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近日消息,本田與日產將整合經營,成立控股公司。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本田與日產之間的合並,並非人們預期中的強強聯合,而是面對新能源領域變革趨勢下的相互依存策略。在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本田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遭遇了顯著挑战,同比下降了30.7%。鑑於此嚴峻形勢,本田於年中兩次調整其在中國的產能規劃,將年產能從149萬輛縮減至124萬輛。
此外,本田在東南亞市場亦面臨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根據本田第二財季的財務報告,其營業利潤爲2579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20.14億元),同比下降了15%,這是本田連續七個季度以來首次出現營業利潤的同比下滑。
日產汽車的處境則更爲艱難。不僅在中國市場銷量持續下滑,1月至11月的銷量同比下降了10.5%,其在美國市場也遭遇了嚴峻挑战。今年早些時候,日產公布的北美市場營業利潤數據顯示,其營業利潤下降了99%。面對如此慘淡的經營狀況,日產於11月宣布了一項重大重組計劃,包括在全球範圍內裁員9000人,佔其員工總數的10%,並計劃削減20%的產能。
曾經的全球汽車巨頭本田與日產到底怎么了?
爲何兩家巨頭要合並?
近年來,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着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刻變革。傳統燃油車市場逐漸被電動汽車市場所取代,中國和美國的企業在這一領域佔據了領先地位。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品牌的崛起,使得傳統日本車企的市場份額不斷被侵蝕。
電動化轉型的加速不僅改變了市場格局,也對汽車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同比增長35.4%。在此背景下,日產和本田等日系車企面臨着巨大的轉型壓力。盡管日產在電池技術和混合動力系統上有一定的積累,但其在純電動領域的市場表現仍不盡如人意。
與此同時,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重塑汽車行業的未來。到2030年,汽車智能化功能將逐步普及,成爲全球汽車消費者的共識。這意味着車企需要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加大投入,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全球市場中,中國車企憑借政府支持和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已經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取得了顯著優勢。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一成就主要得益於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種趨勢表明,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傳統車企必須加快轉型步伐,以應對來自新興市場的挑战。
在全球汽車行業中,特斯拉和比亞迪等新興電動車品牌的崛起,對傳統車企如本田和日產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特斯拉憑借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影響力,已經在全球範圍內佔據了重要地位,而比亞迪則在中國市場迅速擴張,憑借價格優勢和政策支持,搶佔了大量市場份額。
本田和日產在全球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中國市場。2024年,本田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降30.7%,而日產則下降10.5%。這種下滑趨勢不僅反映了兩家公司在電動化轉型中的遲緩,也揭示了其在面對市場變化時的應對不足。
本田雖然在混合動力技術上有一定的積累,但在純電動領域的布局相對滯後。其在中國市場的混合動力車型未能獲得預期的市場份額,主要原因在於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偏移。日產則面臨着品牌形象受損和管理層動蕩的問題,盡管其推出了全球首款面向大衆市場的電動汽車Leaf,但後續產品更新緩慢,未能跟上市場節奏。
此外,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也對兩家公司造成了壓力。特斯拉和比亞迪等新興電動車品牌的崛起,使得本田和日產在技術創新和市場份額上面臨嚴峻挑战。在北美市場,日產的營業利潤下降了99%,這進一步加劇了其財務困境。
面對這些挑战,本田和日產正在探索通過合並來增強競爭力的可能性。合並後,雙方可以共享研發資源和生產設施,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然而,合並也面臨着文化整合和管理協調的挑战,這將是兩家公司未來需要克服的關鍵問題。
合並了能帶來什么?
