何變化?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