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印度制造,“備胎”开始漏氣

2024-10-23 18:11:31    編輯: robot
導讀 近年來,由於美國推進對華脫鉤、斷鏈,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作爲世界制造業中心的中國,面臨着多方挑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蘋果等跨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线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尤其是印度。 印度因...

近年來,由於美國推進對華脫鉤、斷鏈,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作爲世界制造業中心的中國,面臨着多方挑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蘋果等跨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线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尤其是印度。

印度因勞動力豐沛,莫迪在政策上鼓勵西方企業投資,並給予手機、芯片等產業不少優惠。

這一趨勢引發了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深入討論。

蘋果公司選擇印度作爲其生產线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無疑是基於多方面考慮。

首先,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使得它在制造業領域具有潛在的競爭優勢。

其次,印度作爲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對蘋果公司具有巨大的市場意義。通過在當地生產,蘋果可以更好地滿足印度市場的需求,同時規避可能的貿易壁壘。

當然,蘋果將一些組裝线轉移到了印度,同時也可以適應美國的對華战略。

然而,近期頻繁出現的問題表明,蘋果在印度的生產策略面臨着諸多挑战。

最近阿拉伯半島電視台中文網站的一篇報道指出,蘋果在印度的iPhone生產計劃進展並不順利。iPhone 15和iPhone 16的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制造缺陷,而且一家重要的iPhone零部件合同制造商的工廠還發生了重大火災。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產品質量,也對蘋果的生產計劃造成了嚴重幹擾。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表明印度要想在制造業上取得更長足的進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隨着轉移到印度的外企的增多,印度制造業的弊病也越來越多地暴露而出。這個“備胎”的漏氣會是一種常態。

首先,盡管印度擁有大量勞動力,但在高科技制造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經驗還遠遠不足。與中國成熟的技術工人相比,印度的勞動力雖然成本較低,但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和經驗。這導致在生產像iPhone這樣的精密電子產品時會出現諸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會隨着產品的升級而不斷增多。

其次,印度的勞資關系復雜,工會影響力強大,這也給蘋果等外企帶來了額外挑战。印度的勞動法因地區而異,使外企難以應對。頻繁的罷工和抗議不僅擾亂了生產計劃,還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最近韓國三星在金奈的工廠發生了持續37天的大罷工,還引發了激烈衝突。據說,金奈工廠的工人的薪酬在印度是頂尖的。

此外,印度的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也遠遠落後於中國。盡管近年來有所改善,但印度的電力供應、物流和交通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制造業不斷提升的需求。這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還影響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的及時交付。

即使蘋果將部分組裝线轉移到印度,其生產仍然嚴重依賴中國的技術、設備和中間產品。iPhone設備的生產涉及衆多高科技組件,這些組件通常需要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這些技術和設備不可能在短期內在印度實現本地化生產。

印度制造的iPhone能否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也是一個未知數。如果中國市場上的iPhone都打上了"印度組裝"的字樣,還會有那么多果粉追逐嗎?

要達到中國的效率和質量標准,印度不僅需要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提升,更需要一支能夠適應制造業工作特點的勞動力隊伍。這不僅涉及技能培訓,還涉及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的培養。

從更深層次來看,印度面臨的挑战來自於社會結構和文化因素。

印度教對社會結構(如種姓制度)的深遠影響,它限制了社會流動性和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這與建立現代制造業所需的相對世俗化、高度流動的社會結構存在尖銳矛盾。

最終,人是決定的因素。

對於蘋果等跨國公司來說,將生產线成功地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有長期的耐性。

蘋果以前在南美也搞過同樣的轉移,最後以失敗告終。因爲從某種角度看,外企在轉移的進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承負起了推進整個社會變革的重擔。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仍只能扮演"備胎"的角色,而這個“備胎”還會不斷地漏氣,不斷地需要“補胎”。

(作者丁剛系《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轉自10月16日“丁剛看世界”微信公衆號,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微信公衆號:rdcy2013)



標題:丁剛:印度制造,“備胎”开始漏氣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3548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