近年來,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着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刻變革,傳統車企面臨着來自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興電動車品牌的激烈競爭。本田和日產在電動化轉型中進展緩慢,未能有效應對市場變化,合並被視爲一種战略調整,以增強在電動化領域的競爭力。
通過合並,本田和日產希望共享研發資源,尤其是在電池、電機和軟件开發方面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加速電動化轉型。日產在電池技術和混合動力系統上的經驗,可以爲本田提供支持;而本田的高效混合動力技術,則可以與日產的純電動技術形成互補。
此外,合並還旨在實現規模經濟,降低從研發、採購到生產的各項成本。全球汽車行業的成本壓力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電動汽車研發和生產方面。合並後的新公司年銷量預計超過800萬輛,足以與豐田和大衆等巨頭抗衡。通過共享零部件和生產平台,雙方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優化供應鏈管理,進一步降低成本。
在市場層面,合並也被視爲應對中國市場和東南亞市場挑战的策略。兩家公司在這些市場的表現不佳,合並後可以整合資源,制定更有效的市場策略,提升競爭力。盡管合並可能帶來一系列好處,但這一舉措也存在不少隱憂,尤其是在企業文化整合和管理協調方面。
本田在全球市場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北美市場表現強勁。2023財年,本田在北美市場的交付量同比增長36%,達到163萬輛,其中美國市場銷量爲136萬輛。然而,在中國市場,本田面臨着嚴峻的挑战。自2020年達到162.7萬輛的銷量高峰後,本田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已連續三年下滑,2023年銷量爲123.42萬輛,同比下滑10.12%。
本田的新能源战略實施不足是其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本田以混合動力汽車技術聞名,但在純電動車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2021年,本田發布了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並宣布加速電動化轉型。然而,由於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迅猛發展,本田的電動化轉型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爲了應對市場變化,本田正加速向新能源領域轉型,並計劃到2030年全球混合動力汽車銷量達到200萬輛。此外,本田還與中國優秀廠家合作,推出新電動品牌“燁”,以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重新獲得優勢。
總體而言,本田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增長勢頭強勁,但在中國市場面臨新能源領域的挑战。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战略執行力。
日產近年來面臨着管理層動蕩和品牌形象受損的問題。自2018年前CEO卡洛斯·戈恩被逮捕以來,日產的管理層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導致品牌形象遭遇嚴峻挑战。盡管日產在電動化战略上有所布局,推出了如Leaf和Ariya等電動車型,但在與特斯拉等新興電動車品牌的競爭中,市場表現仍不理想。
日產的市場策略也面臨挑战。其在北美市場的增長陷入停滯,競爭激烈,庫存周期變長,利潤難以維持。在中國市場,日產的銷量自2022年以來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下滑。
爲了應對這些挑战,日產正在尋求通過合並等方式進行自救。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提出了“Nissan Next”轉型計劃,旨在通過削減全球產能和裁員來減輕財務壓力。然而,這些措施能否有效改善日產的困境,仍需時間驗證。
合並後未來真的會變好嗎?
日產與本田的合並計劃可能涉及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三菱汽車也可能被納入其中。日產目前持有三菱汽車24%的股份,是其最大股東。這種合並方式將使得本田、日產和三菱形成一個新的汽車聯盟,成爲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於豐田和大衆。
合並後的控股公司將通過共享研發資源和生產設施,優化全球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這種結構不僅有助於應對全球汽車行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挑战,還能在市場布局上實現更大的靈活性和效率。
然而,合並也面臨着諸多挑战。首先是股權結構的復雜性和管理層的整合問題。日產與雷諾之間的股權關系復雜,雷諾持有日產的部分股份,這可能影響到合並後的管理架構。此外,如何在合並後協調三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管理風格,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
盡管如此,合並的潛在協同效應是顯而易見的。通過整合本田的混合動力技術和日產的電動汽車技術,新公司可以在電動化領域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同時,三菱的加入將進一步增強聯盟的市場覆蓋能力,特別是在東南亞市場。
合並後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日產和本田將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和軟件定義汽車等領域展开深度合作。日產在電池技術和混合動力系統上的經驗,結合本田的高效混合動力技術,將爲新公司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此外,雙方還可以共享軟件开發資源,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
合並將使新公司在全球市場的布局更加合理。通過整合雙方在北美、歐洲、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資源,新公司可以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市場策略,提升市場份額。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市場,新公司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力,能夠與特斯拉、比亞迪等品牌展开正面競爭。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田與日產的企業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管理模式和決策流程上。日產近年來因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事件而陷入動蕩,管理團隊頻繁更迭;而本田則以穩健的內部管理著稱。合並後,如何協調雙方的管理層,建立統一的企業文化,將是新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如果管理層難以統一,內部矛盾可能影響合並後的業務發展。
此外,日產和本田的業務在某些領域存在重疊,尤其是在傳統燃油車和混合動力車型方面。合並後,如何整合雙方的產品线和技術資源,避免內部競爭,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战。此外,合並可能導致大規模裁員,尤其是在日本本土市場,這可能會引發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反對。
最讓市場擔憂的是品牌獨立性與市場認同感會降低。本田和日產分別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尤其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中,兩者的品牌忠誠度較高。如果合並後,品牌獨立性削弱,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認同感,導致銷量的下滑。
雖然合並後兩家公司可以在技術研發上形成更強的合力,但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壓力仍然巨大。當前,本田與日產在電動化領域的技術儲備雖然不小,但與特斯拉、比亞迪等行業領先者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合並後,兩家公司是否能迅速實現技術追趕,尚無定論。
作 者 | 元方
標題:本田與日產合並成一家,可能都追不上比亞迪?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5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