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下一個入股?華爲首次公开回應引望

2024-09-23 19:04:34    編輯: 天鑫財富
導讀 自今年初華爲注冊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來,業界圍繞引望的各種猜測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尤其是近期阿維塔和賽力斯的先後入股,更讓引望成爲輿論關注焦點。日前,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接受記者採訪,首次公...

自今年初華爲注冊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來,業界圍繞引望的各種猜測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尤其是近期阿維塔和賽力斯的先後入股,更讓引望成爲輿論關注焦點。日前,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接受記者採訪,首次公开回應了引望之問。

“引望取自於一首詩——北宋政治家寇准的詞,‘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寓意是希望給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帶來希望,也是希望未來通過自身的努力,支持我們國家實現汽車產業崛起的夢想。”徐直軍开門見山,“當然,能不能做到,要靠引望未來的努力,至少我們有這個想法和目標,一步一步在朝這個目標邁進。”

爲什么華爲不造車?“我們造車就是華爲品牌車,充其量就像手機一樣,佔到百分之一二十的份額。但是做了以後,我們的引望就只能爲自己服務了,說不定還要建汽車制造廠,這又是重復建設了。”徐直軍說。

“如果換一個定位,順應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雙重變革,在新的領域發力,可能會更有價值和意義。”徐直軍解釋,“2019年4月,我在上海汽車展時,就提出華爲要做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增量部件提供商。之所以強調‘增量’,那是我反復思考後加上去的。因爲部件供應商和某知名供應商沒什么區別,而‘增量’部件提供商,更能體現我們在電動化、智能化上的優勢。”

徐直軍透露,其實華爲最早在汽車方面有所涉獵是2012年成立的車聯網實驗室,研究三電。那時電動化是大趨勢,但在與車企的接觸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車企能夠實現電動化的研發和轉型,不需要過多依賴外部供應商,於是華爲逐漸轉向智能化的研發。現在更清晰地聚焦到三個智能: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而這恰恰也是華爲有優勢的技術、能力,又能體現市場價值的領域。

此前,引望已先後獲得阿維塔和賽力斯投資,後者分別以115億元的價格購买引望10%的股權。據此,市場也得出引望估值爲1150億元左右。“估值過低。”對於這一估值,徐直軍坦言,“這是一年前談的價格,如果現在談,早就不是這個估值了。”而究竟該如何測算估值,他堅持認爲,“這要做投資的專業人士來測算。比如,英偉達有近3萬億美元的市值,爲什么這么高,我們也看不明白。汽車產業看我們這類ICT企業,或者說人工智能企業,他們也想像不出來,怎么值這么多錢?”

華爲首次回應下一個入股引望的車企

“目前引望還處在第一階段,开始以獨立公司的形式在運作,也引入了包括阿維塔和賽力斯在內的首批兩家車企的投資。今年底希望把第一步做完,把所有資產、人員裝載到引望。徐直軍強調,“車企要參與進來,就不能只是財務投資,而不买產品和解決方案。引望希望與合作夥伴建立起穩固的战略合作關系,這是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基礎,也是構建電動化、智能化开放化平台的前提。”

“引望正在重構整車廠和部件供應商的合作關系,也在重構了商業模式,由原來的簡單买賣關系變成一個價值分享的關系。”徐直軍認爲,這種關系的變化,主要體現爲兩方面,一方面,產品鏈和價值鏈在企業創新中得到延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引望作爲一個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與整車廠深度綁定爲共擔利益與風險的共同體。

徐直軍稱,我們沒有這個想法,朋友越多越好。希望把第一步做完,把所有的資產人員都裝載到引望,第二批車企,什么時候進來,還沒有明確的規劃,但是都是在接觸。

目前,華爲車BU已擁有7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研發上累計投入了400多億元,且已有多款战略合作車型上市。對於引望的未來和挑战,徐直軍表示:“不論是車BU,還是引望,都已度過最艱難的時期,今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且有望實現全年盈利。在華爲,一個產業只要是實現當期盈利,就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誰是下一個入股引望的車企?北汽藍谷,江淮汽車,一汽,和東風,都是猜測的對象。引望以獨立的公司形式在運作,在是目前的引望,也引入了包括阿維塔,賽力斯在內的首批兩家車企的投資。

期望 2030 年左右實現無人駕駛

徐直軍也表示,展望在2024年,以及未來的5年,華爲將強力战略投資生態的發展。

並且,通過生態的發展和率引,促進帶動計算產業,和終端產品的發展從而,爲世界技術領域提供第2個選擇同時爲世界提供,第3個移動的操作系統,所以全自動無人智駕,科技智駕出行那一塊,僅僅是華爲的分支而已。

徐直軍說的是期望,也沒說一定實現。徐直軍的HI模式最成功的是阿維塔,極狐也是死亡邊緣。

余承東的智選車模式最成功的是問界,其他兩界在邊緣徘徊,還有一個沒發布。余承東的策略其實就是以華爲的品牌造勢,用飽和式營銷通過強大的技術吸引消費者,獲得輿論主導權。

最後,目前的自動駕駛只能成爲輔助駕駛,兩者本質區別是出現交通事故責任歸屬,過錯方責任歸屬車主而不是主機廠,那就算不上無人駕駛。

國家已經明確出具了這方面的法規,無人駕駛給廠家明確了需要承擔責任,這也是爲何現在市面上所有的車都不能標稱無人駕駛的主要原因。只有蘿卜在試點,因爲廠家對於責任承擔的敏感,也只能很保守的駕駛方式,極大的犧牲通行效率。

只有路上超過一定比例的車全部無人駕駛,才能整體提升通行效率,否則自動駕駛過於保守是注定被加塞、被無限的主動讓行犧牲掉通行效率。這有點物聯網的意思,大範圍的自動駕駛可能需要路上的車被部分程度的調度,或者數據互聯。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誰將下一個入股?華爲首次公开回應引望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2457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